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学家童寯的探索之路

2023-01-08 08:45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建筑与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研究法建筑学园林

文/王 扬 华南理工大学 博士生导师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博 士

刘环宇 华南理工大学 硕士研究生

1 童寯生平及主要成就

童寯(1900—1983 年),字伯潜,在建筑学研究、建筑教育研究、建筑实践上均有所建树,与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三人并称中国近现代“建筑四杰”,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1900 年,童寯出生于沈阳东台子村,其父恩格为满族,其母杨氏为汉族。童寯自小就在两种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成长。1917 年童寯进入奉天省立第一中学,接受了包括中国古典文学、西方人文理念、现代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童寯于1921 年考入清华大学前身北平清华学校高等科,尤擅英文、美术。1925 年,童寯获公费留美资格,决定修读建筑学专业,并前往高班同学杨廷宝所推荐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留学。1928 年,童寯修满学分,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学士及硕士学历,提前毕业。毕业后,童寯先后在费城R.B.Bencker、纽约Ely J.Kahn 进行建筑设计工作。在美工作一年后,童寯赴欧洲完成了为期四个月的旅行考察,并开始关注处于萌芽状态的建筑学现代主义思潮。考察结束后,童寯于1930年归国,赴东北大学任教,后迁至中央大学(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在执教期间,童寯与留美期间的校友一同组建了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在南京、上海、昆明、贵阳等地进行了大量的建筑实践。

童寯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园林研究第一人,其研究具有强烈的个人特点。童寯主要著作有《江南园林志》《新建筑与流派》《童寯文集》等,主要作品有南京外交部办公大楼、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官舍、上海大戏院等。童寯建筑思想通达古今、融贯中西,成就斐然。

2 童寯的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及其在童寯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文献研究法是一种基于对文献收集、鉴别和整理,完成对研究内容各个方面的科学认知的研究方法。作为生长于新旧交替时期的中国近现代园林研究开创者,童寯身上带有中国传统文人严谨治学的特质。文献研究法的运用贯穿了童寯的整个学术研究生涯。

我们可以发现,在童寯成文的园林著述中,引用的文献有近两百,其中包括史书、笔记、地方志、画谱、诗歌、散文、小说等,其类型之丰富、数量之庞大让人叹为观止。童寯对于大量文献的研究,并非浅尝辄止。他治学严谨认真,考证过程中对于字词都要追根求源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以求准确。《园冶》被童寯称为“吾国造园学唯一文献”。鉴于其重要性,童寯对《园冶》的多个版本进行了考证,甚至包含了日译本。这一考证过程对日本《园冶》研究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园林研究资料匮乏,多为孤锦残云不成系统,童寯只能进行更为广泛的阅读与收集以形成研究体系。童寯有两本读书笔记存世,共有194 页,多为手抄,内容庞杂,涉及园林、建筑、风水等,包含《履园从话》《浮生六记》《洛阳名园记》《癸辛杂识》《园冶》《闲情偶寄》等篇摘录。笔记内容丰富,手书均为蝇头小楷,密密麻麻,且有诸多妙语批注。从这两本笔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童寯运用如此散碎的资料,以这样看似笨拙,实则大道至简的方式完成了古典园林研究系统的建立。

文献研究法在童寯《江南园林志》一书中亦有体现。该书部分内容整理自上文所述两本读书笔记。《江南园林志》序言之后紧接着的第二章便是包含三十八条古代文献的“文献举略”。这些举略并不完全包括正文中涉及的所有参考文献,《江南园林志》背后文献研究之深入可见一斑。大量文献的研究不仅提高了童寯的学术能力,也提高了他的文字驾驭能力。《江南园林志》参考文献多为笔记体散文,这也就奠定了本书字句行文的风格。《江南园林志》出版过程中,童寯凭借出色的文学造诣所写就的书籍在古汉语专家校稿后仅能修改一字。如《江南园林志》对拙政园的描述,即显现出了他出色的文字驾驭功力。“惟谈园林之苍古者,咸推拙政,今虽狐鼠穿屋,藓苔蔽路,而山池天然,丹青淡剥,反觉逸趣横生。”[1]文章词句凝练、流畅,颇有古风,与参考引用的笔记体散文浑然一体。文献研究法对童寯的成长及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甚至惠及其文笔、艺术审美,使童寯在行文、书法、绘画等方面亦有所建树。

2.2 跨学科研究法及其在童寯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跨学科研究法也被称为“交叉研究法”,是针对某一课题运用多个学科的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由于园林与美术、文学等学科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故在进行园林研究过程中,需要对这些相关学科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能够自如运用其内容完成对园林的研究。

美术上,童寯从高中就开始学习西方绘画技术,并曾任清华年鉴的美术编辑,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其水彩画多为写实风格,有如照片一般,是童寯有效的考察记录手段。1935 年童寯拜山水花鸟大师汤定之学习国画,并在国画绘画中对造园的理解愈发深入。文学上,童寯具有较为典型的文人气质。他手不释卷,笔不离手,通晓英文、法文、德文,常写诗,但多不示人。《西南吟草》诗集中收录了童寯出版的大部分诗歌,其内容多寄情山水,表达对归隐田园的向往。以画入园、以诗入园,三者具有同源性,是中国哲学、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通过美术、文学学习,童寯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依据其理念总结出了包含布局维度、空间维度、视觉维度的造园评价标准。

如童寯所言,治学专业,只算专长,对其他学科融会贯通,才称得上博大精深。童寯识音律、擅诗画、通文史、受中西教育、采多家之长,可谓博大精深。正是因此,童寯才能够在研究中自如运用跨学科研究法。

2.3 调查研究法及其在童寯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调查研究法是指对研究对象实地考察,通过观察、拍照、测绘等方式完成信息获取,针对于此进行进一步分析的研究方法。童寯作为中国近现代园林研究的开创者,可以参考的研究资料极少。此种状况下,运用调查研究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就十分必要。

童寯出生于东北,在31 岁前往上海之前,他对于江南是颇为陌生的。在资料匮乏、对现场不了解的情况下,为了写就《江南园林志》,童寯在到达上海后的五年内多次前往江浙27 个县市,完成了对109 处私家园林详尽的调研。当时交通不便,部分园林因为无人打理几近荒芜,为了完成调研,童寯想方设法寻访看门人以进入园内,甚至有两次被警察当成了日本奸细。童寯在调研中获得的一手资料对其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并为我国园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记录。

童寯曾表示,传统园林资料多重文字而轻图画。为了更加直观地完成调研并表达调研成果,在调研中,童寯除了通过文字进行记录外还完成了大量的摄影及测绘。《江南园林志》中,共有插图281 张,其中包括152 张照片、28 张园林平面图(包括1 张南京随园复原图)以及大量的铺地图。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图像资料均来之不易。童寯摄影记录的最初来源是一台国外带回的蔡司依康大号照相机,后期由于此相机过大难以携带,他花了可买五十袋面粉的200 元换了一台更为小巧的莱卡相机。童寯用这台莱卡相机记录下了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园林黑白影像。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在没有彩色胶卷的条件下尽量客观地描述园林的色彩、光影特点,童寯在调研过程中还就调研内容完成了大量的水彩画。由于当时人员不足,书中测绘内容多为童寯独立完成。在设备缺乏的情况下,童寯在现场多依靠步测。而步测亦不易。《江南园林志》曾多次提到由于无人打理,园林内部杂草丛生、行路不便,困难繁多,童寯却在其间流连忘返,足可见童寯对于园林调研之热情与认真。

2.4 比较研究法及其在童寯工作中运用的实例

比较研究法是对事物之间的相同点、相似点以及不同点进行挖掘、判断、比较、思考,并辩证地、多角度地完成对事物的科学认知的研究方法。童寯成长于中国新旧交替的年代,受到了包括满汉、中外、新旧等多种文化熏陶。在那个年代里,西学舶来,传统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碰撞时代里成长起来的童寯学识可谓通达古今、融贯中西。这也让童寯能够从东西方两种语境下完成对事物的理解和研究,并进行横向对比。我们可以在童寯的多个研究内容中发现他采用了比较研究法。

如童寯在对东西方园林特征分析过程中,通过对设计哲学、空间特点、景观要素、植物布置、游园方式、游园体验等角度的对比,生动说明了二者的异同。在使用比较研究法的过程中,他并未去区分东西方园林孰优孰劣。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表示,由于东西方文化的语境区别,单纯地去比较孰优孰劣并不是很适合。东西方园林的内核是哲学与文化,无优劣,无高低,无上下,童寯始终保持客观的视角、审慎且辩证,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也拒绝盛吹西方。

在《中国园林》《中国园林设计》《造园史纲》《东南园墅》等文章中,童寯对中西方园林和东西方园林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比较。包括造园重点角度: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西方园林以风景为主。空间性质角度:中国园林精致、悠闲、人文、非对称;西方园林空旷、理性、机械、对称。行为模式角度:中国园林适合漫步;西方园林适合径穿。造园手法角度:中国园林花木师法自然;西方园林花木人工雕琢;心理感受角度:东方园林温馨、野趣;西方园林宏大、辉煌。从造园到使用的多个角度对比让二者的区别更加清晰,其中蕴含的更多的是东西方两种哲学理念的不同。

同时,童寯在运用比较研究法的过程中,也并未落入非此即彼的陷阱。他认为各地区园林并无绝对的界限,彼此的特征也并非总是以相对立的方式出现。各地区园林的发展过程并非是自我封闭的,而是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彼此之间是存在互相学习与影响的,并且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这种学习和影响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范围也越来越大。如在童寯著述中所讲,西班牙格拉纳达的阿尔汉布拉宫即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产生的园林设计,杂糅了中西方的造园哲学与手法;日本园林也是源于中国园林并在后期引入西方手法的产物。这两个案例即是文化融合的集中体现。

结语

童寯研究过程中,使用了包括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并完成了大量具有重大意义的学术成果,同时基于自己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大量的项目实践。每个研究者的成长过程都或多或少,或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各类研究方法进行了运用。但仅就对各类研究方法运用之深入而言,童寯即可称得上研究者之典范。以小见大,正是这份踏实肯干,让童寯能够在资源不足、条件欠佳的时代完成了大量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现代建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童寯的这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是值得新一代建筑学研究者深入学习的。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文献大量涌现,学科壁垒不断打破,调研愈发简便,各种量化分析工具层出不穷,相比于童寯的时代,学术研究难度大大降低。相信如果新一代建筑学研究者能够秉持童寯先生的治学态度,建筑学理论研究将得到更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研究法建筑学园林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清代园林初探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园艺植物研究法》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2007—2016年我国图书馆学调查研究方法的应用分析*
“研究法”教学模式在《功能性食品》理论教学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