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因编辑工具中的专利争议看研发竞争

2023-01-08 17:04张九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本刊编委
中国科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评奖争议专利

张九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本刊编委)

我关注的一则新消息是,2022年2月28日美国专利和商标局 (USPTO)裁定,张锋所在的博德研究所团队拥有在真核细胞中使用CRISPR基因编辑工具的专利,其结果宣告与张锋团队进行专利竞争的另一支队伍CVC团队又一次暂时输掉了这场长达近10年的知识产权争夺。针对上述结果,CVC团队表示将会提起上诉,官司何时真正尘埃落定,我们不得而知。在当代研发竞争中,由于专利竞争涉及更多经济利益的分配,参与竞争的主体也更加多元 (除了研发者还包括研发者所在机构、投资者以及专利受转让者等),法律判定需要更复杂的取证听证程序,使得专利竞争过程往往会旷日持久,将来结果是否反转也难以预测。

时间稍作回转。2020年10月7日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公布化学奖获奖名单,两位女科学家珍妮弗·杜德纳 (Jennifer A.Doudna)和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 (Emmanuelle Charpentier)获得殊荣,原因是她们开发了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另一位呼声极高的科学家张锋“痛失诺奖”,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在研发竞争中,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争属于荣誉之争,获奖者的奖金与专利权收益比起来也相差甚远,而且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作为独立的非营利组织,也不接受外界对评奖过程的质询,争议只不过是暂时的,也不影响评选结果。因此,在基因编辑工具的研发竞争中,科学发现的最大荣誉归属于CVC团队的两位女科学家,已成为不可更改的科学历史。

时间回溯到2014年,美国专利商标局率先批准了张锋团队所在的博德研究所的专利请求,CVC团队对此极为不满,随后便开始了争取专利优先权的诉讼程序。诉讼的理由有很多,例如CVC团队成员率先递交了专利申请书,张锋团队中一位成员作为审稿人从CVC团队投稿论文中获取了“秘密信息”。在多次诉讼中,因CVC证据不足,张锋团队占据了上风,特别是最具商业价值的、用于哺乳动物的基因编辑工具专利被张锋团队牢牢攥在手中。张锋团队占据上风的一个启示是,一个团队如果在专利申请时间上不占优势,可以花钱走 “专利申请的快速通道”,同时提供详细的实验记录来证明先完成研究,从而在专利授权中抢占先机。

时间再往回溯。2012年8月,杜德纳和沙尔庞捷合作发表了解析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工作原理的重要论文;2013年2月发表了论文,首次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改进并应用于哺乳动物和人类细胞。这先后发表论文的作者,被某些人形象地比喻为前者率先发现了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这座 “宝矿”,后者则率先在宝矿中找到了 “金子”。在基因编辑工具的研发竞争中,除了已经提到的上述三位科学家之外,还有更多科学家为此做出了贡献。不管是基础科学发现还是专利技术发明,荣誉权或者专利权往往只归属几个佼佼者 (个人或者机构),这也是当代科技研发竞争愈演愈烈的原因。

如果有科学史研究者把基因编辑工具的研发过程和争议作为当代科技研发竞争的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或许还能收获对当代科技研发组织和管理的更多启示。

猜你喜欢
评奖争议专利
性侵未成年人新修订若干争议条款的理解与适用
专利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第二届“重宇杯”世界华文闪小说大赛评奖揭晓
“感谢贫穷”是 毒鸡汤吗
取消“热闹的评奖”是文化回归
20
[迎接中国关工委成立二十周年征文]评奖揭晓
俄争议把海参崴租给中国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