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地方戏曲的发展探析
——以宝鸡西府曲子为例

2023-01-09 09:42李朝阳郭凡蠡杨玺臻陈利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32期
关键词:西府宝鸡曲子

李朝阳,郭凡蠡,杨玺臻,陈利利

(咸阳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地方戏曲是流传于一定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戏曲艺术的通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现文旅部)2017年发布的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48个剧种,其中分布区域在2个省区市以上(含)的剧种有48个,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有300个[1]。在纸媒时代,地方戏曲曾得到广泛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在提高物质文化水平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空前的需求,新的娱乐形式顺势而生,对传统地方戏曲产生巨大的冲击。地方戏曲开始与时代脱节,面临困境。地方戏曲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1 地方戏曲发展困境

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等,通过互联网、有线网络等渠道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媒体形态[2]。新媒体的特征包括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了新媒体文化艺术。对于地方戏曲而言,新媒体等新技术形态的发展,将对其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1.1 内容陈旧,曲目失传

地方戏曲作为我国民间传统文化,其内容必然深深刻上乡村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烙印,成为我国农耕时期的乡村休闲娱乐文化。但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型的娱乐方式,如数码音像、电影电视等现代艺术如潮水般涌向乡村,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以地方戏曲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显然难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3]。同时,在长期的社会变迁中,地方戏曲大量传统剧目逐渐失传。对戏曲内容上的创新,往往只是简单地加工改造,剧情缺乏时代气息,人物仍陷于传统形象枷锁之中。陈旧老套的戏曲内容使得观众逐渐失去兴趣,造成观众与地方戏曲越来越疏离[4]。

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一种地方戏曲都是依托当地文化发展而来,带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地方戏曲的创新发展也应当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把符合时代发展和审美需求的内容通过戏曲语言呈现出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

1.2 市场萎缩,人才匮乏

地方戏曲的市场萎缩与人才匮乏,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多元文化的冲击。现代生活中,人们每天都奔波于工作,闲暇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一些娱乐性较强的当代活动,单一的戏曲爱好不再多见。多元文化如“日漫”“韩剧”“美国大片”等外来流行文化受到越来越多青年群体的青睐,沉浸于快节奏娱乐文化之中的年轻人,对古板陈旧的传统戏曲文化自然没有兴趣,戏台下几乎找不到年轻观众的影子[5]。外来文化的冲击、观众的减少,使得戏曲剧团经营出现困难,专业的戏曲人才为了维持生计,往往选择改行。恶性循环中,地方戏曲的市场急剧萎缩,生存面临窘境。

二是自身语言文化的局限。地方戏曲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中发展起来的,受一定地域人们的审美需求、民俗文化等社会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地方文化生态开始发生变化,地方戏曲生存和发展面临难题。一些地方的传统民俗活动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地方方言逐渐淡化,这都深刻影响着地方戏曲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方言的遗失,年轻一代丢失乡音已成为普遍现象。在城市化和普通话普及的大背景下,作为地方戏曲命脉的方言,将成为制约地方戏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是原有市场的缩小。戏曲的主要受众为中老年群体,随着时间的前进、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年轻群体缺少兴趣,地方戏曲观众青黄不接,导致演出市场日渐萎缩。

1.3 传播途径单一落后

传统戏曲的传播主要依靠剧场,地方戏曲也不例外。新媒体时代,戏曲的传播地点除剧场之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途径进行传播,让观众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戏曲的魅力。地方戏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其受众群体狭小,使其难以运用多种新媒体途径进行广泛有效的传播。同时,资金、人员与技术上的缺失,也严重影响到地方戏曲传播模式的创新,制约地方戏曲的发展壮大。

1.4 传承机制僵硬

地方戏曲的传承方式单一,往往以师徒形式代代相传。这种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传统师徒继承模式,在一定时期保障了戏曲的传承发展,也有利于戏曲的纯正性。但在信息广泛传播的今天,这种传承方式难以维系。老一代的戏剧大师逐渐退去,中青年戏剧人员选择退行另谋他业,年轻一辈不愿学习传承,地方戏曲的传承机制出现难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能够接触到地方戏曲,地方戏曲团队往往只能靠老一辈艺人苦苦支撑。等到最后从业人员退出,缺少新鲜血液的地方戏曲,必将面临消亡的危险。

2 宝鸡西府曲子发展现状

2.1 历史与困境

宝鸡位于关中西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西府曲子又称“西府秦曲”“小曲调”等,是宝鸡地区民间文化的代表,它的曲调、歌词等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既雅俗共赏又刚柔相宜。在长久的传承中,宝鸡西府曲子形成平弦、月弦、曲牌三种类型,和舞台戏、木偶戏、皮影戏及座唱等多种表现形式。作为陕西地方戏曲,宝鸡西府曲子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困境,存在诸多问题。

(1)演出市场萎缩。宝鸡西府曲子作为关中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具有地方戏曲面临的共同难题,即生存方式和传播受众的变化,宝鸡西府曲子的演出市场也正面临萎缩情况。同时,同为关中地区传统戏曲的秦腔,作为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对宝鸡西府曲子来说有一定替代性,也使西府曲子演出市场更为狭小。

(2)承传无人。市场的萎缩使戏曲班子减少,戏曲人员另谋生路;戏曲表演难以满足当代年轻人需求,学习曲艺的青年人不断减少;现存的艺人,多数年龄较大,技艺传承艰难。这些问题使宝鸡西府曲子面临承传无人的现状,出现断代现象。

(3)曲目、曲词大量失散。宝鸡西府曲子的曲目、曲词多数年代久远,流传于农村之间,多为个人保存。少数知识分子对西府曲子曲目、曲词的收集和整理难以完备。人死艺亡的现象又加速曲目、曲词的消失。少数曲目的保存状态也不理想,内容不系统,剧本损坏严重,这些问题使宝鸡西府曲子传承岌岌可危[6]。

2.2 创新与发展

2008年,宝鸡西府曲子被列入第一批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宝鸡西府曲子的传承与发展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在社会各界和从业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宝鸡西府曲子在新时期实施多种创新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果。

(1)打造文化精品。在宝鸡本土方言喜剧《歪打正着》基础上重新整理编排的《山乡趣事》是近年来宝鸡西府曲子创新发展的代表作品。该剧将宝鸡西府曲子与话剧、现代音乐、传媒等元素进行融合,将宝鸡西府曲子传统的内容进行文学演绎,并在新媒体媒介上推广,在保留民俗和历史特色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使其适应市场化和现代化。新形式的探索,为传统的西府曲子寻找更多可能,这是一种既能保留传统的中老年观众,又能吸引年轻观众的方式。剧目演出后得到广泛关注,受到宝鸡人民群众的欢迎。

(2)推动数字化建设。为了实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通过系统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宝鸡西府曲子向数字化发展迈进。将相关传承人、道具、服装等资料进行记录、保存和处理,对现有的录音、录像资料进行转录、复制,实现长时间的有效保存。同时,针对宝鸡西府曲子曲目曲词大量散失的问题,在积极与老艺人联系,搜集整理散失的曲目曲词基础上,建立了西府曲子曲目曲词数据库,使其具备多维度检索和下载功能,有助于对现有戏曲资源的分析统计,最大限度地保护戏曲资源,发挥其价值。

(3)拓展新传播途径。随着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传播主流,为戏曲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新的发展方向。地方戏曲的发展传播不能脱离这种趋势。宝鸡西府曲子利用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积极传播戏曲文化,努力将宝鸡西府曲子从宝鸡地区推广到更广阔的天地。2022年开年之际,在央视戏曲频道综艺节目《一鸣惊人》中,来自宝鸡市凤翔区西白村的西府曲子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为全国观众表演了西府曲子《表花》。 新传播形式的探索,推动宝鸡西府曲子走向更大舞台,使其在新时代得到更多传承发展的契机。

(4)重视人才培养。新媒体时代宝鸡西府曲子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戏曲表演人才,更需要既懂戏曲艺术理论又具备数字技术的数字戏曲人才,来推动宝鸡西府曲子的传承发展与推广。近年来,宝鸡西府曲子依托专业院校、市县剧团,组建西府曲子专业,强化人才培养;并通过中小学与本地西府曲子表演团体合作的方式,开展了西府曲子进校园活动。如宝鸡市凤翔区纸坊中学,让宝鸡西府曲子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成为“西府曲子传承基地”。其师生共同创作的西府曲子作品《对花》,委婉动听,旋律淳朴自然,在各类活动中,屡次获奖,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3 新媒体时代地方戏曲的发展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地方戏曲一度式微,濒临失传。新媒体时代,地方戏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7]可见,地方戏曲再次繁荣发展,必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3.1 打造全新演出形式

戏曲是时代的产物,地方戏曲的受众群体多为当地传统的中老年戏迷,青年一代爱好者甚少。现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一些地方戏曲一改以往传统的演出形式,采用新的风格,为推动优秀地方戏曲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以华阴老腔为例,近几年其在旧有的艺术体例上不断革新,加之当地政府的鼓励和宣传,使华阴老腔在新的时代浪潮中重新焕发生机[8]。谭维维在《中国之星》第三期中出人意料地将华阴老腔和自己独特的唱腔混搭,将黄土摇滚的悲凉、沧桑跟现代乐器结合得天衣无缝,谭维维高亢激昂的唱腔更是震撼全场,一举夺冠。华阴老腔作为一种地方戏曲登上音乐娱乐节目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耳目一新的事情,加之乐手在戏曲中加上了诸多流行音乐与西方乐器的因素,让现代与传统对话,让摇滚与老腔结合。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凸显华阴老腔的独特韵味,让人们重新审视了华阴老腔这一地方戏曲。

3.2 运用自媒体传播手段

自媒体是新媒体时代的一大产物,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种新型传媒形式。其最大的特点是人人可以发声。在这种客观环境之下,地方戏曲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年轻的地方戏曲继承者们利用自媒体宣传地方戏曲,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对地方戏曲的传播发展大有益处[9]。例如,某自媒体的歌手翻唱了黄梅戏的经典曲目《女驸马》,在网络上意外爆火,引发大量网友的争议和关注,紧接着黄梅戏专业演员在社交平台上重唱这一经典曲目,以示回应。这场新旧演出风格的碰撞,使黄梅戏在自媒体平台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

在新媒体时代之下,地方戏曲焕发出来的活力引人注目,其中对年轻一代的影响让我们看到地方戏曲传承的新希望与新方式。如某高校京剧生 “416女团”翻唱《探窗》,在各社交媒体大火。京剧生们的这一举动引起许多音乐爱好者纷纷效仿,带起了一波戏曲热。近几年,许多加入戏曲元素创作的歌曲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听众广泛。

3.3 采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

传统的地方戏曲因“门第之别”和“传男不传女”的传承观念和家族型传承、好演员培养周期过长等原因,致使戏曲人才越来越凋零,戏曲传承者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传承机制,地方戏曲就很难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注入[10]。近些年来,在地方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各类地方戏曲走入校园,谋求从青少年一代中寻找到新生受众,让地方戏曲的传承出现新形势。如荆河戏剧团就曾多次在长江大学等高校演出,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吸引了许多学生加入业余的演出队伍;安徽省一些高校开设了“黄梅戏赏析”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认识黄梅戏,领悟其文化价值。除了高校外,一些地方戏曲也在社会上开设新型班社,广收学员。如华阴老腔就曾在业内连续举办三届老腔培训班,招收到了许多有天分的“好苗子”。

4 结语

戏曲是中国文化的结晶,蕴含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作为中国戏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戏曲,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从当前我国传统地方戏曲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地方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地方戏曲的发展。同时,以宝鸡西府曲子为代表的地方戏曲的发展创新,不仅有助于新媒体时代戏曲文化的传播发展,将优化地方戏曲的文化生态,使地方戏曲融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使地方戏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

猜你喜欢
西府宝鸡曲子
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我眼中的缤纷世界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我爱西府海棠
有风吹过
吹曲子
西府海棠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宝鸡非公企业多种形式学习十九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