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艺术剧院举办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首演研讨会

2023-01-09 16:09蔚艳红
杂技与魔术 2022年5期
关键词:艺术剧院杂技魔术

文、图|蔚艳红

图1、2 为研讨会现场

2022 年8 月1 日上午,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首演研讨会在内蒙古艺术剧院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剧目主创人员,以及内蒙古艺术剧院研究室、创作研究中心、演出管理中心、宣传交流中心等相关处室负责人近50 人参加了会议。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协主席边发吉,中国杂协副主席、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赵双午,中国杂协副主席、李宁魔术学院院长李宁,中国杂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刘挥,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内蒙古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及院长李莉,内蒙古艺术剧院党委副书记刘希燕等领导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团长,同时也是该剧的制作人塔纳主持。

《我们的美好生活》以乡村振兴为主题,聚焦新时代农牧民精神风貌,已被列入2022 年内蒙古自治区“两个打造”的重点舞台剧目。作为第19 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重点剧目,该剧于7 月30 日首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会上,该剧总导演何燕敏先对剧目的创作情况作了简要介绍。随后,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发言,给予该剧高度肯定,认为该剧立足当代,是一部对美好生活完美呈现的现实主义题材杂技剧,是一部具有引领性创作实验和榜样式的好作品;杂技、舞蹈、戏剧三位一体的艺术融合形式成为最突出的特点;全剧通过杂技表现美好生活,多角度展示了内蒙古的美好形象,看后令人振奋。同时,与会专家学者也从叙事逻辑、艺术架构、杂技技巧、魔术技巧、编排手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希望该剧能够进一步打磨提升,未来走向更好的展示平台。

边发吉说:首先这剧成功了。现实主义的农村题材是很难的,该剧填补了中国杂技创作的空白;其次这个剧是以杂技艺术为核心、集其他姊妹艺术为一体的、富有后现代意味层次的新型的综合艺术模式。这是我给它的定位。

艺术是有分工的,杂技是指完成常人所不能完成的超常动作的一门艺术,所以杂技从剧的角度无法评论。20 世纪90 年代杂技只有情趣,没有情节;今天的杂技叙事是素描性的,不是工笔画,可谓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但只有这样才能发展。我们现在处于现代与后现代交叉时期,杂交、混搭、跨界是这个时代的特征。所以,看一部剧成功与否,要看下面观众有没有翻节目单的、有没有要走的。

我提几点,首先是整部剧的结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每一个小段落的处理都要及时,不能让观众有审美疲劳。如开场的小羊,时间太长了;扛木头那一节缺少内容和技巧;还有产业园区那一段很隆重,最后降下去了,以为要结束了,没想到又推起来了。好东西都要点到为止,不要来回重复,整部剧削减20 分钟,一个半小时足矣。

刘挥说:这次主要是来学习,通过这部剧我看到了杂技今后的发展方向。这部剧,我认为是反映十八大以后人民生活,特别是反映乡村振兴这个主题的杂技界唯一的剧目,具有引领作用。

该剧的特点,投资小、收获大,这也是以后巡演的一个方向。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保留得很好,杂技的本体也保持得较好,体现出杂技团对于杂技节目的较好储备,尤其是几位主演一人承担了多个节目。魔术运用比较多,这在目前杂技剧里算较多的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演员的舞台表现,特别是戏剧表现有所提高,这也是将来演员发展的一个引领方向。

赵双午结合自身体验谈到:经常听到有人跟我说,有人喜欢看杂技但看得很累,总担心演员掉下来,心总悬着。这是我第一次看了一部轻松愉快的杂技剧,我想这应该也是我们未来一定要想办法追求的。整部剧体现了草原文化,我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剧中所有演员包括群演的表现力都非常强,这是我目前看到的一部很特别的杂技演员的呈现。剧中杂技的融入并不突兀,编排得非常巧妙。这是我们经常在做杂技剧的时候会尴尬的一点,又想炫技,又要讲故事,总会有矛盾。

提一点意见:我觉得台词稍微有点多,压缩一点,留白感会更强烈;剧中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可以更突出;还有一个就是“马文化”,剧中只在结尾出现了一匹马,还可以再融入一点。杂技方面,射箭如果加入柔术设计会更好;还有就是蹬人节目可以让小学员扮演小羊,底座就是牧民,这样的话,小羊的出现会更可爱;草帽,在草垛上面,其实就是与踩大球的融合,还可以再延伸;转碟太美了,就是美美的一个草原夜色,表现小绿草上面的野花不需要带技术。

李宁说:这部剧主题鲜明,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新农村、美丽新农村,剧目非常切合这个主题,让观众感受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该剧简约而不简单,看后也感受到了它的深度。

这部剧中,有很多碎片式的魔术,我觉得魔术在其中的定位,应该是魔术戏剧化,采用情景魔术的创作方法,魔术应该是符合情景逻辑的,能给观众一定的惊喜和神奇,效果应是想象之中、意料之外的,对于整部剧所起的作用是锦上添花的。例如开场的女主演亮相应该更抓人,直播带货可以加魔术变手机、变鸽子等,还有剧的最后如果想要表达一种幸福生活的场景,是不是可以在变装的环节中想变什么变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凸显快乐魔术、快乐生活。

董争臻(原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副团长)说:这部剧第一时间让我感受到的就是扑面而来的缤纷色彩,一般来讲,现实题材的剧,从色彩上来说更接近于生活化,比较浅淡。我一直在揣摩,为什么要把色彩弄得这么浓烈?后来一想,这是要体现我们的美好生活。

过去杂技剧很少有这么欢乐的,通过近两个小时的演绎,我感受到了这种来自于心底深处的欢乐。这种轻喜剧的样式,作为杂技剧崭新的开拓,我觉得是成功的:用一种很自然的演绎、一种很通俗的手法,让观众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这种欢乐。

后半场杂技释放有点多,容易造成堆积的问题,有些要点到为止,如绸吊、肩上芭蕾、高车踢碗等节目用不用全盘托出有待商榷;再有就是中间的大乐池,以为是有个大魔术;还有就是车技如果能延展,效果会更好。

宓鲁(原中国文联杂技艺术中心主任)说:从一个观众和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价值。比较凸显的就是,这部剧的确是杂技、舞蹈、戏剧三位一体融合或者是跨界合作的作品。这是一个卖点,也是颠覆性的。

杂技走到今天,我们应该感谢舞蹈界。当然现在的跨界合作应该更大一些,国外杂技现在的发展是戏剧化,他们很注重创意表演,我们还是舞蹈化,但这已经让我们的杂技有了很大的成绩。这种跨界合作或者借鉴,像一个催化剂,有时它会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找不着出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横向去想,怎么借鉴其他表演艺术甚至造型艺术。杂技、滑稽、魔术都属于观赏性的节目,在这部剧上稍微有点遗憾的就是剧中的节目还可以再挖掘一下,观赏性再突出一些。

赵新民(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原副厅长、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策划人)认为:这部剧很欢乐、接地气,观众的呼声、掌声让我很感动,杂技人的奋斗精神赋能乡村振兴,让我动容。这部杂技剧非常成功,从内蒙古艺术剧院杂技团成立以来,包括近几年来说,这部剧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成功之处,首先是紧扣时代主题,乡村振兴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大战略规划,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是文旅部“十四五”规划中的重中之重;其次是创新,这也符合习总书记提出的“双创”理论,在民族地区,越是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越是要用大众化、世界化的语言来展示,让大家看得懂,我觉得这部剧做到了;最后,这部剧既有话剧又有舞蹈,体现了两千万内蒙古人的美好生活。习总书记讲过文艺要接地气,打造留得住、传得开的作品。这部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为我们今后舞台艺术创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内蒙古的格言和谚语富有哲理,如果能增加一些,更能丰满人物形象;天鹅是内蒙古的吉祥鸟,音乐节奏如能舒缓一点会更好;舞美能不能再体现下内蒙古的底色绿色;服装还可以再唯美一点;天鹅就是肩上芭蕾,能不能有新的更好的替代?如天鹅空中飞、水里游动的瞬间也是非常美的。

穆青(著名导演)说: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当代的,如果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做不好的话,要么高级红、要么低级黑,这就是现实主义题材的难度所在。但这部剧,让我看到了它的巧妙之处,内容上也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满满正能量。导演的编排让这个剧四两拨千斤,富有了情感、情境、内容。这部剧立起来了,热情洋溢、很有张力、很有力量,特别符合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我也通过这部剧看到了导演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超常的艺术想象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猜你喜欢
艺术剧院杂技魔术
魔术学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俄罗斯国际马戏节载誉归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杂技团
——《六人踢碗》再捧国际大奖
吸管悬浮
老鼠演杂技
艺术剧院创新艺术管理模式的分析与阐述
庞大的魔术联盟
小小魔术盒
团中央等举行联欢晚会庆祝世界青代大会和国际青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