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扛起使命担当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
——苏州市吴中区打造践行“两山”理念吴中样板的实践启示

2023-01-11 07:36丁立新
中国生态文明 2022年6期
关键词:吴中区吴中太湖

□ 丁立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具代表性、最具原创性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和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及重要生态屏障,吴中区拥有五分之四的太湖峰峦、五分之三的太湖水域和五分之二的太湖岸线。吴中区委、区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苏州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的谆谆嘱托,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太湖美的“吴中乐章”。2021年,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例较“十二五”末分别下降50%、提升22.6个百分点,连续实现太湖14年安全度夏,位列全国市辖区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百强区首位、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9位、科技创新百强区第9位,“绿金双高”的发展特征充分彰显。

苏州市吴中太湖

一、坚定“第一责任”,厚植“两山”生态底色

吴中区的生态红线保护区域总面积为1600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71.7%,在江苏省的县(市、区)中面积最大。历届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保护太湖、治理太湖作为第一责任,统筹做好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文化四篇水文章,着力将太湖秀美转化为吴中的发展优势,全力筑牢筑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硬支撑。2001年撤市建区以来,吴中区每年把预算内可用财力的10%左右用于太湖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截至2021年底,累计投入超160亿元。

1.以最严要求强化太湖水域立体保护。出台《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法》《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严禁在太湖一级保护区设置排污口、严禁新增有氮磷排放的污染源、严禁有损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全面推进环太湖区域退二优二、退二进一,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近五年来,累计完成5350家“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太湖一级保护区内实现“无化区”。持续抓好以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等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自1991年甪直镇建成苏州市首个乡镇污水处理厂至今,全区已建成10座集中式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941个农村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污水自然村治理率超过90%。2019年,吴中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获全国人大执法检查组高度肯定。目前,吴中太湖湖体水质整体达到Ⅲ类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稳定为轻度,水生植被生物量占太湖植被总现存量的80%以上,多处水域形成茂盛的沉水植物“水下森林”。

2.以最大力度深化太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太湖围网养殖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状态,养殖面积达24万亩。吴中区在2009年以来将围网养殖面积从22万亩压减到4.5万亩的基础上,2019年,进一步启动并完成剩余4.5万亩围网养殖拆除工作,实现了太湖水面“不留一片网、不留一根桩”;同步完成太湖沿岸三公里范围内6.9万亩养殖池塘的整治改造工作,其中退出养殖4.9万亩,建成高标准鱼塘2万亩。2020年,按照长江十年禁渔要求,全面推进长江流域太湖水域退捕禁捕工作,清退渔船2883艘,涉及退捕渔民5701人,占江苏省太湖水域禁捕退捕任务的48.6%。紧扣“零差价、可追溯、惠百姓”的要求,按照“统一采购、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补贴、统一管理”的“六个统一”要求,率先推进农药集中配送体系建设,创新开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工作。2021年,太湖一级保护区化学农药、化肥分别较2015年减少20.7%、31.2%。目前正在太湖生态岛实施商品有机肥应用推广工作,力争到2025年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达60%。

3.以最高标准推进太湖生态系统修复。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筑牢生态屏障,优化生态供给。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吴中太湖新城获评全省首个国家绿色生态城区规划设计三星级标识城区。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率先通过省级验收。创新建设环太湖湿地带,打造环太湖生态安全缓冲带,筑牢太湖生态绿色屏障。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入选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典型案例,太湖湖滨湿地公园、三山岛湿地公园获评国家级湿地公园。全面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立太湖梅鲚河蚬、太湖青虾中华绒螯蟹、太湖银鱼翘嘴红鲌秀丽白虾等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成东山湖羊、金庭太湖鹅等2个国家级种质资源保种场。坚持“先保护后开发,边开发边保护”理念,组建工作专班,出台《吴中区山体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对吴中区环太湖25座山体,“一山一策”,分类保护利用,让“真山真水真幸福”成为太湖之美的靓丽名片。

二、咬定“第一要务”,拓展“两山”转化路径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好绿色发展的标杆示范,唱响新时代的“太湖美”,始终是吴中咬定的“第一要务”。吴中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布局,紧扣打造生态典范、拓展生态供给,促进生态价值转化等核心追求,坚持在好生态中涵养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不断提升产业“含金量”“含绿量”,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展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融合之美。

1.打造“两区一岛”生态典范。2012年,吴中区在江苏省率先编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年出台全省首个绿色发展纲要。2019年,借鉴北京生态涵养区建设经验,发布《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以东山镇和金庭镇陆域、两镇之间的太湖水域、环两镇陆域500米范围的太湖水域为范围,启动建设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全面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率100%、通湖河道优Ⅲ比例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100%、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100%、有机废弃物处理率100%”5个100%行动。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为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供借鉴,为全国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作出示范”的重要指示,率先开展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建设,在沿湖乡镇(临湖镇、东山镇)建设示范点项目。目前临湖示范点已建成投用,年产有机肥6000吨,东山示范点即将投入使用。2020年,在涵养区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金庭镇区域范围内的西山岛等27个太湖岛屿和水域,对标上海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按照总量控制、规模减量原则,围绕人口规模控制在4.5万人以内、开发强度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探索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建设太湖生态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吴中样本。2022年5月,太湖生态岛农文旅绿色低碳融合发展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试点。

2.推动区域功能空间重构。面对环太湖乡镇受到太湖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森林公园等多重管控,开发空间极其有限、产业项目落地困难等现实问题,结合实际情况,从行政管辖范围、教育资源配置、医疗资源供给、城区资源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绿色低碳主导的空间优化机制。坚持功能区发展理念,抢抓苏州独墅湖开放创新协同发展示范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世界级太湖生态岛建设机遇,打破传统行政区划对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制约,围绕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协同互补联动,将全域优化为东部国家级经开区、中部省级高新区、西部国家级度假区三大开发区发展布局。强化区级综合统筹,突出开发区经济发展主责,压实镇(街道)的社会管理职能,发挥三大开发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经开区突出产业集聚、协同发展,全力打造“产业高效协同发展增长极”;高新区突出产城融合、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新高地”;度假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创新实践示范区”。其中,度假区重点布局太湖湾数字科技园、太湖科技产业园、太湖负碳型数字生态示范岛三大园区,助力环太湖区域绿色生产力布局与创新集群空间优化。

3.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紧扣在好生态中涵养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目标,抢抓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3大主导产业,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3大战新产业和工业互联网、检验检测认证、文化旅游3大特色产业等“3+3+3”现代产业集群作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产业“含金量”“含绿量”,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甪端计划”、上市企业金苗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构建从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到上市企业的创新矩阵。预计到“十四五”末,实现主导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等较“十三五”末翻番,形成3到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成机器人产业全国创新集聚第一区。着力构建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古镇古村和太湖山水为支撑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持续打响“太湖民宿”“太湖体育”“太湖会展”品牌,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好紧邻苏州城区、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以区农发集团为主导,以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实施农业园区转型升级“661”工程,提升农文旅融合发展质效,获评全国茶业百强县、全国智慧茶业样板县域,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苏南地区唯一入选单位。

三、激发“第一活力”,深化“两山”保障机制

促进“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是新时代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吴中区委区政府持续强化“吴中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的共识,以机制创新突破,不断加大深化改革力度,全方位激活创新“第一动力”。通过健全区级“差异化考核”机制,构建地方双向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实施环太湖空间协同“加减法”机制,建立起较为高效的“两山”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制度的引导、规范、激励作用,巩固拓展“两山”转化成效。

1.创新建立区域差异化考核机制。吴中区坚持以制度做保障,不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率先调整考核方向、优化考核结构,建立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与GDP双考核制度,筑牢绿色发展政绩观。2012年,吴中区率先在省内探索推进板块发展差异化考核,对环太湖地区板块减少经济发展指标考核权重,增加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考核指标权重。2019年,在高质量发展考核重点工作中,创设个性化指标,加大对环太湖地区的生态保护、农文体旅融合、富民增收等的考核权重,进一步引导环太湖地区将工作重点聚焦到生态保护、特色旅游与民生改善等方面。2022年,结合“三区三片”功能区综合改革,出台经开区、高新区、度假区和各镇(街道)的差异化考核办法,强化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提升高水平保护的内在自觉,营造绿色发展的比学赶超浓厚氛围。

2.创新推进双向生态补偿机制。针对太湖生态资源保护职责重要、环保资金投入大的难题,吴中区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维护生态地区的发展权益,推动环太湖区域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提升。2010年,吴中区率先在省内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对水稻田、生态公益林、风景名胜区、水源地村和生态湿地村等分类实行纵向生态补偿,每3年进行一次提标扩面,扩大补偿范围,增加补偿内容,提高补偿标准,目前已实施到第四轮。截至2021年年底,市区两级累计拨付生态补偿资金13.9亿元。在健全完善纵向生态补偿的基础上,2019年、2020年启动实施水环境、大气环境横向生态补偿,出台《苏州市吴中区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方案(试行)》《吴中区环境空气质量考核补偿办法(试行)》,明确补偿指标、补偿范围、补偿标准等内容。截至2022年6月,水、气分别横向转移补偿资金4893万元、2160万元,利用经济杠杆压实治污主体责任的作用加快体现。

3.创新实施环太湖“加减法”机制。出台《吴中区关于加快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全面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吴中区土地指标有偿使用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编制“三优三保”专项规划,用好用足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三优三保”等政策。鼓励环太湖地区对不再具备建设条件或难以发挥更大效益的存量建设用地,通过土地复垦、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式,腾出指标,有偿调剂给区内重点开发地区高效利用,以建设的“减法”换取生态“加法”和效益“乘法”。自2018年以来,环太湖地区累计腾出土地指标约1.35万亩(含占补平衡指标)、空间指标1046亩,有效落实了环太湖地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修复等任务,推动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化保护。同时腾出的土地指标通过有偿调剂,既给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也为重点发展地区的项目加快落地提供了支撑,实现了转出地与转入地的双赢。

4.创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2021年6月,太湖生态岛获批自然资源部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吴中区抢抓试点机遇,出台试点方案,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目前已编写完成《太湖生态岛生态产品分类分析报告》,形成太湖生态岛三维“生态产品地图”等一系列生态产品调查信息可视化数据库及以生态产品实物量为基础的价值核算体系,“生态农文旅”发展模式,入选自然资源部公布的第二批10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以税收及相关收益协商分成为重点的产业跨区合作机制、以附带生态保护提升修复条件为前提的产业融合“多元化”供地支撑机制、以生态指标交易为核心的市场化交易机制等创新探索也已全面展开,正在有力有序推进。

四、打造“第一品牌”,践行“两山”理念的吴中经验及启示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吴中区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质量”互促并进,做优山水之美、做强产业之美、做精城市之美、做深文化之美、做实人民之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同频共振”,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深度融合”,展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如何在科学理念指导下和谐共生并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样板,阐明了生态环境敏感地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具有鲜明的启示意义。

启示一:必须深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遵循,确保“绿水青山”与“人民至上”相得益彰。吴中区准确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本质与内涵精髓,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由单项突破转向整体提升、由“碎片化”推进转向“系统化”集成,由“单打独奏”到“整体合唱”。一方面着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满足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让人民群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统筹“一心一意”与“群策群力”。吴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也解决了“青山绿水”的民生关切,提升了群众的环境满意度与生活幸福感。2020年,居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4.26岁,较2010年提高3.08岁,分别高于同期全国(77.3岁)和江苏省(79.32岁)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且比同期苏州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高0.22岁,凸显了吴中宜居宜业宜游的新面貌。吴中的实践证明,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是体现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只有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才能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圆满的成效。

启示二:必须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这一抓手,确保“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握指成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谋划,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其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吴中区率先设立太湖水环境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太湖湿地保护、芦苇收割管理、水草蓝藻打捞、沿岸水体保洁和饮用水源地实施“五位一体”综合长效管理,接续实施生态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确保了生态立区战略的切实落地。强化差异化考核,推进生态补偿、实施环太湖空间“加减法”,以“强点赋能”推进“系统增能”,以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有效介入筑牢“绿水青山”的生态基底与保护机制。加快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跨产品、跨产业、跨区域的平台化价值转换通路与配套机制建设,不断增强环太湖地区绿色发展的造血能力。实施“三区三片”综合改革,统筹兼顾严守生态红线、拓展发展空间、激发基层活力,通过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推动重点开发地区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环太湖地区在强化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生态产品。吴中的实践证明,只要一张蓝图画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向改革要红利,持续加强机制体制设计与政策实践落地的协调性,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堵点”就会转化成发展亮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启示三:必须牢牢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确保“高水平建设”与“高水平发展”统筹互促。吴中区坚持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好太湖山水,先后获评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依托苏州生态涵养发展示范区、太湖生态岛建设,以“大生态”对接“大产业”,支持太湖生态岛与百度Apollo深度合作建设全国首个自动驾驶生态示范岛,推动好风景催生新经济。建设环太湖1号公路“IP”,加强对环太湖地区农文旅等资源的优化整合,让好生态、好资源成为“金饭碗”。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抢抓数字经济时代发展机遇,以打造千亿级产业为目标,培育壮大“3+3+3”产业创新集群,探索形成“生态+”的产业转换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吴中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必须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路径与全谱系,深刻认识到生态价值不仅是一种公共产品,更是一种先进生产力。吴中区以创新探索践行“两山”理念的行动及成功经验,书写了新时代太湖生态文明最精彩的新篇章,充分印证了“两山”理论科学性。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坚决扛起保护太湖,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的使命担当,学好用好“两山”理论,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吴中必将加快绘就“天堂苏州·最美吴中”现实图景,书写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吴中精彩答卷,当好新时代践行“两山”理念的标杆示范。

猜你喜欢
吴中区吴中太湖
《太湖冬景》
苏州吴中区创新精准执法工作见成效
太湖茭白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生扭吴中之拍”与“真诗只在民间”的深层次自洽——李开先《宝剑记》“不娴度曲”说新读解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吴中区14家企业列入 苏州市示范智能车间公示名单
吴中逸、姜水舟作品
太湖三白
吴中区退休老人社会化管理服务城乡差异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