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中国鲸

2023-01-12 11:21撰文王洪禄张旭摄影杜智
求贤 2022年12期
关键词:船员船舶一带一路

撰文/王洪禄 张旭 摄影/杜智

五年前,代表着亚洲绞吸船舶的最高性能标准,“天鲸号”肩负着中国几代疏浚人的梦想,在外界的种种质疑中开启了“一带一路”海外项目施工的征程。五年来,“天鲸号”海外工程全面告捷,品质和履约能力备受好评。

这五年,一群热血青年漂洋过海与“天鲸号”相伴,战胜了惊涛骇浪,从炽热的赤道海岸到濒临北极的冰冻严寒,他们克服了缺水、缺粮、疾病等种种困难,他们带着对祖国的思念、对妻儿的牵挂、对父母的担忧,辗转于欧亚非大陆、穿梭于各大洋,向世人展示着中国疏浚速度和中国疏浚力量。

“我们在党旗下宣过誓”

2017年10月3日,“天鲸号”上正在进行一场庄严宣誓。全船26个人齐聚甲板,站在迎风飘扬的党旗下,在时任船长于水健引领下举起了右臂,进行宣誓。

就是这一天,“天鲸号”接到一纸特殊的调令,命令船舶立即启航奔赴非洲加纳,投身“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建设。在此之前,“天鲸号”已经经历过多个国家重点工程的考验,在每个工程中,都极大彰显出这艘船的施工威力。

启航的第一站是特码港。特码港是加纳第一大港,也是西非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枢纽港,新集装箱码头建成后将为世界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港口基础设施和服务。初到加纳,一切并不如想象的那样顺利,陌生的国度、恶劣的环境、复杂的施工条件,让不少船员吃尽苦头。“尤其是一些船舶修理工作,本来需要船坞专业修理的故障,迫于当地条件,船员们只能自行修理。”时任大副冉纲强回忆道。

施工中,“天鲸号”亮出锋利的绞刀,深入海底搅碎坚硬的岩石。船舶刚开始施工,看着管口喷出来被打碎的岩石,当地官员们又惊又喜,给出高度评价,称之为“世界上最锋利的牙齿”。然而在后续施工中,“天鲸号”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最明显的就是绞刀齿的快速消耗。绞刀齿是安装在绞刀头上用于挖啃岩石的利器,拆卸和安装纯靠人工操作,每岗 6 小时的时间,要换齿100 个左右,每个齿大概 15 公斤重。每天如此频繁地更换绞刀齿,船员的体力消耗非常大,再加上对当地气候和饮食的不适应,第一批船员很快累倒了。

“关键时刻就要发挥团队凝聚力。”冉纲强把有战斗力的船员集合起来,尝试进行操作工艺的优化。经过多次摸索和尝试,创新方式方法,把原先更换一次绞刀齿的时间由 60 分钟缩短到了20 分钟,把更换绞刀齿对施工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2018年11月1日,“天鲸号”顺利完成加纳特码港施工任务。在工程竣工庆功大会上,当地官员问“天鲸号”的船员,“是什么让你们中国船员如此努力地工作?”船员们笑着回答:“我们拥有‘天鲸精神’,我们在党旗下宣过誓!”

船上有了自己的果园

“人是铁,饭是钢。不怕活儿有多累,就怕没有米水。”在“天鲸号”上,这句人人皆晓的口头禅,其创作者正是船上的党支部副书记张旭。

从非洲赤道到濒临北极的五年,“天鲸号”经历了冰火两重天,要说对船员造成的最大困扰还是饮食问题。尤其是绿色蔬菜,简直比黄金还贵,关键是还特别难买。船员们下陆地采购一次物资,既要费尽周折,还经常空手而归。船上的大厨时常看着空空如也的菜篮子,摇头感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大伙儿24小时工作不停,现在吃饭连新鲜蔬菜都保证不了,这可不行!”张旭暗暗着急,开始琢磨着自己种蔬菜。“船上淡水和空间都有限,要想栽培出满足全船人吃的蔬菜,还得在陆上想办法。”冉纲强得知张旭种菜的想法后,提出自己的建议。

说干就干,冉纲强第一时间联系了项目部,在陆上选择了一块空旷土地作为菜园。在积累了陆地种植蔬菜的经验后,大伙儿又开始琢磨着在船上种点儿啥。在冉纲强的提议下,大家尝试在船上种起了果蔬。船上的“小果园”是用一个个废旧桶和箱体组成的,“肥沃”的土壤是从陆地运上来的。这个不大的果园中,除了常吃的一些蔬菜之外,船员们还尝试着种植了西瓜并获得成功。虽然果园不大,却成了船员们放松心情、愉悦休闲的一片乐土。小小的果园中,绿色植物用平凡演绎着生命色彩,形成朴素而又充满生机的风景线。自从有了这片小园子,年轻的船员在种菜与收获中,明白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体会到了餐桌上的饭菜来之不易,学会了用心去感受生活。

“家里莫惦记,我们支持你”

“在我看来,一个家庭的温馨和睦,其要义是家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对于我的职业与工作,我的家人一直都给予理解和支持。”五年来,一直奋战在海外一线的“天鲸号”大副李泽强在谈及家庭和工作时这样说道。

“天鲸号”上的员工,大部分是青年。工作时,他们是建设者、管理者,而在家庭中,他们则是丈夫、儿子或父亲。他们在最好的青春年华,参与、见证和推动了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五年的时间,“天鲸号”船员远离故土,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冲锋在工程项目的最前沿,而因为时差和工作,他们和家人经常一个月都说不上几次话。“那时候,我们最喜欢听到的,就是妻子那句‘家里莫惦记,我们支持你’,没有家人的支持,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坚持下来!”李泽强说,在大洋彼岸,李泽强时常心怀愧疚,由于长期在海外船舶一线工作,他不能陪在父母身边,和他们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席卷全球。一天,李泽强刚刚回到房间,从家里打来的视频电话就响了起来……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我和妈妈在家好害怕……”孩子在视频里流出委屈的泪水。

“爸爸现在还不能回去,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船舶换班的计划,航班都取消了,爸爸的船得在大海里航行,爸爸离不开。”视频的那头,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那你回来的时候告诉我一声,我和妈妈去接你。”

一段断断续续的父子对话,体现出李泽强的奉献和担当。撂下电话,思念和担忧像驱不散的浓雾笼罩在他的心头。

2022年5月,“天鲸号”开始调遣回国,船员们一大早都收拾得干干净净,盼望着归家的航程开启。身在远方的船,一直思念着后方的家,许久未曾归家的疏浚人,心中也都满怀着一往深情……

“船是回来了,我又重新出发了”

2022年10月,随船回国的“天鲸号”大管轮贺泽福退掉了回家的高铁票,转而订上了奔赴中东的机票,前往正在中东作业的“天鲲号”上继续工作。

在“天鲸号”工作期间,贺泽福是一个特别忙碌的人。十年间,他经历了这艘大国重器参建的所有工程,他也把对家的万般思念化为动力,扎根在船舶一线,从国内到海外,从赤道酷暑到高纬严寒,跨大洋越大洲,他从一个实习生成长为了船舶的经营骨干。

2021年9月7日,“天鲸号”在经过短暂的恢复性修理后,启程奔赴东欧地区。远东项目地处高纬度,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而在此之前,“天鲸号”在寒冷水域的施工经验还是一片空白。

“开始施工的第二个月,舱内2号泵的泵胆就磨破更换了一次。”谈及远东项目施工时的艰辛,贺泽福这样说道,“施工五个月来,单这一个泵就已经换了两次泵胆。”

为了提高自修效率,确保船舶“两率”稳定,贺泽福主动担当,在日常检修中针对高排压施工,重点查看泥泵封水等关键部位,利用检机、加油等时间做到小修早修。在频繁的修理工作,他也总结出了一套备件磨损规律。高效的自修抢修工作保障了“天鲸号”主要设备高效运转,为高质量打通远东地区海上能源通道提供了坚实动力保障。

贺泽福的妻子李晓玲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为了能让丈夫安心工作,多年来她始终默默照顾着家里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勤俭持家,全力经营着她和丈夫的小家。孩子每天快乐玩耍的照片和小视频,是她每天送给丈夫的精神慰藉。由于疫情防控原因,作为特殊危险人群的她,这几年来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一家4口常年生活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她和丈夫开玩笑说:“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最美的坚守便是与爱的人并肩‘作战’,直至凯旋!”

建设者的故事还在继续。如今,“天鲸号”历时5年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回国。未来,“天鲸号”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新故事还将续写。

猜你喜欢
船员船舶一带一路
我国注册船员超170万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中韩船员沉船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