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及原因解析

2023-01-13 18:46刘鑫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16期
关键词:德国人食材德国

饮食文化指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通过饮食所展现出来的社会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生活习惯、民俗特征、宗教意识、经济水平等方面的集中体现。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德两国的联系逐渐紧密频繁,中德两国均成为彼此重要的贸易伙伴。但由于中德两国历史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也体现出了巨大的不同。本文将从食材口味、烹饪方法、就餐方式、餐桌礼仪等维度阐述中德饮食文化的差异,并对其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解析。

0 引言

中德饮食文化的差异,体现出的不仅是两个国家的人在饮食习惯上的不同,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德意志传统文化碰撞的火花。由于饮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就使得研究“饮食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具备趣味性。关注两国饮食文化的区别,更可以“以小见大地”了解两国之间的跨文化差异。

1 中德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1.1 食材口味

日耳曼民族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游牧民族,迄今为止都十分依赖牛、羊、猪等肉类,以及奶油、奶酪等其他奶制品,如今德国人的饮食也以肉类为主。一般都是以一种肉类为主菜,配以一些蔬菜和主食,再淋上一些调味的酱料。而这些菜肴也大多数以肉的种类来命名,全部食材也都明明白白地跃然纸上,丝毫不加修饰,如:巴伐利亚州猪肘配土豆圆子和酸菜、炸猪排配薯条和沙拉等。食材之间似乎拥有一种割裂的关系,肉是肉、菜是菜、酱料是酱料,虽搭配在一起食用,但体现一种纵横明确的线条感,这与德国人的理性思维方式不谋而合。而农耕文化自古以来在中华文明上都占据不可撼动的地位,所以中国菜与之相比就“感性”许多了,中国人习惯性地吃米、面、粉等主食,其他无论肉、菜、還是豆制品制成的,都称之为“菜”。由于中华民族是历史上有名的饮食文化大国,所能接受的食材种类也十分宽泛,上至天上飞的禽类、再到地上跑的畜牧类、下至水里游的鱼虾类,基本上都能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找到一席之地。

追求“口味”还是追求“营养”,这是中德饮食文化中的另一大差异。中国历来对菜品都有“色、香、味、意、形、养”的评判标准,菜品的颜色、香气和味道是中国饮食概念中最重要的,似乎口味成为了判断一家餐馆好坏的首要标准。且由于中华民族地大物博,在饮食上也体现出了巨大的差异性,比如北咸南甜、西酸东辣、北面南米、北干南稀等等。而许多德国厨师无法烹饪的边角料,到了中国厨师手里也成了美味佳肴,比如肥肠、鸡爪、猪肝等。历史上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吃米带点糠,营养又健康”等民间谚语,说明中国人十分重视医食结合、医养结合。而德国人认为,吃饭不过是为了补充必备的营养,以维持身体的健康运转,所以“健康”才是吃饭的最终目的。德国菜的口味以咸、甜为主,很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由于北德地区靠近港口海域,人们喜食鱼虾贝类等海鲜,而德国内陆的大部分地区,还是以肉类为主。

1.2 烹饪方法

中国的饮食文化蕴含生存之道。古人有许多政客就是美食家,他们在谈经论史时就经常引用饮食方面的典故,如“鸿门宴”“杯酒释兵权”等。而中国人历来就有“治大国如烹小鲜”一说,可见中国人一直把烹饪的道理看作和治国一样[1],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中餐的烹饪就如同治国理政,除了遵循通识性的规范,更多的是根据不同的火候、锅具、食材采取相应的烹饪方法,正所谓“因地制宜”。而在烹饪过程中,中国人往往凭借多年生活经验,准确掌握菜谱中“少许”或“适量”等模糊字眼的奥秘,只凭借一口锅、一把刀就能烹制出美味佳肴。而德国人则必须根据固定的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做菜,还要使用每种食材对应的刀具或器皿,即便是再微不足道的调料,也通常详细标记出克数,这样哪怕不常做饭的人拿着菜谱,也能打造出一道道标准化的菜品,味道相差无二,所以德国人的厨房,更像一间实验室。

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对食材的处理也展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中餐的烹饪方法有蒸、煮、炙、烤、炮、煎、熬、濯、腼等[2],而德国菜则以煮、炸、烤为主,所以在普通的德国人家中,抽油烟机并不是必需品。如果想在德国人的家里做顿中餐大显身手的话,首先就要考虑如何解决烟雾报警的问题,不然德国消防车出动,动辄就要收取几百欧的费用。

1.3 就餐方式

中国历来就有把聚餐称之为“饭局”“席面”的传统,说明吃饭对中国人来说,就像是完成一场棋局,完成一项活动。而“饭局”一词起源于宋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围桌而坐,反映出的是一种团圆、喜庆的民族心理。各类美味佳肴摆在桌上,人则围坐在桌旁互相劝菜夹菜,既体现出礼让谦卑的传统美德,又体现出传统的“和为贵”思想。而德国人和其他西方国家相似,采用分餐制的就餐形式,上菜的顺序都是前菜或汤品、主菜、甜品或冰淇淋,一般是吃完一道菜就会撤掉上另一道菜,这种“盆干碗净”的形式在中国虽不常见,但德国人却把它视之为菜品美味、环保节约的象征。

在餐具的选择上,中国人一般选择用竹、木、瓷材质的筷子,就是这样的两根小棍,可以夹起任何形状的食材,代表着中华民族能屈能伸的中庸思想。而德国人用的刀叉一般由金属制成,是工业化国家的代表,也象征着德国人独立、果断的性格。

中国有句古话: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虽然如此,但由于中国人没有喝下午茶的习惯,逐渐形成了金字塔型的饮食习惯,且通常早中晚都会吃些热腾腾的东西,很少生吃食材。而重视营养结构的德国人经常还原食材本身的味道,一份不经烹饪的沙拉,配以日耳曼民族引以为傲的黑面包,就是一顿标准的德式晚餐。

1.4 餐桌礼仪

《礼记》有句话叫“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这说明饮食不仅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保证,更是儒家思想中“礼”的本源。好客的中国人哪怕不富裕,招待起客人来也是不遗余力,往往要多准备出很多菜肴,生怕给客人留下招待不周的印象。而德国人的待客之道就没那么讲究了,通常德国人也会根据客人的喜好准备食物,但不会为了展现热情而浪费,在德国人看来,准备饭菜的多少与对客人的重视程度没有直接关系。而到中国人家里做客,一般也很少空手上门,都会准备一份或多份厚礼,来表现热情与友好,而德国人通常会带一束花、一瓶酒或一些甜点上门做客,主人收到礼物后则会当面打开表达感谢。

就餐过程中,中国人往往把喝酒视为贯穿整个宴席的主线,什么时候举杯、敬酒,都是体现宴席节奏的重要节点。敬酒之理通常也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的讲究,第一杯是主人敬客人,第二杯则是客人谢主人,而第三杯则是主人的回敬。而中国人敬酒,讲究比对方的酒杯低,以此来显示对对方的尊敬,并且不能一人敬多人,必须一个个地敬,来显示谦卑、礼让。相比之下德国人则显得木讷多了,餐桌上的社交也多为与邻座友人的交谈,一般不会起身去相隔甚远的座位敬酒聊天,也很少大声喧哗。

德国餐厅里的收银台前,从不会出现争先恐后买单的情况,因为德国人会在事先确定好由谁买单,或者直接采取AA制。而西方历来都有给小费的传统,在德语中小费被称为“Trinkgeld”,也就是饮酒钱,通常为消费金额的5%左右[3],但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更愿意为消费金额凑个整,剩下的就会给服务人员当小费,还需要说一句:“多余的是给您的!”来明确表达给小费的意愿,不然实诚的德国人通常会如实找零。而在中国则基本没有给小费的传统,请客买单也表现得比较隐晦,甚至有人为了能买单而偷偷提前结账。

2 中德饮食文化差异原因解析

2.1 历史渊源

历史上的德意志民族以游牧为生,这就使得德国人喜食肉类,尤其是猪肉、牛肉。由于德国历史上战争频发,也使得吃肉成为了短时间内给身体补充能量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一战、二战、三十年战争等都對德国社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这也养成了德国人喜欢储存食物的生活习惯和厉行节约的美好品质。德国家庭的住房通常都会有地下室,或专门的储藏室用来储备过冬的食物,以应对不时之需。而德国超市销售土豆、啤酒等食品,通常也以较大的包装单位出售,不仅是满足整个家庭为单位的需要,更与德国人爱“囤货”的特点息息相关。德国人的日常饮食,大部分都是经过集中加工生产而成的,连年战争使得大量耕地被破坏,工作岗位被缩减,许多食物不得不通过真空包装、脱水、压缩等方式才方便携带,所以德国食品工业如此发达,不仅由于德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与战争因素关系密切。

而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明,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能吃到肉,普通民众则以谷物类、植物类的食物为主。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肉类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饭桌,营养结构也愈发多样合理。

2.2 地理环境

德国人的饮食结构与农牧业出产的食物种类关联甚密,但地理环境和气候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结构以及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德国农业的显著特点是畜牧业十分发达,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4],这是由于德国的山地和丘陵较多,适于牧草生长。所以在德国的超市,肉类和奶制品的价格甚至比有些蔬菜的价格更低。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地、平原、丘陵等分布都较为广泛,所以出产的农作物也十分丰富,许多食材不需要运输则可以做到自产自销。例如依河而生的淮扬地区被称为“鱼米之乡”,丘陵遍布的福建地区被称为“茶叶之乡”,而岭南地区河流交错纵横,沿海岛屿众多,物产也比内陆地区要丰富得多,各类鸟兽虫鱼甚至都成为人们的盘中餐。

2.3 宗教风俗

德国以基督教为主要教派,复活节、狂欢节、圣诞节都是德国人重视的民族节日。复活节是为纪念耶稣复活而诞生的节日,人们通常会吃蛋、兔子形状的食物,来纪念耶稣的复活与新生。而复活节前的四十天,在基督教中被称为“四旬斋”[5],根据基督教会的规定,人们在此期间往往会斋戒,不会放肆吃喝,所以在“四旬斋”来临之前,人们就想通过彻底的狂欢来为斋戒做足准备。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敬畏鬼神,特别是自从佛教传入中国,许多人都由于信仰佛教而“食素”,《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6]。这不单由于佛教倡导常怀悲悯之心,更是由于食素是对信仰者心智的一种磨炼。且中国人在婚嫁时常在新人的床榻上铺满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寓意多子多福,过生日时为寿星准备长寿面。逢年过节,中国人还会根据不同的节日习俗准备相匹配的美食来庆祝,比如春节吃饺子、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等。

3 结语

中华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灿烂文化,其中尤以饮食文化最为丰富。而日耳曼民族也为西方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当今,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在不断交融碰撞,通过饮食文化的异同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和文明,对学习跨文化知识,减少由于缺乏了解而造成的跨文化误会,具有重大意义。■

引用

[1] 蔡玳燕.餐桌上的德意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76.

[2] 凌强,李晓东.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3:27.

[3] 董静远.德国特色饮食及中德餐饮习惯比较[J].商业故事, 2015(21):134-135.

[4] 顾俊礼.列国志·德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175.

[5] 蔡玳燕.德国饮食文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90.

[6] 谢定源.中国饮食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58.

作者简介:刘鑫(1994—),女,天津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就职于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德国人食材德国
德国豹2号
巧用食材铺“地锦”
德国人的德式阅读
德国人的“方便”让人惬意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每天吃20种食材 可能吗?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德国弃煤的烦恼
“梦梦”“娇庆”德国行
有ID的放心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