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共情与肯定搭建家校共育的桥梁

2023-01-14 13:32李春梅
阅读(教学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外作业共情陪伴

李春梅

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与学校密切配合。家校共育意义重大。作为家教指导志愿者,我参加了江苏省扬中市教育局举办的“家教指导进家庭”21天在线入户双陪伴活动,通过21天线上家庭日记打卡,及时互动,即时化解各种家庭情境中的教育问题。在指导中,我采用共情与肯定相结合的方式,在共情的基础上不断肯定,促进求助家长发现自我、开发潜能,看到自身长处,消除自卑感,拥有更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其自我成长,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共情憧憬,肯定成绩

梅妈妈有两个孩子。本次活动所陪伴的老大平时学习主观能动性不强,较为被动和拖延,让她十分苦恼。在线上家庭日记打卡中,梅妈妈写道:“我和班主任电话聊了很多,分析了孩子拖延的原因,可能是课外作业‘惹的祸。从一年级开始,他每天回来都有课外作业,做校内作业时拖延,就避免了课外作业。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们也没有就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昨天,我和孩子达成协议:1.以后除了提升类的题目偶尔做一做,其他课外作业一律不布置;2.课外辅导班不愿意上的也不勉强;3.上课必须认真听讲,课后必须高质量完成家庭作业。仔细想想,孩子也才五年级,没有必要如临大敌一般地对待他的功课。从现在开始,继续保持好的上课状态,注重作业质量,坚持阅读,相信我们都能够变得更好!”

对此,我是这样回复的:“梅妈妈,看到你今天一大段的内容,我和你一样高兴,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信心!妈妈通过和老师的沟通,似乎发现了大宝的问题所在。难能可贵的是,妈妈能够用民主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探讨解决方法。另外,不妨思考一下,他的闲暇时光可以用来干什么?”“快乐着妈妈的快乐,憧憬着妈妈的憧憬”,我首先对妈妈的情绪作出反应。接着,对于妈妈在家庭教育中表现出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帮助其确定并强化正确行为,从而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后进行开放式提问,鼓励家长思考更细化、更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促进家长自我成长。

共情焦虑,肯定努力

黄妈妈是一位全职太太,对孩子的控制欲较强,喜欢干预孩子的生活。在家庭日记中,黄妈妈写道:“每天放学回来,孩子作业完成得总是很不理想,还很拖拉,不知道时间的珍贵。遇到不会的题目,她就坐在那儿发呆,不去动脑筋解决问题。我先跟她沟通,让她先写会的,然后再写不会的,可是她就是坐着不动。我立刻火冒三丈,只能用‘武力来解决问题,虽然孩子也勉强做了,可是我知道这种方式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黄妈妈生活的重心全都在孩子身上,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极易焦虑,从而导致教育行为不当。对此,我首先安抚好黄妈妈的情绪,看到她的辛苦:“妈妈辛苦了,在陪伴孩子做作业的過程中,如果方法不奏效,确实容易焦虑、上火。”接着肯定黄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做出的努力,不管行为是否正确,能够主动调节方法总是好的:“从今天的打卡内容可以看出来,妈妈至少使用了两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当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动武需要体力,也需要情绪支配。另外,妈妈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情绪问题了。”最后,我提出开放性问题:“大部分时候,打孩子和骂孩子,唯一能起的作用就是宣泄情绪,是不是有别的方法呢?期待宝妈的发现。”以此触发妈妈深入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能不能带来良好的效果?”

共情愤怒,肯定本性

冯妈妈是一位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也善于自我反省、自我成长。在某一天的家庭日记中她写道:“今天因为我要上网课,没时间陪他。等我上完课却发现他只完成了一项作业,气得我都快心梗了,只要我不陪着,作业的效率就极低。真想动手狠狠地揍!”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们会产生多种情绪:焦虑、抑郁、开心、烦恼、愤怒……这些都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对家长的情绪表示理解,对人的真心本性进行肯定,能快速走近家长心里,敞开其心扉,让陪伴更有实效:“淡定,冯妈妈!辛苦了一天,教育好了别人家的孩子,却发现自家的田荒着,一定很气愤吧。‘气得想要揍和‘没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祝贺你成功控制情绪!面对教育的失败,生气很正常,欢迎你在群里发泄出来。在孩子的问题上还可以多花些心思,睿智的妈妈从来不缺方法。”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要始终保证一点——以人为探究中心。要实现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有效的心理沟通,就必须先共情,然后引导来访者直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唤醒来访者自我发现,促使其自我成长。在21天在线入户双陪伴活动中,我在共情的基础上不断肯定家长们的成绩、努力、本性,很快就提高了家长的觉察能力、情绪转化能力、冲突调解能力,以及科学家教实操水平的胜任能力,为家庭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课外作业共情陪伴
陪伴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陪伴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
浅谈“快乐的课外作业”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完成语文课外作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