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生态理念下的乡村景观设计

2023-01-16 00:46方博闻贾丽芬党晓晖
山西建筑 2023年1期
关键词:打谷场台子风貌

方博闻,贾丽芬,党晓晖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30)

1 概述

2017年第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重中之重。”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决策的提出,一批又一批的设计师们将目光聚焦在了乡村建设上,希望通过努力探索出一条保留乡村传统风貌,延续村落传统文化,保护村落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活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乡建之路[1]。

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是依据设计所遵循的深层逻辑而形成的理论体系。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将本土化、人性化、智慧化、长寿化、低碳化作为主要的设计原则,在平衡中创造建筑与环境的最佳关系,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改善环境[2]。

在对张家台子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将绿色生态的理念融入到乡村景观的设计中。在整体规划方面,考虑气候、空间、尺度、环境等方面的因素,顺应地形地貌,整合场地生态环境。在细部设计方面,将延续村落的传统风貌,人性化的功能使用,活动动线的高效便捷,低碳环保的资源利用等融入设计中,以达到乡村景观的经济性、适应性、耐久性,真正做到绿色生态理念下的乡村景观设计。

2 景泰县张家台子村的背景

张家台子村,地处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是甘肃省境内保留西北特色民居建筑较为完整的村落。张家台子村因其悠久的历史脉络,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保护与开发的双重价值。

首先,张家台子村落整体格局保留完整,内部路网明晰,基本上保留了该村落原始的生长肌理。其次,张家台子村内现存的民居建筑,大多数以西北地区特有的夯土民居建筑为主,少有翻新民房,整体建筑风貌统一。夯土材料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地气候,使建筑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以此达到绿色生态的目的。村内民居多以院落形式分布,村民根据当地风水设计房屋朝向与院落布局,依地势而建,自然形成了原始村落的肌理。大量保留的村落原始风貌与肌理,成为了张家台子村最重要的特点。最后,张家台子村整体保留了原有的自然风貌,将西北地区粗旷荒凉,却又饱含生机的风貌特点展现出来。

但与大部分西北村落情况相同,张家台子村地处偏僻山区,村落南北环山,北面临水。

经过实地调研,张家台子村入村交通十分不便,唯一的村落入口与主路之间被河水相隔,由于没有桥梁或道路连通两岸,汛期时的日常出入成为了村民生产生活中最首要的问题。

张家台子村村落基础环境较为原始。村内道路整体为自然形成的土路,但由于张家台子村本身处于山地,场地内高差起伏较大,部分道路坡度陡,雨天常会出现人车打滑的现象,难以满足日常使用功能,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与安全隐患。

张家台子村整体功能分区混乱,民居院落,生产用地,生活用地分区不明。常出现一区多用的现象,如打谷场与垃圾站混用同一用地,主要车行道路与村民休闲区重合,筛谷时占用村内巷道等问题十分常见。集中活动区域的缺失,公共生产生活用地的缺乏,使村民的安全问题与卫生问题都难以保证。

同时,张家台子村生产生活模式的单一,导致村民思想观念相对保守闭塞,难以带动村落积极发展,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使得村落老龄化以及留守问题日趋严重。

3 设计策略

3.1 总体原则

张家台子村作为甘肃省境内具有西北特色民居建筑的传统村落,保护村落风貌原有价值是本次设计的前提。以“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原则,以利用与开发风貌资源作为手段和目标,探究绿色生态乡村建设的新举措、新方式。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方式[3],对张家台子村的民居、村道、集中广场、公共打谷场等进行设计。完善村落节点功能,保留村落风貌特点与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绿色生态乡村建设目标。

3.2 改造策略

3.2.1 整体规划

张家台子村作为具有西北地区特点的传统村落,完整的村落肌理与生态风貌具有保护与开发的双重价值。通过对张家台子村的多次调研,首先选取了村大门、河道漫水路、打谷场、公共活动广场、节点景观广场作为重要的改造节点,并将村道与民居立面修缮也纳入改造范围。希望通过对这些节点项目的重新规划与整理,赋予张家台子村新的活力与使用功能。

在村落的整体布局形式上,保留村落原始布局肌理,尊重村民原有生产生活习惯。保留村内的民居院落、耕地农田、牲畜棚、打谷场等功能空间,完善其基础的使用功能,并结合整体规划、周边环境、交通流线等,重新设计与梳理各个区域。通过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方式,完善村落功能布局与交通流线,为村落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在村落道路的规划设计上,通过疏理村内路网,打通道路各处闭塞节点,将村内各个功能区域相互连接,形成高效便捷的村内交通系统。结合场地高差,调整道路坡度,整理道路的散水、排水方向。在收集自然雨水并加以利用的同时,还能预防雨期发生的打滑、内涝、积水、侵蚀墙体基础等问题。同时,改善村内道路基础做法。在不破坏村落原貌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砂砾材料,将原本的土路用砂石重新铺砌,使道路的实用性大大增加,也降低了安全隐患。

在民居建筑的设计修缮上,以保护张家台子村独有的民居风貌为前提,强调建筑的乡土性。首先修补院落内开裂的夯土墙面,重新砌筑已经损坏的墙体,以保证建筑使用的安全性。其次,对建筑外围的墙体下层进行防水设计。取用当地石块作为原料,将石块砌筑在墙体下层部分,石材本身具备良好的防水性、防腐蚀性,能够有效地避免墙体因积水冲刷所导致的坍塌等问题,解决了当地建筑外围墙体基础易损、易腐蚀等问题[4]。

3.2.2 景观节点设计

1)入口河道漫水路设计。

由于张家台子村入口道路横穿尾泉沙河,河流汛期与枯水期路面情况相差较大,难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需求。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入口区域的特殊性,通过复合式过水路的设计,解决河流汛期与枯水期时道路的使用问题。复合式过水路的基础部分主要由过水管与导流墩组成,起到类似于桥洞一样的作用。当河流水量较大时,水流会从过水管穿过,防止水流对路面产生冲击,造成基础损毁。过水路的面层为混凝土,具有坚固、耐磨、造价低的优点,后期维护也较为方便。复合式过水路做法详见图1。

2)村内道路系统设计。

张家台子村村内道路的现状以原始的土路为主,无硬化措施,且排水性较差。张家台子村的村内道路设计是在村落原有道路基础上进行的更新与改造。通过重新梳理村落道路,来打通各处景观节点,活化村落生产生活流线。同时对道路进行生态硬化及排水处理,改善村落道路及排水系统。将村落道路的沙土路面替换为红泥胶石子路面,石子路面具有平整透水、均匀密实等优点,且便于取材、造价成本低。同时,在村内道路的两侧设计生态石材排水沟,利用村落南高北低的高差优势,将村内道路的雨水排入北侧的田地和河道中,形成村落自然的生态排水系统,防止村内道路积水,减少雨水冲刷导致墙体基础损毁(见图2)。

3)张家台子入口大门设计。

张家台子村村入口位于村落北侧,北临尾泉沙河,南侧为村内的排洪出口。村入口地势整体较低,与入村主要道路之间由尾泉沙河相隔,河道常年干旱,汛期水流较大。村入口道路的路基老旧,受汛期水流的影响,损毁程度较为严重,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张家台子村入口大门设计整体以简洁粗犷的乡土风格为主,将门头与两侧的夯土墙相结合,形成统一整体的入口景观风貌(见图3)。在考虑到整体风貌,造价成本、建造工艺、使用寿命、后期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之后,决定采用石块、木材、夯土等一些熟悉传统的建造材料进行设计,以石为基、以土为墙、以木为顶,营造出具有张家台子村传统风貌的入口门头的设计。在建造方面,由于使用了传统的建造材料与砌筑工艺对门头进行设计,对于当地村民而言,不论是新建的砌筑过程,还是后期对门头的整体维护,都变得经济且熟练。

4)沿街围墙设计。

张家台子村民居围墙多为夯土墙体,基础防水性较弱,墙体下层基础损毁情况较为普遍。在民居围墙改造的设计中,设计以延续村落风貌为主,将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其中,对墙体进行改造修缮。在设计的过程中,保留墙体的夯土材质,在基础部分砌筑高度约500 mm的毛石基础,以达到防水的目的,以保证夯土墙体的稳定与安全。同时,在村道路边适当种植绿化,吸收道路积水,美化村落环境。

5)公共打谷场设计。

公共打谷场位于张家台子村中心位置,西侧靠近农业耕地,东侧毗邻村落民居。公共打谷场整体地势东高西低,高差约为2.5 m~3.0 m,东侧用地较为平整,是村民打谷时主要的操作场地。打谷场的现状环境较为简陋,场地内高差部分无防护措施,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无法保证。同时,张家台子村打谷场的使用功能单一,作为张家台子村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仅能满足村民生产劳动中打谷晒谷的工作需求,对于它的文化价值却毫无体现。

在对于张家台子村打谷场的设计过程中主要以保留改造为主。保留打谷场原有的地势特点,通过完善基础与功能,改善打谷场的整体环境。打谷场东侧作为主要的生产区域,最先考虑的是平整现有场地,通过调整场地高程,由南至北梳理场地内部高程,解决排水问题。在场地的材质方面,延续了原有的土质地面,土地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够更好的帮助谷物晾晒,防止潮湿发霉。并通过矮墙划分打谷场与村落其余部分的功能区域,对打谷场进行新的空间界定[5-7]。

打谷场的西侧部分由于地形高差的限制,2.5 m~3.0 m的高差台地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无法形成大面积的晒谷场地。故而保留了场地西侧现有的道路与台地,并对场地道路进行硬化处理,铺砌石块防止道路泥泞滑坡。再利用石块对有高差的部分砌筑护坡,使用木料设置护栏,防止村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意外(见图4)。

6)公共活动广场及节点景观广场设计。

公共活动空间是村落精神文明的体现,它能反映出村落的风貌环境、人文特点、历史文化。在调研过程中,张家台子村除民居院落和公共生产生活区域外,公共活动空间几乎没有,村民之间的交流多在院落门前进行,日常娱乐活动较为单一。

公共活动广场选址位于村落的中心位置,用地呈正方形,地势较为平整。北侧临路,东南二侧为民居院落,西侧为一处破旧的夯土房屋,历史年代久远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公共活动广场的设计以“提取乡景,解构原型,重建场景”为出发点,结合张家台子村村落风貌与景观特点进行设计。总体设计充分考虑其使用功能与风貌特点,将广场分为休憩区、活动区两大部分。休憩区由木制景观廊组成,将石材作为基础,结合原木、茅草进行砌筑搭建而形成。休憩区是村民日常休闲、聊天的重要场所。活动区主要由开敞的广场空间与景观绿化构成。景观亭前的广场空间设计充分保留了村落原始的风貌特征。整体铺地以砂石材质为主,在主要流线上铺设天然石材,进行流线引导。在场地北侧设置夯土矮墙,并种植当地特有的乔木灌木,以丰富广场空间的景观层次,增加公共活动广场的趣味性,为村民提供健身活动的场地(见图5)。

张家台子村景观节点广场的设计延续了公共活动广场的设计理念,将乡土生态的概念融入其中。利用石块、木材、夯土等传统建造材料,搭建景观小品,达到乡风、经济、美观的效果。

为了丰富节点景观广场的使用功能,在场地内增加了休憩座椅与夯土景观墙。休憩座椅由石材与老木板组成,石材作为基础固定在座椅下方,老木板经过打磨固定在基础上,形成座椅的面层。同时,在场地周围分段设置夯土矮墙。休憩座椅与景观矮墙具有做法简易成本低廉的优点,既能够满足村民的使用功能,又能够丰富景观环境与空间层次,增加村落的文化价值。

4 结语

乡村景观包含了太多关于村落的历史记忆与乡土情怀,是一个村落成长历史的缩影。随着绿色生态理念的介入,张家台子村一系列乡村景观项目的设计逐渐拉近了人与村落之间的距离。村落的新变化不仅改善着村民的生产与生活,也给张家台子村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像张家台子村这样一座具有西北特色的村落,乡村景观设计如何合理地将“保留村落风貌,完善节点功能,保护自然生态”三者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能够有效的将延续村落的传统风貌,人性化的功能使用,活动动线的高效便捷,低碳环保的资源利用相互融合,使乡村景观更具经济性、适应性、耐久性,真正做到绿色生态理念下的乡村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打谷场台子风貌
运橙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包裹的一切
魂牵梦绕打谷场
朝阳袁台子墓地燕文化墓葬分期再研究
台子
打谷场上的春天
暗恋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面对空空的打谷场 (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