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桐城学兵队的建立及活动*

2023-01-17 11:25汪金玉
档案与建设 2022年12期
关键词:学兵桐城新四军

汪金玉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 241002)

全面抗战初期,由于国民党极力推行片面抗战路线,在日军的大举进攻下,大片国土沦丧,全国各地爆发抗日热潮。安徽桐城一带活跃着以爱国青年和学生为主体的抗日武装,他们在中共桐城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形式多样而富有成效的斗争,在桐城抗日史上留下了壮丽篇章。

一、桐城学兵队的建立

1938年6月,日军进犯地处交通要道的桐城,国民党驻守部队仓皇出逃,县长潘慰农虽军校出身,但胆小怕事,只盲目执行上级不必守城的命令,躲避于黄甲唐家湾山区,桐城县城终遭沦陷。[1]县城被日军占领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共桐城特支[2]被迫迁至桐西山区唐家湾,继续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以支持和配合新四军在皖江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在负责人陈定一的安排下,流亡于此的爱国志士组成抗日宣传队,宣讲抗日救亡道理,号召民众以斗争求胜利。1938年6月下旬,中共桐城特支根据舒城中心县委以及新四军四支队[3]的指示精神,决定把避难于此的知识分子、青年学生以及少数工人等组织起来,利用筹措得来的枪支弹药,在抗日宣传队的基础上成立青年抗日武装。鉴于队伍骨干多为青年学生,且“主要是为了与县常备队相区别”[4],遂取名为学兵队。

1938年6月13日,日军进攻桐城

学兵队既不同于国民党旧式军队,也不同于单纯的群众武装,而是一支组织纪律严明、以革命知识青年为主体的抗日革命武装,其宗旨是“武装抗日,保卫家乡”。[5]在组织架构上,主要由3个分队和1个民运组构成。在职务分工上,由当地民团团长唐传薪任名誉队长,周邦彦任副队长,章小红任文书,唐曙光任特务长(事务长),共产党员吴杰、李春锁、江靖宇分任一、二、三队分队长,女共产党员叶桐芬(后改名叶平)负责民运组工作。中共桐城特支十分重视学兵队的党建工作,“尽力安排共产党员担任学兵队的各级领导,重视在学兵队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6],队伍内班长以上干部多由共产党员担任。学兵队成立初期由中共桐城特支委员陈定一兼任学兵队政治指导员,曾海涛任党支部书记。不久,周邦彦接任队长,吴杰任指导员。再后来,李春锁任党组织负责人。

二、桐城学兵队的初期活动

陈定一(左)和徐伊复

学兵队成立之初,队伍规模甚小,“开始队员仅10余人”[7],而且物资匮乏,武器简陋。不久,发展到40余名队员,枪40余支。由于守土有功,学兵队声名鹊起,队伍规模不断扩大。1938年8月,队员数量发展到140余人,其中共产党员近50人,同时增设1个分队。

由于没有国民政府正式编制,学兵队在军事给养上一度陷入困境,只能依靠抗日团体筹措和社会贤达捐赠。在上级党组织帮助下,中共桐城特支积极争取国民党爱国人士的支持和赞助。其中,成效最突出的是争取到时任国民党桐城县党部书记长徐伊复,经认真考察,将其秘密发展为中共特别党员。徐不仅倾心团结抗日,还多次赶赴新四军四支队驻地接洽学兵队军需给养事宜,并力促县长潘慰农参与抗日救亡。经过多方斡旋和努力,国民党桐城县政府承认学兵队并拨付一定薪饷,“由县财政供给学兵们每人每天伙食费1角钱(时值2升米)”。[8]根据当时“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方针要求,为更好团结力量、公开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刚成立不久的学兵队改称“国民党桐城县后备队”。但事实上,它完全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配合新四军、游击队开展行动,“仅1938年下半年,学兵队就4次向新四军四支队负责人汇报请示工作,并带回具体的军事指示”。[9]

在日常任务方面,学兵队前期主要开展政治学习和军事训练等活动,旨在从思想、组织和军事上对队伍进行整训提升,为队伍尽快奔赴抗战一线提供了坚实保障。依托党组织帮扶,学兵队“政治教育抓得很紧”[10],锻造出了一支纪律严明又深受百姓爱戴的人民子弟兵队伍,“群众都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子弟、姐妹一样看待,不惜一切支援我们,掩护我们”[11]。中共桐城特支领导常给队员们讲授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介绍社会发展史,宣讲抗战形势;学兵队还设立了“中山堂”,提供一些抗战书籍供队员学习提升。此外,新四军四支队也时常派人开展军政训练指导,帮助队员们提高军政素养。

在队伍建设方面,学兵队效仿八路军、新四军的建军路线,“实行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12]学兵队成立党支部后,注重队伍政治建设,“先后发展了80多名党员,成立了8—9个党小组,学兵队班以上干部均是共产党员”。[13]经过不懈努力,队伍规模日渐壮大,地下党组织不断建立健全,战斗力明显提升,在民众中威望和影响力持续扩大,以至于“从立煌省府直到国民党中央都知道桐城有个学兵队”。[14]

在国共合作背景下,学兵队积极支持和配合中共地下党和国民党政府军的军事行动,成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1938年9月初,日伪军“扫荡”桐南大横山,为配合国民党广西军、省保安五团抗击进犯之敌,学兵队奉命牵制日伪军。在与敌周旋时由于力量悬殊,遭日伪军围困,“到夜里十时左右才全部冲出”[15],为友军阻击敌人争取了时机。这次战斗粉碎了敌人“扫荡”,使敌死伤300余人,缴获迫击炮4门、机枪3挺、步枪200余支及弹药若干。

1938年11月,日军自桐城撤回安庆,学兵队遂进驻县城。进城后,出于工作需要,部分有学识的队员被安排在县政府机关工作。彼时,主张团结抗日的爱国进步人士罗成钧任县长,加之徐伊复和县政府科室内部不少人员皆是中共秘密党员,因此,中共桐城县委机关便秘密设在学兵队营房。这些有利条件使学兵队如虎添翼,推动其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使地方抗日救亡活动迅速有效开展。

三、桐城学兵队的发展及曲折

1939年全国抗战形势进入新阶段。9月间,为保卫途经桐南棋盘岭的安合公路,阻止日军沿此道运送物资,在队长周邦彦带领下,40余名学兵队队员设伏于地势起伏的棋盘岭隘口,趁敌不备,袭击了日军车1辆,毙敌3人,并获轻机枪1挺、短枪3支。学兵队通过灵活的游击战术,出其不意地给敌人重创,“新四军、学兵队、游击队协同作战,神出鬼没,打得日军防不胜防,惶惶不安”。[16]根据现有档案资料,1939年以来,学兵队多次独立或配合其他部队开展军事行动。总体来看,与1938年相比,1939年学兵队开展行动的次数略有减少,但规模扩大。

除了军事活动,学兵队在抗日宣传方面也有新的发展。学兵队队员在积极参与实际斗争的同时,深入大街小巷和乡村集镇,通过发表抗日演说、编写通俗墙报、绘制抗日漫画、张贴抗日标语、教群众唱抗日救亡歌曲等活动,揭露日军暴行,痛陈恶霸无良,使群众抗敌除恶情绪高涨,激发其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此同时,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抗日群众团体纷纷建立,密切了军民联系,不少有志青年主动申请加入学兵队。正是民众的支持和配合,学兵队才能够顺利出击,使进犯之敌和反动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学兵队也逐渐成为深得民心的抗日游击武装。

学兵队不断发展壮大之时,国民党政府却倒行逆施,消极抗日,开始大肆排挤、迫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桐城,学兵队处境危险。1939年5月始,以壮丁出逃为由记学兵队“失职过”2次,接着以“异党”之疑派员监视学兵队,继而下令捉拿学兵队队长周邦彦和指导员吴杰,以特务分子黄定文、反共分子魏际青替换县党部书记长徐伊复和县长罗成钧。

虽然学兵队活动遭遇挫折,但是在中共桐城地下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学兵队一面提高警惕,同国民党反动当局斗智斗勇,一面顾全大局,继续坚持合作抗日,深入群众、武装群众,队伍反而愈加壮大。“1939年底,桐城学兵队发展到180余人,学兵队里的党员占1/3以上。”[17]同时,整支队伍扩充为3个中队和1个宣传队,装备上拥有各式武器80余支(挺)。

随着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步伐加快,1940年4月,魏际青等以违反军纪为由,强行解散了学兵队。就在学兵队深陷险境前途未卜之际,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精心组织安排,大部分学兵队队员分批撤往皖中根据地中心无为,参加了新四军江北游击队,继续奋战在抗日救亡前线。

四、结语

学兵队为抗日而生,因抗日而兴,在民族矛盾上升之际,肩负着抗日救国的光荣使命。虽然条件艰苦,斗争环境险恶,但队员们依然热情激昂,意志坚定,把广泛宣传抗日和深入群众动员结合起来,把开展抗日游击与打击土豪劣绅统一起来,实现了边瓦解敌人边壮大自己,鼓舞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的信心和斗志,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猜你喜欢
学兵桐城新四军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安徽桐城六尺巷
王学兵:我很少形而上地去想事情
“桐城歌”的保护和传承
漫画10幅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