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刀高少萍

2023-01-17 19:55王喆宁
环球人物 2023年2期
关键词:漳浦剪纸作品剪纸

王喆宁

2022年9月,高少萍在安徽阜阳市文化馆展示剪纸作品《一起向未来》。

2022年10月,剪纸艺人高少萍创作出一幅以航天、高铁、丝路等为元素的作品,献礼即将召开的二十大。11月,她又来到北京录制节目。当天,她身穿红色演出服站上舞台,头上别一朵红花,左手拿着彩纸,右手举起剪刀,声情并茂地表演。原本平淡无奇的纸在她的手上“活”了起来。

每逢年末,高少萍总是十分忙碌,要飞往各地参加活动,有时候是晚会录制,有时候是非遗项目展演。多年来,她致力于传统剪纸艺术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先后获得“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高少萍从小就与剪刀为伴,日日夜夜在大小不一的纸张上“耕耘”,一幅幅精美灵动的作品伴着心血与汗水诞生。如今,她除了参加各项非遗活动外,也试图让剪纸艺术走入更多课堂。“未来我希望形成更有价值的成果,不断培养优秀传承人。”高少萍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高少萍的家乡在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这里是著名的侨乡,与台湾一衣带水。提起漳浦,就不得不提到其独树一帜的剪纸艺术——漳浦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从唐宋起就开始活跃:“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運傀儡,张灯烛,剪采为花,备极工巧。”

高少萍走上剪纸道路,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她的父亲是县文化馆专职美术的干部,兼任县美术研究会会长,培养了许多绘画和剪纸人才。当年,她的父亲深入农村调研、走访,发掘和抢救民间剪纸,每年暑假还举办培训班等,邀请省内外的艺术家前来分享。

那时,高少萍常在培训班“凑热闹”,“观察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在画些什么”。上小学时,她所住的大院里住着民间剪纸艺人黄素。高少萍经常看到黄素奶奶坐在院子里的竹椅上,手中拿着剪刀在剪纸。

高少萍见状,跑到黄素身后,边看边问:“奶奶你在剪什么呀?”“这幅剪的是《红楼梦》,那幅剪的是《白蛇传》里的许仙和白娘子,还有金陵十二钗……”黄素总会热情解释。耳濡目染下,高少萍了解了不少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慢慢对剪纸产生了兴趣。

漳浦剪纸的特色技巧叫“排剪”。“一整排剪下去,要细得像头发丝一样,用来表现花瓣、羽毛等。”七八岁时,高少萍开始尝试剪纸,练习基本功。“排剪不仅要剪的整齐,还需要有灵气。当时好多阿姨夸我是块好材料。”很长一段时间,高少萍跟着林桃、黄素两位剪纸大师学习,再加上和剪纸培训班的师生多有交流,不知不觉间掌握了一系列基本功,为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剪纸外,高少萍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练习绘画。“每天都会画画,白描、素描,等等。”父亲要求她像哥哥一样,周六日安静地坐在院子里画画。高少萍可坐不住。她从小在乡村的田野中玩惯了,每当看到外面的小朋友在玩丢手帕、跳绳等,都忍不住跑出去加入其中。

“那时候,我家住的宿舍跟父亲的办公室在一排平房里,有时候他上班期间会回来‘巡逻’一下,看到我没有坐着画画,就会从外面把我‘抓’回来。”高少萍回忆道,“印象中我非常皮,从没有专业地去学画画,但日积月累地练习,也熟悉了一些美术技艺。”

高少萍十五六岁时,上海举办剪纸展会。“当时我跟父亲说我要参加,他说可以,但要与众不同,全国各地的剪纸那么多,没有特色是不会引起别人注意的。”在父亲的启发下,她想了很久,到底什么样的作品才会脱颖而出?思考过后,她决定在画幅上创新。那时,剪纸作品大多是手掌心或A4纸那么大,唯独高少萍的作品,有大概一米高。虽然展会并未评奖,但因为震撼的视觉效果,组委会对她的作品赞不绝口,为她颁发了收藏证书。“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触动,也让我下决心把剪纸做好。”高少萍说。

2023年1月,高少萍创作的迎新年剪纸作品《天宫乐悠悠》。

2004年,高少萍创作的剪纸作品《春天的故事》。

高中毕业后,高少萍创办了漳浦县第一家美术广告公司。那时没有电脑,也没有喷绘,海报全要手工制作。为了创作大幅广告,高少萍经常梳起两个长长的辫子,站在层层摞起的桌子、椅子上,高空作画。剪纸成为她的创作元素之一。“我把剪纸融入到广告中,比如有人结婚,就用有机板加泡沫制作出一个立体的红双喜,然后剪出喜鹊、梅花等,很受大家的欢迎,我也很有成就感。”

现代化的广告行业也反哺了高少萍的剪纸创作。泡沫板、镭射纸、户外广告纸等,都成为她触手可得的材料。同时,这一创新也给她带来不少挑战。“户外广告纸多是有黏性的塑料纸,且有一定厚度,用剪刀剪很不方便。在尝试之后,我发现用刀刻更容易,线条也更清晰。”

高少萍真正将刀刻运用到剪纸创作,是在2004年。当时,全国剪纸大赛举办,正值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起初,她的作品以传统技巧呈现,视觉效果始终不佳,“剪纸线条是连在一起的,很难将人物形象化”。她不得不再次构思。

一天高少萍去公园散步,偶然听到有人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我听了以后深受触动,这不就是我要创作的画面吗?”高少萍受到启发,匆忙跑回家中,以歌曲内容为主题开始创作。为了呈现细腻的人物形象和高耸笔挺的建筑,她将版画的木刻技巧融入其中,开创了独特的“刀剪结合、阴阳互补”的剪纸工艺,参赛作品一气呵成。最终,这幅高1米、宽70厘米的作品,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最高奖(特等奖)。

2017年,為献礼“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高少萍花了1年多时间,创作出总长6.8米、宽1米的《一带一路》剪纸作品。她依旧采用“刀剪结合”的技法,提高了效率,更加清晰地呈现出古今“丝绸之路”的特点——以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的地标“东西塔”开始,从左到右,展现了郑和下西洋、玄奘出使西域等图景。

高少萍源源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对待每一次创作更是十分用心。有时候躺在床上睡不着,突然有了灵感,她会立刻起身把草图勾勒出来,“因为害怕睡醒后就忘记了”;为了精益求精,她经常凌晨三四点仍坐在桌前构思,画了一张又一张草图,有不满意的地方就重新修改,直到画出满意的构图为止。几十年来,高少萍在刻刀和剪刀结合上“狠下功夫”,而且

“花样翻新”,使剪纸艺术更具活力。

40多年来,高少萍在剪纸艺术道路上不断摸索、创新,除了开创“刀剪结合”的技法外,还致力于现代题材的创作和剪纸技艺的传播。

2017年,高少萍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习,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劳模,他们奋斗在一线,“身上很多闪光点值得学习”。在此期间,她以同学为原型,创作了系列作品《大国工匠》《全国劳模》。“他们有的是卖菜的姑娘,有的是码头工人,虽然做着很平凡的事,但专注于做好每件事,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亮。”

在创作前,高少萍会充分了解他们的故事,从中找出独特的闪光点,作为人物剪纸的主题。提起印象深刻的人物,她聊起了好友——呼和浩特铁路局焊轨段高级技师、大国工匠郭晋龙。2002年,中国进口了一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钢轨焊接机,郭晋龙作为技术骨干,前往观摩学习。然而,机器在运作中故障频出,马上就要到交付期限,外国专家却束手无策。这时,郭晋龙站了出来,凭借个人技术与实力,在最后期限修好了机器。

高少萍听了这个故事,深感振奋,立即为好友创作了以“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主题的剪纸作品。连续5届全国劳模称号获得者包起帆、工艺美术界获评“大国工匠”的孟剑锋等,都成为高少萍系列作品的主人公。

2008年,漳浦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高少萍与其他非遗传人一道,致力于剪纸的宣传与人才培养,开展了不少公益课堂。“我们一直在义务开展公开课,不断呼吁让手工艺走进校园。”

高少萍在北京学习时,曾受邀前往清华、北大等高校上分享课。在课堂上,她仅用2分钟,就剪出一张“大国工匠”的艺术剪纸。学生们感到十分震撼:“高老师让我们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激情,以及一辈子只专注做一件事的踏实信念。”

在担任福建省人大代表期间,高少萍呼吁政府给予非遗传承人相应的生活保障。“因为很多非遗传承人是没有主要经济来源的,比如刺绣,要绣好几个星期,甚至好几个月,经济保障可以让非遗传承人安心地寻求发展。”

2018年“五一”前夕,高少萍作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参与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当时,习近平在回信中指出,你们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评为劳动模范,如今又在读书深造,这是对大家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褒奖,也是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关怀。这封信深深触动了高少萍,激励她更加勤勉拼搏,在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上不遗余力。

谈及未来对剪纸的传承,高少萍满怀信心:“我会把握有利条件,梳理资料,让传承更加有根源、有脉络。”

1969年出生于福建,漳浦剪纸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技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猜你喜欢
漳浦剪纸作品剪纸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庆祝建党100周年剪纸作品
季玉兰剪纸作品
剪纸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于富业剪纸作品
剪纸
剪纸
道周精神 漳浦之光
——漳浦小记者参观黄道周纪念馆
爱,是一曲温暖和弦——记漳浦地税“寻找最美家庭”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