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超,乒乒乓乓的人生

2023-01-17 19:55余驰疆
环球人物 2023年2期
关键词:邓超喜剧

余驰疆

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剧照,邓超饰演男乒主教练蔡新华。

体重,几乎是《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下文简称《中国乒乓》)演员的“噩梦”。在这部讲述中国乒乓球队绝地逆袭的春节档电影里,演员们开拍第一步,不是猛吃,就是饿肚子:段博文回忆拍摄过程,除了戏,印象最深的就是不断地吃零食,“生生吃胖了28斤”;蔡宜达则相反,“纯粹是饿下来的”,减了十几斤。

而剧组里最有经验的人,非联合导演兼主演邓超莫属。2017年,他主演张艺谋执导的电影《影》,一人分饰两角,在短短3个月内先是增重20斤,又迅速减重40斤,瘦到皮包骨,低血糖成了常态,连拼命三娘孙俪都心疼地说:“那段时间,我就是他的拐杖。”

也许是过去综艺节目里的邓超太受欢迎,人们总喜欢把他和搞笑画上等号,《分手大师》《美人鱼》等电影,也让他的喜剧形象深入人心。但仔细梳理,会发现他几部分水岭式的作品,都是极为嚴肃的:从成名作《少年天子》到拿下大奖的《集结号》《烈日灼心》,再到《影》,这些片中的邓超,远比观众印象中深沉得多。

就像他自己说的:“我虽然平时随和,但认真起来比谁都可怕。”

这一次同样如此。他从接到《中国乒乓》的剧本起就开启了如履薄冰的工作状态。首先,这是他从未尝试过的体育电影,算是进入了一个全新领域;其次,电影中各个主角都有原型,人物创作有了非常多限制和要求;最后,用中国电影讲中国乒乓的故事,等于是把自己摊开来给全国人民审阅,甚至质疑。

演员丁冠森担心自己演得不像,邓超和另一位导演俞白眉对他说:“你怕,我俩更怕,我们拍的是国球啊!”

不过,怕也得上。邓超形容拍片过程也是中国乒乓精神的体现,他又导又演,体力和脑力双重消耗。看完粗剪素材后,蔡振华(邓超角色蔡新华的原型)说:“邓超演得非常像,而且更美化了。比我想象得要好很多,很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境。”

对于中国乒乓,邓超最初的印象和大部分人一样,就是“赢麻了”。再个人点的记忆,就是小时候下课抢台子,“石板上能打,瓦片上也能打,总得来一板”。在他看来,中国人对乒乓有天然的情感,中国的体育电影里一定也不能缺少乒乓球的影子。

“从《分手大师》到《银河补习班》,我和俞白眉合作过多次,我们也多次讨论过,未来拍电影,就要拍能跟自己有共鸣的故事。”邓超说,“中国乒乓的发展中,有一段低谷岁月很值得讲述。每个人都会有低谷,而面对低谷时怎么去相信自己,这是我想表达的。”

春节档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海报和剧照。

电影《影》剧照,邓超在其中一人分饰两角。

这段低谷中崛起的岁月,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应该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蔡振华回忆,“欧洲的瑞典、比利时,亚洲的韩国都很强,而我们教练老的老,年轻的接不上,大家信任的、认为有能力的也不多。当时我们死抱传统,就是前三板,但是乒乓的对抗已经从下旋对抗到上旋,也就是弧圈时代了。因为理念落后,训练手段就落后,再加上我们科研、创新这些都落后于对手。运动员没信心,同行也没信心,当时领导乃至世界都说中国男队要想世界领先起码需要10年以上。”

这种情况下,身在国外的蔡振华临危受命,担任国家乒乓球队男队主教练,带领马文革、王涛、丁松、刘国梁、孔令辉“五虎将”,从技术、战术上多方面入手,付出巨大心血,终于在1995年天津世乒赛绝地反击,重回巅峰。

为了将这段故事搬上银幕,邓超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称得上“细致入微”。观看中国乒乓球队的比赛视频、了解“五虎将”每个人的打球风格、学习乒乓球专业知识……蔡振华是左手将,邓超很长一段时间也都用左手吃饭;运动员要有肌肉线条,他就泡在健身房练。

这些都只是基本,更深层的观察是对人的剖析——性格、习惯,还有细节。开拍前,他巨细无遗地追踪了蔡振华的每个习惯,甚至连他用什么洗发水、紧张时什么表情都研究了一番。

这种认真连身边最亲近的人都能感受到,孙俪看到定稿剧本后,主动请缨出演,结果邓超公事公办:“我们开会讨论一下。”直到邓超第一次去蔡振华家中,蔡振华夫人黄胜提出想让孙俪出演——黄胜是江南人,之前也从事文艺工作。孙俪这才被选上。

邓超的细致,也体现在拍摄现场。演员神形要像,晒黑、增肥、减重,左撇子练右手,右撇子练左手,每天6名教练跟着,连球的旋转角度都得像。邓超知道,拍中国乒乓,所有人都会拿着放大镜找问题,必须用一切办法让演员和观众相信。

“拍完这个片子,看到中国乒乓球员一路走来的付出,你就会知道他们为什么能站在今天的位置上。”邓超说,“相信不一定让你赢,但是不相信一定会让你输。”

小球的世界是这样,镜头的世界也是这样。

尽管对演员要求很多,但邓超作为导演,依然有着大家熟悉的“暖男大哥”的一面。“他真的从来没红过脸,之前拍摄场馆里很热,群演很多,超哥就让剧组在群演周围摆了一圈风扇。”演员李茂说。

这一面,也成就了邓超出了名的“好人缘”。《中国乒乓》定档后,一众明星转发、支持,全是对“超哥”的捧场。

曾有人形容邓超是“最后一代从底层成长起来的演艺明星”,并非真指“底层”,而是在他入行的时代,演艺圈还没有流行一夜爆红、流量爆棚,也没有一部爆剧吃3年的习惯。邓超的突围,恰恰来自他身上的两面:一面是严肃的演员,一面是有趣的本人。

儿童时代,他就有了敏感的感受力,姐姐一讲白毛女的故事,他就开始哭;少年时代,他是家中叛逆的老幺,酷爱霹雳舞,搞过离家出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小社会人”。他喜欢艺术,初生牛犊不怕虎地从江西北上考学。考北京电影学院,他选的歌是《铁道游击队》,发出的声音却是张学友,老师们目瞪口呆地听完了一首张式红歌;考中央戏剧学院,他又唱了首刘德华,临了来个劈叉,算是多年迪斯科生涯的小汇报。

本以为格格不入的自己录取无望,结果邓超收到了两所学校的通知书,最终选择了中戏。那一年,世界戏剧节在北京举办,台上演的都是世界经典剧目,台下邓超默默流下眼泪,“那个震撼、感染,把你整个心脏都刺穿了”。

他的敏感和熱情在学校就表露无遗,校内人称“戏疯子”“服装王”“道具王”,一个人能撑起一出戏。但邓超在学校也是另类的,其他同学都是正剧大戏,他却独爱喜剧,然而每次的分数也都比悲剧低一些。“难道说让人哭就比让人笑高贵吗?”他愤愤不平。

电视剧《幸福像花儿一样》剧照。

电影《银河补习班》剧照。

邓超的毕业大戏叫《翠花,上酸菜》,他在里面一人分饰三角,甚至“反串”穿起网袜、紧身裙,跳起钢管舞,剧中“Sorry Sorry啦”“It’s my 风格”等台词,都成为学校里的流行语——这部学生作品,一度在北京戏剧圈引发热议。

《翠花,上酸菜》让邓超一毕业就获得众多关注,2003年的《少年天子》更是把他推向了当红小生的位置。那时的他,已经展露出了爆发力和共情力兼具的演技,编剧刘恒评价:“如果他能将自身的控制力与爆发力更好地平衡的话,相信他会成为一个大演员。”

《少年天子》后,邓超的表演之路可谓顺遂。先是做了皇帝专业户,正德、崇祯、康熙都演过;紧接着《甜蜜蜜》《幸福像花儿一样》成功转型,也收获了美满爱情;2007年,《集结号》令他拿下百花奖最佳男配角,2012年《中国合伙人》成为年度票房季军……

代表作、奖项、票房,他都有了。直到2014年,他第一次执导电影,也由此来到了一个“自我打架”的路口。

某种程度上,《分手大师》是一部很难界定成功与否的作品。它的确是当年的现象级影片,在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下收获6.6亿票房,成功将邓超送入票房导演的行列;同时,它的口碑不尽如人意,甚至被媒体选为“年度十大烂片”。在这之后,邓超和俞白眉又合作了《恶棍天使》,情况依然如此。

那大概是邓超最为困惑的阶段,他热爱喜剧,也很努力做喜剧,他的喜剧也有了市场,但是好像仍缺点什么。这两部电影给邓超带来最直观的影响,就是观众发现了他作为邓超本人,有太多好玩、有趣的地方。因此,他成为《奔跑吧兄弟》最重要的嘉宾,和这个节目一起,收获了国民级的关注度。

也是那时起,邓超的银幕形象发生了“分裂”。一面,他是搞笑的、充满活力的;另一面,他又是艺术的、专业的。显然,后者的他更受舆论优待。2015年,邓超主演电影《烈日灼心》,最后执行死刑的戏,邓超要求真正为他注射葡萄糖,把即将离世的恍惚、无措、痛苦表现得入木三分,连青筋都充满戏感。这部电影,让38岁的他拿下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有网友问:“邓超的演技为什么忽高忽低?”当年他问老师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喜剧的分数比悲剧低?也一直横亘在他的心里。直到拍摄《美人鱼》,邓超经常深夜与周星驰打电话,聊剧本、聊喜剧、聊表演,才发现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邓超回到了表达的开始状态,如他所言:“做让自己有共鸣的东西。”《银河补习班》里的父子情,《我和我的家乡》里的回家之路,都让人看到了他作为导演的成长与成熟。如今的《中国乒乓》,他也是在中国队的故事里讲述自己的理解:“低谷之中的相信。”

这份相信是什么?曾有一位博主贴切地评价过邓超:“他的好片子与坏片子,他的严肃与喜剧,都一样来自热情。对他来说,这两面都是兴高采烈的,都是服务于他旺盛的行动力。”邓超的顽皮让他收获观众缘,认真让他拿影帝,两者偶尔矛盾,也互相成就,热热闹闹、乒乒乓乓地陪他走过演艺之路的高山低谷,最终找到自己想要的样子。

1979年出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3年凭电视剧《少年天子》成名,2014年首次导演电影《分手大师》,2017年凭电影《烈日灼心》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2023年春节档,由其联合执导、主演的电影《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即将上映。

猜你喜欢
邓超喜剧
邓超父母寻儿千里
喜剧大师
喜剧大师
杯具们的喜剧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邓超 带着热爱和梦想奔跑吧
邓超:我幻想自己是个外星人,水瓶星的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