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沟矿2105工作面一次采全高切顶卸压技术研究

2023-01-18 07:40侯艺超
西部探矿工程 2022年11期
关键词:切顶锚索顶板

侯艺超

(霍州煤电集团河津杜家沟矿有限责任公司,山西 霍州 031400)

1 概述

随着矿井开采年限和采掘深度的不断增加,煤层覆存较为简单的煤层储量逐步减少,现阶段我国煤矿开采的重点逐步向着深部煤层转移。在进行深部煤层开采时,由于埋深较大,使得巷道应力集中现象较为明显,巷道围岩变形较大,支护难度及支护成本均较高。对于留煤柱开采矿井,由于巷道变形严重,煤柱留设尺寸增大,造成矿井出煤率降低,所以提出沿空留巷技术,通过巷旁充填的手段,保留原回采巷道为下个区段开采做准备,但传统的研究均围绕巷旁支护,较少对顶板的传力结构进行研究[1]。因此本文以杜家沟矿2-105工作面为研究背景,提出一次采全高工作面切顶卸压沿空留巷技术,为矿井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一定的参考。

2 矿井概况及支护技术研究

杜家沟矿位于山西河津市清涧镇西北3km,井田面积9.89km2,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0×104t/a,主要开采山西组2#煤层,地质构造简单,所含煤层平均厚度3.99m。2-105工作面是2#煤层综采工作面,整个综采面呈现长方形布置,回采工作面倾斜长度为175m,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一次全高机械化采煤法,在2-105工作面进行切顶,留巷长度设定为500m,留巷后服务于下个工作面。

2-105工作面巷道为梯形断面,巷道掘进净宽为5m,掘进断面面积为16m,顶板采用金属网、螺纹锚杆支护,螺纹锚杆规格为∅18mm×1800mm,间排距为1000mm×1000mm,顶板布置六排螺纹钢锚杆;帮壁采用塑料网及数值锚杆进行支护,树脂锚杆规格为∅16mm×1600mm,间排距为1000mm×800mm。为保证切顶过程巷道的稳定性,在对巷道进行切顶卸压前利用恒阻锚索进行补强支护,选定恒阻锚索长度大于爆破高度2m,锚索的锚固端位于岩性较为稳定岩层中,选定的锚索长度为12m。恒阻锚索分别布置在距切缝钻孔400mm的位置,排距1000mm,锚索间使用3000mm×300mm×5mm的W型钢带进行连接,另一组恒阻锚索沿巷道的中线布置,锚索布置排距为2000mm[2]。

3 切顶卸压数值模拟及现场实践

利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切顶卸压参数进行研究,选定数值模拟软件FLAC-3D进行模拟,首先进行模型的建立,模型的长宽高分别为160m×100m×1m,对模型进行边界条件设置,固定模型左右及下端部的位移,在模型的上端施加垂直均布荷载,荷载的大小为12MPa,分别对不同切顶高度下的巷道围岩变形情况进行分析,选定切顶高度分别为8m、12m、16m和20m,分别对顶板垂直变形量进行分析[3],不同切顶高度下巷道顶板变形曲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顶板的下沉量随巷道宽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巷道中间部位出现顶板下沉量的最大值。当巷道未进行切顶卸压时,此时的巷道顶板下沉量最大值为181mm,经过切顶卸压后顶板的下沉量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当切顶高度为8m时,此时的顶板下沉量为138mm,当切顶高度为12m时,此时顶板下沉量为132mm,切顶高度16m和20m的顶板下沉量分别为118mm和114mm,可以看出随着切顶卸压高度的增大,巷道顶板下沉量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但降低的趋势并非线性,切顶高度16m和20m时,顶板下沉量变化相差不大,仅从巷道顶板下沉量的角度确定合理的切顶高度为16m[4]。

图1 不同切顶高度下巷道顶板变形曲线

选定切顶高度16m后,对不同切顶角度下的巷道围岩变形情况进行研究,选定切顶角度为0°、15°、30°进行模拟研究,不同切顶角度下巷道围岩应力集中系数及顶板下沉曲线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切顶角度下巷道围岩应力集中系数及顶板下沉曲线

由图2所示可以看出,当巷道未进行切顶时,此时的应力集中系数为3.7,而巷道切顶后的应力集中系数有了明显的降低,当切顶角度为30°时,此时的应力集中系数为2.6,当巷道切顶角度为15°时,此时IDE巷道应力集中系数为2.3,当切顶角度为0°时,此时的应力集中系数为1.6,可以看出随着切顶卸压角度的减小,巷道应力集中系数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当切顶角度为0°时,此时的巷道应力集中系数最小。观察不同切顶角度下巷道顶板下沉量曲线可以看出,随着切顶角度的增大,此时巷道顶板的下沉量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切顶角度30°、15°、0°下巷道的顶板下沉量分别为133mm、131mm、121mm,综合分析可以确定最佳的切顶卸压角度为0°,此时巷道的应力集中系数及巷道顶板下沉量均为最小值[5]。

确定切顶参数后进行现场试验,切顶钻孔沿着运输巷走向进行布置,钻孔直径为52mm,切顶高度为16m,切顶角度为0°,采用d-450/01聚能管进行爆破,聚能管与专用构件连接,在聚能管端部安装雷管,对孔口进行封闭,完成切顶卸压操作后进行爆破,观察巷道矿压显现情况,在工作面布置10#、11#、12#测站,监测巷道表面位移,巷道表面位移变形曲线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随着工作面回采不断推进,此时巷道顶板、底板、两帮的移近量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测站10#、11#、12#顶底板移近最大分别为70mm、74mm、69mm,此时巷道的两帮最大移近量分别为59mm、84mm、67mm,巷道的顶底板、两帮平均移近量分别为71mm、70mm,巷道处于可控范围,巷道围岩变形控制较好。巷道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随着回采逐渐增大,在超前工作面50m外的范围内,巷道的掘进造成围岩位移变形增幅不明显,此时测站10#、11#、12#顶底板移近量分别为19mm、23mm、15mm,巷道平均移近量为19mm,两帮平均最大移近量为12.7mm。当超前工作面50m至工作面后方120m内为采动影响区,此时巷道围岩趋于稳定,当超前工作面50m范围内为超前影响区,此时超前侧向支承压力使得巷道围岩变形剧烈,滞后影响区为工作面后方0~120m范围内,此时巷道顶底板及两帮平均移近量分别为58.7mm、54.3mm,对比掘进可以看出顶底板及两帮移近量分别增加了39.7mm、41.6mm,增加的位移量较小,巷道稳定性得到保证。

图3 巷道变形曲线

4 结论

(1)随着切顶高度的不断增大,巷道顶板的下沉量随巷道宽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切顶高度为16m时最佳,此时的巷道下沉量118mm。

(2)随着切顶角度的增大,此时巷道顶板的下沉量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同时巷道应力集中系数逐步增大,当切顶角度为0°最佳时,应力集中系数为1.6,顶板下沉量为121mm。

(3)对切顶卸压进行现场实践,发现随着工作面回采不断推进,此时巷道顶板、底板、两帮的移近量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巷道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猜你喜欢
切顶锚索顶板
庄子河煤业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关键参数研究
马兰矿坚硬顶板切顶充填留巷围岩变形研究
东河煤矿切顶留巷参数模拟分析
腾晖矿坚硬顶板切顶充填留巷围岩变形研究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一种新型扩体锚索在软土地区复杂深基坑中的应用
让压锚索力学特性及支护机理探讨
初次来压期间不同顶板对工作面片帮影响研究
地下室顶板开大洞对嵌固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