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中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与对策研究

2023-01-20 18:55周晓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23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周晓舟

一、移动互联网中的大学生网络舆情

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移动互联网以方便、快捷的特点格外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知晓国内外大事,真正做到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现代网络所具有便捷的特点,大学生主动参与热议时间的讨论越来越频繁,这直接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信息管理造成影响。在现今生活中,大学生越来越趋向于使用移动互联网来进行传递和获取消息。

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产生的影响是把双刃剑,如大学生会在不经意间传播网络虚假消息,从而影响自己或他人的正常生活。移动数据连接下的高校大学生网络线上舆情说的是校园舆情、网络舆情、社会舆情三者之间相互连接、纷繁交错的结果,很多同学接触社会较少,很容易受消极网络舆情的误导,从而加大了学校管理网络舆情的难度。

作为社会群集中最具有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青年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大学生突发事件在高校危机预警中被着重关注,突发事件中不乏移动互联网消极影响的产物。基于大学生群体的身份特征和知识结构,移动互联网中所含内容有很大概率引导着高校校园舆论的走向。当前高校迫切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解决突发事件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大学生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

自互联网出现以后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很快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新媒体时代。随着科技时代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方便高效的传播介质,只要具备最基础的操作知识及上网条件,大众皆可轻松地从网络上获取关注的信息。其中具有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群体极化效应明显。高校学生为网络舆情事件中的主要参与者,当网络舆情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时,如不经正确引导,形成片面主观印象,容易形成极端的观点。现今,高校大学生猎奇心强,又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大家都喜欢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与此同时,他们中的一些人遇到事情容易冲动,看问题片面化,自控力较差。如果遇突发事件,信息会通过网络迅速传开,与此同时,同学们会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某种片面化观点或带有主观性的想法在群体意见中不断突出,从而形成群体极化效应。

(二)信息传递速度快且范围广泛。就目前情况而言,舆情热点在我国各高校频繁发生。其参与者主要为各高校在校学生,年龄分布集中在18~25岁之间(含研究生),他们正是处在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的时期,又基于现今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移动网络十分发达。一旦出现吸引他们注意的信息,很可能在不辨别信息真假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就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盲目传播。由于这些信息的真实度难以得到保证,就容易影响事件本身发展趋势,从而形成网络舆情。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都是毫无征兆的发生,而且在舆情事件发酵的最初并没有一定的规则,很难预测出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方向并很难及时给出相应处理舆情的对策。尤其是基于现今移动网络发展极为迅速的背景下,由网络带动的新媒体传播速度极其快,微博、微信、抖音等大学生活跃度极高的媒体平台成为传播信息的最快渠道。这种由互联网应运而生的信息传播渠道,将会使舆情得到迅速传播,传播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使舆论达到高峰。

(三)信息丰富多彩。大学生网民的求知探索欲、正义感、政治参与意识都比较强,他们经常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但移动互联网中很少有有效过滤的信息,容易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极小问题夸张化,极易将普通问题转变为社会热点问题。虽然相关信息内容也有有关机构进行审核,但是对于网络中大量的信息而言,这种对信息的把关程度是远远不够的。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使得网络环境鱼龙混杂,网络舆情信息更是花式百出,呈现多种形式并分散化的现象,对其掌控很难用集中、快速的方式解决。

三、高校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一)在舆论出现的第一时间内,管控谣言的舆论空间,及时由专人监管。在舆论发酵的初期,各种信息将会“不被加工”或”刻意加工”就传播出来。除此之外,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们会对舆论信息进行主观评论,这将会极大降低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此时,整个舆情局面处于被动状态。“即时性”是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高校应做好大学生舆情方面的教育工作,避免大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消极舆情信息的负面影响,加入舆情中心,从传播途径中控制消极舆情的扩散。

(二)校方权威发布,抢占舆论话语权。在某些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与组织,在抓好事件处理和情绪安抚的同时,应该积极响应社会公众,提前发出官方性的申明,把控舆情方向。有利于降低舆情形成中受到曲解的风险,降低恶性扩散以及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以及人生履历的缺少,使得大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候的情绪、态度、观念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影响,当产生相同的情感与观念时,常常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往往促使形成网络舆情。所以官方的申明有助于大学生在接受信息过程中,对突发事件有更为客观的认识,有效避免事件的持续发酵以及扩散。同时官方申明如果积极得当很容易得到大学生公众的支持和理解,大学生对事件的态度积极性一般是短暂的,注意力容易受到新有信息影响从而转移。

(三)着重培养教育学生中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个体。大学生意见领袖在舆论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由于容易获得大学生群众的意见支持,意见领袖不仅可以主导大学生舆情方向,也可以影响到社会其他群体对大学生在突发事件中的表现有所认识,在某些行为举止上给大学生群体贴上某种标签。

大学生意见领袖具有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喜欢表达独特见解的特点。他们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威望,属于相同的社会层次,更加容易体会多数人在某一突发性事件中所产生出情感倾向以及态度认识,因此,容易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对此,学校应该给予学生意见领袖正确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在尊重个人意愿的情况下,积极培养学生意见领袖个人的道德素质、责任意识。在学生意见领袖的教育过程中,尽量减少说教性、行政性的方式,根据其特点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真正在舆情中获得意见领袖的支持,再通过意见领袖对舆情的影响力,从而帮助其他学生群体对舆情形成正确的认识。

四、加强对大学生移动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的建议

如何在发生移动网络舆情时作出正确迅速的反应,是对高校及各职能处室管理层面的考验,应对时也要运用互联网络技术对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与过滤,并且迅速对已扩散的网络负面信息进行坚决的回应。加强对高校学生网民的正确思想引导,把网络信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主要通过“道德主题教育进行自律、法规制度宣传进行他律,搭建校园主流平台、使用后台技术和管理手段介入”等途径来管控大学生的网络舆论。

(一)利用网络监测及时发现突发事件中消极舆情的产生。大学生的信息传播途径主要依附于即时通讯软件,包括手机微博、微信、QQ。这些即时通讯软件在信息传播中具有很强的实时性、互动性,使得舆情在形成中受到各种影响。网络监测主要利用专业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采集、分析、诊断,当学校或其他组织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以及法律知识普及的过程中,可以有侧重地提及有关于网络舆情的法律法规,树立起正确的法律意识。

(二)针对网络舆情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高校若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必须构建合理、正确的引导机制。当有舆情危机发生时,网络监管信息部门应迅速做出反应,快速建立舆情智慧连接中心,及时制订舆情处理方案。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敏感期时,需要详尽可行的应急处理预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与各个细节,联合起来积极响应、做到正面教育引导、有效化解矛盾。

(三)加强网络行为规范教育,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尽管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但对于学生网络规范教育却并没有相应得到发展。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理更多停留在强制性手段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网络中不良舆情形成,反而在更多时候可能触发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逆反心理,应该从大学生心理需求出发去研究和探索。

五、合理应对舆情危机,弘扬移动网络正能量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进步,当代大学生富有朝气、极具前沿创新思维,是思想创新、文化传承、科技发展的新鲜血液。同时,现今在各个领域,青年大学生都是时代的主力军。在网络中,每个大学生更应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网民,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坚决遏制网络舆论。

针对网络中突发的网络舆情危机,高校应积极推动移动网络舆情朝正确方向发展;危机发生时,及时做出反应;并积极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教训。而大学生移动网络舆情教育并非仅仅是对大学生个体的研究,更应在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