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

2023-01-25 10:25孙中贯王雪山王京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52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食品考核

孙中贯,刘 琳,王雪山,郭 亮,王京龙

(枣庄学院 食品科学与制药工程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精神和枣庄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的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我校在除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以外的所有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中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其中“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成为首批立项建设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与核心课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食品安全、人类健康、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和谐发展、新资源食品开发等社会热点问题,具有较强的普及性和应用性。本门课程的学习既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性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和加强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食品微生物学”既是“有机化学”“食品生物化学”等基础课知识的综合运用,又为“食品工艺学”“食品发酵技术”“食品加工综合实训”等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夯实基础,因而课程教学体系的持续完善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1]。课程组成员结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鲜明的特征和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地域特色文化鲁班工匠精神和墨子科学精神为培养目标,分别从课程目标、教学总体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和考核方式有机结合;通过深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深度拓展课程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案例讨论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实现本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思想政治教育局面。

一、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根据“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知识和能力并重的特点,结合课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课程目标细化为三个部分。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理解并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解有害微生物污染食品的途径,掌握食物中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方法,能够将所学专业基础知识用于发酵食品加工过程的控制和改进。课程目标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运用微生物的相关专业术语,以设计文稿和陈述发言等形式清晰地表达发酵食品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并具有与同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课程目标3:素质目标。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与和谐发展理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以课程思政为主线,完善教学总体设计

以精益求精的鲁班工匠精神和传承创新的墨子科学精神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2-3],结合本专业食品科学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民生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为依托,采用开放式沉浸式互动讨论模式,通过课前预习测试、课上互动、课下线上讨论及学习小组成果展示等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所想、所说、所做检验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根据“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在充分剖析课程教学内容和深度发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对授课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授课教材、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教学环节进行深度思考和统筹革新,力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现从思政案例发掘思路、教学融合途径、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展示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典型思想政治教学案例的教学设计。

(一)彰显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

1.思政案例发掘思路。通过纵向对比人类历史上曾遭遇的严重瘟疫,横向观察各国防疫效果,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些案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站位,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能够吸引学生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应对各种已知的或未知的、可测的或不可测的微生物危机和挑战。

2.教学融合途径。在讲授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知识点时,通过介绍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瘟疫事件(图片或视频)及其对人类发展产生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微生物带给人类的灾祸;通过对比分析总结疫情的传播和防控措施,融入我国人民在多种病患中团结一心、战胜病患的案例,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后通过知识小结回归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教学环节设计。内容导入:课前学生通过线上学习了解微生物发酵食品和微生物引起的瘟疫事件,并发表对于事件的看法和观点;学生参与线上互动讨论,讲述自己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的心得和体会,着重讲述自己的看法;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观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价值观念,为课堂教学做准备。课堂教学:以事件讲解为辅,以事件获得的启示为主,师生共同分析微生物为人类带来的福音和灾祸;学生通过听讲、讨论、反思,讨论事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总结事件发生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

(二)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培养学生传承创新的墨子科学精神

1.思政案例发掘思路。许多科学理论都是从怀疑出发,经过思考并用实证和逻辑辩证来验证。比如,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发生时,许多专家根据病理现象认为其是衣原体,然而钟南山院士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经实验研究证实SARS的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为当时快速确诊、治病救人立下了大功。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敢疑、善疑,对学生在学习中擦出的思想火花予以表扬,并积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与实践,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2.教学融合途径。在科赫法则的讲授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菌,并讲述钟南山与非典型肺炎病原菌的故事。

3.教学环节设计。在课前线上预习环节,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总结细菌学之父——科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资料,进行线上作答,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设计如何验证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菌等问题,促使学生通过听讲、思考、总结等教学环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墨子科学精神。

(三)传承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鲁班工匠精神

1.思政案例发掘思路。微生物是我国传统酿造食品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我国劳动人民最早掌握了微生物发酵技术,同时随传统酿造食品的出现而形成的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现在提倡的分餐制,在西方国家较为流行;但远在春秋时期,我国人们就采用了分餐制,这一点可以从春秋时期的饮食器具和文献记载中得到证明。

2.教学融合途径。要求学生以学习团队的形式介绍一种发酵食品,包括其生产原料、生产菌种、生产原理、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影响产品品质的主要因素及控制措施等。可采用PPT展示、汇报,要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

3 教学环节设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归纳整理、制作课件,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归纳总结、课件制作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课堂上,利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件展示,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点评为辅,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打分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更好地自我展示并进行比较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以评促学、讲评结合,实现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多元化

为保障“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改革质量,在优化课程目标和完善教学总体设计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方法及手段,并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做到课程目标可衡量和可量化,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一)课前预期,自我测试,明确授课重难点内容

课前在网络教学平台(超星尔雅)上传教学大纲、授课安排简表、预习材料及授课课件等,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并完成测试题。教师通过平台统计数据,了解学生学习时长、访问次数、测试结果等学习情况,将其作为平时成绩和课程思政考核指标之一;同时,既可了解学生的价值观念,又能够明确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点和疑点,便于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二)团队学习,提高团队协作和自学能力

授课教师充分结合章节重点内容布置课程任务,要求学生2人一组,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书籍等参考资料,围绕白酒、黄酒、红茶、酱油、食醋、豆豉、黄豆酱、腐乳、鱼露等传统发酵食品,以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展示汇报,并将教师测评(50%)和学生互评(50%)两项成绩计入课程成绩。此项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0%,另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或引入食品安全事件的小组增加分数权重。

(三)教师设置网络讨论区,与学生充分探讨、交流

引入社会生活中与微生物相关的热点问题,或主流思想或正能量话题,设置开放性问题拓宽学生思路,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4]。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情况及参与度判定平时成绩。此项课程任务占平时成绩的20%,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回答情况进行成绩评定,对评价度高的答复增加分数权重。

四、改革考核方式,侧重过程性评价

课程建设的难点和关键点在于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恰当的考核方式对于评价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和课程整体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目标,单一的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作业成绩难以全面考查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全面、系统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将本课程考核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和细化,划分为平时考核、实验考核和期末考试三部分。其中,平时考核部分主要通过线上预习测试、热点话题讨论、团队学习等环节进行评价和考核;实验考核部分主要通过预习报告、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分析等环节进行评价和考核;期末考试部分主要针对考试题目进行改革,如将名词解释题改为名词辨析题,将简答题改为问题分析题,同时结合课程思政元素增设综合设计型题目。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和细化,将考核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评价学生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和课程教学质量,为课程教学的持续改革提供客观、真实的评价结果。

课程思政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与新形势下提出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5],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新的活力,也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学方式的变革[6],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自我革新;因此,教师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课堂教学,更要利用好课前和课后两个教学环节,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团队学习、沉浸式讨论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引领,共同实现高校专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食品考核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食品造假必严惩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家庭年终考核
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