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以延边大学为例

2023-01-25 02:55郭志军崔承弼
食品工业科技 2022年24期
关键词:民族大学生专业

郭志军,吕 萌,吕 蕾,崔承弼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延吉 133002)

近十年来,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据教育部统计,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为909万,2022年达到了1076万,同比增长167万,市场需求与就业规模不成比例,同时又因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热点话题,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为了缓解就业难题,国家很早就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政策。创新创业作为一种新型就业形式,是国家实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来源[3],但创新创业需要大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高要求让诸多学生望而却步,而创新创业能力又对创新创业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0年,教育部提出要求把更多关注放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2017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提出要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与活动。这些政策的提出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4]。民族地区高校为响应这些政策,正努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5],但因地区师资力量薄弱,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育质量存在缺陷,导致其拥有的民族地区优势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关于民族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文献还不是很丰富,且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如今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6],在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内容之余,也满足了高校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大学生今后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对于民族地区来说,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加强民族地区资源的利用,推进地方发展,促进国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

为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本文以民族地区高校延边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为例进行研究,对该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策略,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发展。

1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民族地区高校作为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的同时,具有自身特色[8],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丰富的特色商品和文化等都可以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但由于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和工作资源相对薄弱,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其教学过程存在质量缺陷,教育水平相对滞后,地区的独特优势难以发挥。此外,民族地区高校还面临着起步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不清晰、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不足等问题[9],这些情况导致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更为薄弱,降低了其创新创业能力。课题组于2022年7月对延边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86份,问卷回收率95.33%,其中有效问卷275份,问卷有效率91.67%。通过调查结果,本文发现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

1.1 创新创业意识不够,动机不强

在物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为缓解就业压力,创新创业作为一种新型工作方式,能够打破人们的传统思维,是一种可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优良之选。但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对其了解不充分,仍具有固化思维,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不足,缺乏实践勇气,只接受传统择业观念,认为创新创业是具有高风险性的选择[10],仍然认为一份稳定的工作才是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且很少有学生能够敏锐地捕捉商机,在创新创业市场上的洞察力比较弱。因此,其创新创业意识和主观观念的欠缺导致其创业能力的欠缺,从而无法支持其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以延边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为例,在校期间,该专业学生仅有2.1%的学生有创新创业意愿,有6.8%的学生有毕业后创业的意愿,有近50%的学生选择继续读研深造,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不具备创业所需的能力和相关条件,且不愿接受创业的风险性。可以看出民族地区高校中本专业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很低,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会有毕业后创业的想法,且大部分学生没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原因都是由于其创业意识不够,对创新创业了解甚少,认为自己不具有创业相关的条件和能力而不愿尝试。

1.2 缺乏知识储备和创新创业思维

据了解,民族地区高校部分大学生不选择进行创新创业的原因是认为自己缺乏知识储备,对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不够了解,专业水平有所欠缺,无法支撑自己的创业过程。知识储备对于创新创业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只是全面深厚的相关专业知识,还包括人际关系处理,创新思维的培养等多方面内容。只有学生自身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量,才能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一些大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时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勇气胆识俱佳,但缺少踏实肯干的态度,热情在一段时间后就会消散,又或者一些学生会出现盲目自信的情况,这都是没有正确认识创新创业且缺乏创新创业思维导致的。很多学生都会有创业冲动,但其创业的创新点本身无法支持其获得市场,因此需要完善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后让自己创业的想法做到符合市场需求,且有自己的创新思维,才能使自己的创业目标具有可行性。

1.3 风险承受能力弱

如今,由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部分学生都拥有优良的家庭生活环境且一直享受着父母的悉心照料,这就可能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很少经受挫折,缺少失败经验,心理承受能力差,从而降低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些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例如语言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会产生不自信的心理,这些学生在决定进行创新创业前可能会因为不敢承担创新创业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而产生退缩的想法。

在遇到困难时能时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决心也是创新创业能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引领学生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因此,积极健康的心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4 缺乏创新创业成果

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时期都没有自己的发明专利,也没有参加过“创青春”、“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发明专利能够直接地反映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而高校大学生的发明专利能够直接反映该生个人的创新能力[11]。这些经历的缺少会让学生们在想要进行创业时望而却步,因为没有自己的发明成果,也没有相关实践经验,难免心生顾虑。

2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成因探析

影响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民族地区高校和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从全国范围来看,民族地区高校多处于我国陆地边境地区[11]。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民族地区往往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水平等方面相对落后,且教育资源不足,因此目前一些民族地区高校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12],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主干课而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地位,无法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也就无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

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高校和地方政府都为其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往往由于未予以足够重视,宣传和政策落实不到位,许多大学生只知道出台了相关政策,具体并不了解,从而导致一些犹豫不决的学生错失了创新创业的机会。

2.2 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创新创业作为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的知识、意识、思维、品质等各方面都会得到培养和锻炼,这些综合素质影响着学生个人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变化[13]。近十年虽然一直推崇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高,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民族地区高校由于地理位置偏僻,自身环境的恶劣以及受东部发达地区的辐射影响较弱,经济发展程度低,且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不足。在漫长且艰辛的创新创业过程中,考验的不仅是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还有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不懈的毅力,积极自信的心态等[14],这些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风险承受能力、创新创业的成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15]。

2.3 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

民族地区高校大多位于祖国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因此教学资源大多不够充分,双创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创新创业型教师更加缺少,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达到理想目标。尽管每年高校都会安排部分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相关培训,但教师的数量与学生的需求不相匹配,且教师专业水平不足。此外,民族地区高校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较低,高校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大部分教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本身都没有进行过自主创业,缺乏相关实践经验,这些情况也进一步限制了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和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成果和项目无法有效孵出[16]。

2.4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教育环境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人力资源等[17]。民族地区的教育总体实力相对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也相对较弱。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数量相对较少,学科发展也比较缓慢,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教学方式相对滞后,对于发展高质量的人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此外,民族地区高校在学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能力不足,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18],这些因素造成了我国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长期滞后的局面。

一些民族地区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设置的课程相对较少,例如,延边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仅设置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两门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此外只有一门全校范围的选修课《大学生KAB创业教育》,也就是说很少的本专业学生会选到这门课,除了这些,再无开设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和实践活动。其结果是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较少的课程数量和种类就会减少学生对创新创业进行深入了解的机会和学习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成果,也就远远无法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

3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

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从多个方面着手进行,各个方面相互协调配合,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利用,共同实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根据上一部分的原因分析,将从四个方面提出策略:培养民族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社会相关扶持政策。

3.1 培养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要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就应充分了解身边的优势资源,培养创新创业思维。一般来说,民族地区高校都具有当地的民族特色,其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是非常有帮助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应该学会合理利用特色资源,结合自己专业所学,寻找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特色创新创业方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少数民族朝鲜族的聚居地,充分发扬着朝鲜族人民的特色文化与精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我校的一级学科之一,开设了关于朝鲜族传统食品的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充分了解当地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和特色资源优势,如朝鲜族传统冷面、辣白菜、延边黄牛肉等地理标志产品。因此,学生可以以朝鲜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为基础,结合自身所学进行创业。

此外,还应该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推动其投入专业学习[19]。例如,延边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新生入学时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导论》一课,向学生介绍了专业相关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所读专业,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从而有助于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3.2 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因此高校师资力量是否强大,团队是否专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族地区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型教师结构,引进创新创业专业教师,同时注重创新创业教师数量和专业性,严格把关教师质量。高校可采取一些管理制度来提高教师质量,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可自行组织,也可与学生或其他教师共同组织参加,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20]。同时,可通过一些激励性措施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中。例如,对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工作业绩、职称评定、科研立项等方面给予支持。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吸引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总体水平。加强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建设,引导教师更多的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有利于增加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储备和创新创业思维,从而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其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3.3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教育的培养[21]。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实现创新创业战略的重要基石[22]。高校作为承担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责任主体[23],应开展更多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活动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丰富充实课程内容,民族地区高校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民族文化,开发特色创新创业课程,以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创新创业课程应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内容应全面丰富,综合实用,且设置课程应有针对性,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例如理论知识、实践活动、案例分析、项目教学等方式。将教学目标与项目任务相结合,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4]。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多开放与民族特色相关的技能课程,举办创新创业比赛,例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开展与朝鲜族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相结合主题创新创业比赛,增设相关学分,开启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让学生能够亲身实践,积累社会经验[25],且应与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共同开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从而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

3.4 完善社会相关扶持政策

要为民族地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条件,相关政府和高校应该加大相关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利用好互联网平台,采用多样化手段对相关政策进行宣传。

高校可以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各地大学生都能方便获得创新创业最新的相关政策,同时有平台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了解程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实践参与积累更多的经验和创新创业成果。对于家庭条件不足以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时,政府可以增大教育资金投入,可以在高校设置创新创业奖金,为有需要的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4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改革发展,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过程涉及诸多方面,必然是一项长期且艰难的过程,民族地区高校由于教育资源不足更是如此,因此,就需要社会各部分共同关注和努力。首先,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自身应注重提高个人素质和创新创业意识。其次,民族地区高校应强化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最后,高校和社会应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直面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摸索前进,一定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就业和社会的压力,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民族大学生专业
我们的民族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多元民族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