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式教学模式在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23-01-26 06:33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5期
关键词:讲座经济学专业

刘 希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一、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困境

经济学基础作为高职财经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各级院校各专业中广泛开设。教学内容主要是依托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视角,解析现代市场经济构成和运行的要素。传统的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以效用论、生产论、市场论以及宏观经济模型、政策等内容为核心。这对于学生来说,存在着理论性偏强,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对专业核心课衔接不畅通等问题。虽然有很多任课教师从翻转课堂、教学内容改造等多个角度开展教学方式与内容的理论创新研究,试图把理论内容与经济生活实际联系得更紧密,但以上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学生学起来仍然觉得枯燥乏味,老师教起来觉得难度和内容进度不好把握。根据高职院校对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要求,可以进行一些更多形式的探索。

二、讲座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讲座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将课程内容重新编排,按照知识结构划分为多个专题讲座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专业讲座,组建多教师教学团队开展集体教学,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可操作性强,对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多位学者从不同课程的角度开展了实践研究。程玉芳(2019)以民航概论为例,详细剖析了如何组建教学团队、将课程内容升华为讲座主题、团队如何组织教学过程、如何开展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1]。姜楠(2020)以环境化学课程为例,采取一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长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木林隆(2021)认为,采用讲座式教学,可以通过多领域专家讲座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了解,有利于选择更适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学生和教师之间互动良性循环[3]。

三、讲座式教学在高职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1.组建多教师团队的实施策略

多教师团队授课是讲座式教学模式的一大优点。选择擅长各个模块教学的教师组成一门课程的教学团队,能够极大地发挥教师团队的优点,规避不足,形成优势互补,使课程教学效果更好。但是,如果组建团队时选择教师不当,任务分配不恰当,也可能导致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在组建教学团队时,首先要注意控制团队人数及规模,团队人数过多,讲座风格差异过大,可能会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连贯,团队人数过少又可能无法形成优势互补,应该根据课程主题的设置,配备5至6名教师较为适宜;其次,要选好团队主持者,主持者负责团队的组建、讲座主题的统筹推动,以及团队成员的协调,在团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选择讲学经验丰富、对讲座式教学有一定研究心得的老师来主持;最后,配置好各专业背景的团队成员,这是讲座式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各团队成员的职称结构尽量合理,形成梯队以共同进步,同时在专业上可以涵盖经济大类,从经济、管理以及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的会计、物流等学科方向选择,而且要求每位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聆听、反馈,及时总结提炼[4]。

2.将课程内容升华为讲座主题的设计原则

(1)围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讲座主题。讲座内容在满足覆盖基本知识点要求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本专业相关学习基础做归纳和凝练。譬如,在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把分析消费者行为特点提升交易效率作为消费者行为专题讲座的重点,在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中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始终。通过这些设计,更好地完成职业基础课程的启发和引领作用。

(2)注重讲座专题间的逻辑关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是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而且不同专业的后续课程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同,要设计出兼具贴近专业的基础性和满足发展的变化性,要特别注重专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各专题既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尽可能覆盖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同时又要加强专题之间的关联性,围绕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提出的培养要求,把经济学这门基础课程与后续专业课程之间衔接好,设置从基础理论到专业实践的系列专题讲座。

(3)提升专题讲座的趣味性、生活性。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多在第一学期,教学对象是高职一年级新生,刚进入校园的新生既有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也有对专业学习内容的陌生,还有从填充学习到自主学习习惯的过渡,所以,专题讲座内容要注重增加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同时,还要注重把经济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用学生能接触到的事物来展示经济学原理的作用机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专题教学设计。

(4)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要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形式,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譬如,发挥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课前观看指定平台相关课程,并就讲座内容提出疑问或想法。授课教师提前通过线上平台收集,在讲座时一一回复或展示,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学生善于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能动性,达到了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目的,实现了教学角色的互动转换。

3.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思路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经济学基础通常学时为32学时左右,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结合课程专业内容,可以考虑设置为8个专题,专题内容及教学要求等设计思路参考表1。

表1 经济学基础课程各专题内容及教学要求

4.课程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通过多教师授课的讲座式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市场经济基本意识,学会用经济学思维看待经济事物,同时形成对财经类专业的初步良好印象,通过建立对课程的喜爱来引导学生建立对专业的热爱,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应该转变以往通过选择题、名词解释等题型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转变为课堂过程考核加期末考核的方式。过程考核成绩占综合成绩的60%,主要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进度、参与提问、课堂互动等形式为评分依据。期末考核占综合成绩的40%,可以要求学生运用课程讲座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讲座主题,通过查阅资料等形式,针对所选主题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分析的方式完成一份研究报告[5]。

四、应用中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对策

1.教师团队建设的困难

良好的教学团队才能保障讲座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由于讲座式教学与传统课堂授课存在较大的区别,对于已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从讲授整门课程内容到只讲1-2个专题,可能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而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可能会因为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难以把握讲座式教学的要求和内涵,容易退化为继续围绕课本的课堂教学[6]。

从个体角度来说,开设专题讲座要求每位任课教师扎实掌握专业课程知识,不仅是主讲的内容,其他课程内知识也要熟练掌握,理清前后顺序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同时,要把讲座讲得生动并且有强烈的吸引力,还需要对课程外其它学科的知识点有所涉猎,最好还要有广泛的社会阅历。这些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践行终身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提高,保持对前沿知识的接触。

2.教师授课安排的转变

由于多个教师讲授同一门课,每位教师负责1-2个相应主题。但是,由于同一时间有多个教学班开课,导致同一专题的授课教师在不同的班级讲授的时间不同,讲座安排的顺序不同,对课程内容学习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带来极大挑战。同时,每一个专题的授课教师需要面对更多的学生,甚至数量可能会达到原来的3-5倍,而且负责的专题讲授结束就很少再见面,很难再达到原来对每一名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程度。

在设计专题讲座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各专题内容之间的互动性与独立性,良好地处理两者间的冲突。例如,第一个导论专题,再通过集体备课后,可以由各授课教师分别在各班级主讲,后续其他专题要体现一定独立性,专题教学的顺序可以进行变换。同时,依托职教云等教学平台,既可以实现课前学习、收集提问想法等功能,也可以实现多教师对同一班级不同专题的授课和评价,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平台的学习、管理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改进

由于授课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减少,导致很难再通过以前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能学生刚熟悉适应某一位教师的授课形式,专题讲座时间就结束了,更换教师后又需要一段新的适应时间,拖慢了学习进度,降低了学习兴趣。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要对课程基础内容进行统一,在授课形式、课堂要求、已学其他内容等方面,通过组织统一备课、统一教案课件的形式,可以将基础内容基本实现统一,同时为每位授课教师留下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其次,要深入分析学生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如专题研讨、案例分析等,把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最后,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拓宽知识面,毕竟课堂讲座时间有限,课程整体课时也不太多,在每一个专题后可以留下一些思考拓展题,引导学生自行阅读相关书籍,提高自己主动思考的广度和深度[7]。

结语

总体来说,根据高职学生的专业学习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主要讨论了讲座式教学模式在目前已有一定实践基础的前提下,如何应用到经济学基础课程中。通过对课程知识的分解和重构,形成多个专题讲座,充分发挥多教师团队教学的优势,重新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契合人才培养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注重解决教师团队建设以及教师授课的衔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猜你喜欢
讲座经济学专业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快乐语文”公益讲座特别报道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