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国叙事中感悟历史
——我最难忘的一次评论创作

2023-01-27 10:48何兰生
中国记者 2022年11期
关键词:温饱小平小康

□2018年10月,正是苹果收获季节。何兰生(左)在陕西省延安市调研采访苹果产业品牌化建设。图为在苹果园里听专家解说

何兰生

1964年生,安徽桐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高级编辑。现为农民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12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撰有《小康不忘邓小平》《与中国农民同行》《要帮进城农民算好三笔账》《中国农民礼赞!》《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农民》等重磅文章。著有《乡愁中国》《农民几何》等。

200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报社组织首都农业界在人民大会堂集会缅怀小平同志,回顾小平同志对农村改革发展的教诲。时任社领导要求我们必须有一篇重磅的编辑部文章。

这个任务就落到作为评论部主任的我身上。怎么写呢?脑子里一时间是排山倒海,各种讯息全堆在眼前,该怎么排列组合呢?我想起了自己的人生历程。没有邓小平,我可能还在南方农村讨生活,最多当个民办教师,不可能上北大;我又马上想起1984年国庆,那天上午,作为北大游行仪仗队一员,我从天安门前走过,“小平,您好!”的横幅在北大队伍里打出,那是一代青年学子的真情流露;还有,我难忘小时候饿肚子的经历,常常想起“锅里照进碗,碗里照进人”的日子,想起青黄不接、五黄六月时母亲到处借粮食的难堪,想起借一勺盐、没油只能炒白锅的情景。从历史规律看,如果没有邓小平,农村改革迟早也可能发生,但不一定就在1978年开启,也许还要晚些年,但一个个体的人生耽误不起,一个国家的时运也耽误不起,这个“晚些年”,可能就改写了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命运。此刻,想起当年构思文章的过程,我的心情再一次地波澜起伏,即使现在让我写纪念小平同志的编辑部文章,我还是跳不出当时的谋篇布局。

想当年,我用两个晚上写了四段文字,之后用4天时间沉淀,8月19日一次通过审稿。当时感觉文字就是从心里喷出来的,而不是咬文嚼字抠出来的,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文字与观点没有过时,还是让我读起来激动不已。当然,不是我的文章有多好,也不是我的文章经受了时间的检验,而是小平同志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历史性贡献,注定了我要这样写,即使时间过去了18年,我还是感受到小平同志的伟大。正所谓“潜德幽光,久而愈昌”。

是谁解决了困扰中国数千年的饥饿问题?是谁破解了分割城乡的二元壁垒难题?是谁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历史命题?又是谁确立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课题?正是这一个个时代之思、历史之问,启发我从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中撷取有关“三农”的吉光片羽,以“三农”的视角,来凝眸一代伟人的农民情怀,折射中国“三农”的历史逻辑。

正是起于个体的人生感悟,基于群体的家国叙事,我确定了文章的主题就是:小康不忘邓小平。文章从小平同志诞辰开题,引出了农民与小康:“100年前,他诞生在四川广安的一个农家,100年后,他活在12亿中国人民的心中。邓小平,以其一生不懈的追求,努力打造中华民族奔赴小康的巨大航船。”

全文主体聚焦温饱、富裕、改革、发展四个方面,围绕邓小平同志与“三农”强烈的交互性,以一种夹叙夹议、辅以抒情的笔法,既展现邓小平同志对“三农”的理念和深情、他与农民的心灵相通和思维相接,也回顾了农村改革发展波澜壮阔的历程,勾勒了沿着邓小平开启的农村改革发展之路,中国“三农”的砥砺奋进。

在论述邓小平同志与农民的交互性时,文章亮明观点:“多年以后,邓小平在回忆这场改革时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可亿万农民却认为,没有邓小平,就没有农村的改革;没有邓小平,就没有农民的温饱。……事实是:邓小平和农民一起创造了历史。”在谈到“富裕农民”的话题时,文章娓娓道来:“圆了农民的温饱梦,只是邓小平农村改革的第一步。温饱了的农民本能地就向往小康。如果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人民公社体制中解放出来,温饱了农民;那后来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民工潮’则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富裕了农民。”关于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则论述了邓小平同志“两个飞跃”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两个飞跃’的思想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确定了总体趋向,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也为后来的实践所证明。”文章最后又回到全文关键词“小康”:“自1979年邓小平提出‘小康’战略以来,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总体小康,达到了邓小平的预定目标。但是这种小康还不是全面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依然还存在着巨大差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的滞后和环境所付出的代价,依然是中国的隐忧。”“邓小平对这些早已洞烛机先,在他喊出‘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强音同时,他还谆谆告诫我们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 2018年7月,何兰生(前左一)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采访兰考脱贫攻坚经验。图为在当地种苗繁育基地听技术人员讲解种苗情况

也许,后代的人更多会从历史与理性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末的那段伟大历程,但起码我们这些一路走来的亲历者,更多是在家国叙事中记住和感悟历史。

18年前的2004年8月21日,《农民日报》在头版刊发了3000余字的长文《小康不忘邓小平》。时任社长张德修同志在签发稿件时有感而发,写下一句话:“好,有大家手笔味道。”德修同志后来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任上退休。我想,作为农村改革的亲历者,此文也许是触动了他的思考与心弦,但他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激发了一个“三农”评论员的攀登之志。此后,我虽笔耕不辍,但此文始终难以忘怀。因为那里,凝结了一个时代的情感。

猜你喜欢
温饱小平小康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数说70年
小康之路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评方小平《赤脚医生与现代医学在中国》
该如何帮你,我的爱人
论地区发展中的温饱与环保问题
难忘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