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中国航母时代
——《一着惊海天》采写背后的故事

2023-01-27 10:48蔡年迟
中国记者 2022年11期
关键词:海天新闻奖舱室

蔡年迟

现任人民海军报社副社长。25年新闻工作中,以“精品背后是精神”为座右铭,以做一名随时准备去现场的“新闻战士”为骄傲,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5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4次)、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奖14次(一等奖6次,二、三等奖各4次)、全国晚报好新闻一等奖2次、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1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兵种好新闻二等奖2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2次。新闻作品《一着惊海天》,被国家教材委选入全国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课本。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2012年11月23日,我撰写的一篇现场特写,被选入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

作品原载于《人民海军》2012年11月25日一版,刊出后立即在受众中产生强烈反响,先后荣获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17年秋,作品被国家教材委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网友好评如潮,盛赞“祖国伟大,海军威武”。

一篇现场一挥而就的新闻,背后浸透着我长达十多年“守候”的汗水。

有一种呼唤,点燃守望激情

1999年夏,刚从陆军到海军的我,走进了南海舰队政治部的大门,担任新闻干事兼人民海军报驻南海记者站记者。

如何写好海军的新闻,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我慕名前往请教一位刚退休的前辈。“时代的呼唤,就是记者的发力点,就是新闻的起点。”他无限深情地告诉我,“当今中国,呼唤建设强大的海军;建设强大的海军,呼唤建设强大航母编队!今天在海军搞新闻,必须紧盯着航母力量的建设发展……”那天上午,“航母”成为高频词,反复撞击着我的心扉。

“这是1980年5月,我们海军老司令员刘华清将军参观美军航母时拍的照片。当时,美方以保密为由,要求所有来访人员保持一定观看距离。为了看得更仔细些,我们的老将军只能踮起脚尖,尽量凑近观看。回国后,他立下誓言——中国不发展航母,我死不瞑目!”

这张照片,这段史实,让我看到国家、民族对航母的期盼。更清楚地意识到:中国航母建设任重道远!久久地端祥着这张照片,我的心潮与大海的波涛在一起翻滚、翻滚……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中国航母建设的路不管多难多远,我也要紧盯着!我要用浓墨重彩,潜心记录这条路上的每一个足印!

追寻航母、记录中国航母的激情,就此点燃。

有一个目标,时刻紧盯着

我国到底造不造航母?20世纪末,面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在那连航母的影子都找不到的日子,我开始为采写航母忙开了。

那年,在大连舰艇学院参加海军知识培训。我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查找航母资料。180多天下来,笔记记了满满5大本。

那年,与妻子两地分居多年的我,出差武汉。任务提前一天完成,领导很高兴,说省下来的时间让我回家看看。宾馆左边是车站,坐上两个小时的车,就可见久别的妻儿。但我却拐向了右边,走进了海军工程大学的校门,因为那里有懂航母的人。

一次会议,我见到了很多航母研究资料。我如获至宝,提出复印一套。工作人员当头就是一盆冷水:“材料有密级,只能看,不得复印,会后收回!”连续两个通宵精读材料,我双眼熬得通红……

那些年,有关中国航母的消息忽隐忽现、时断时续。而我对航母的热情,却如同烈焰燎原,势不可当。在我心中,聪明的猎手,都是在猎物出现之前,早就把枪法练到了极致,并备足了弹药,只等目标一出现,一击即中。

那些年,书店中能买到的航母书籍,我都买了、看了;网上找到的资料,我都下载了;家中的航母书籍,随处可见。那年冬天,北京漫天飞雪,我与一名专家聊起了航母。聊到关键处,他说:“有些内容,不便在电话中说,咱们见面聊吧!”顶风冒雪,我来到了某研究所。

门口登记处,抖落浑身的雪花,我止不住一个劲地打冷颤。门卫大哥似乎是一行家,在看过记者证后说:“你是为了赶稿吧!”我笑着说:“不是为了赶稿,我只是来采访!”那位大哥很是不解:“不为赶稿,这么大的雪,这么冷的天,你跑这里来干啥?”

就是在那个大雪飞舞的下午,我对航母的应用、作战,有了全新的了解。

有一种幸福,叫一挥而就

“中央正式批准航母工程上马了!”“海军开始组建航母接舰部队了!”“海军开始培训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了!”……

好消息不断传来,中国航母缓缓掀开神秘的面纱,我欣喜地感觉到:梦想之花正在悄然绽放。

2011年8月10日清晨,撕开弥漫的晨雾,中国首艘航母平台驶离造船厂码头,开始首次出海航行试验。

我随同88舰,紧跟在航母平台身后。一连5天,我每天爬上主桅杆的顶端,悉心拍摄航母影像。透过航母不断向前延伸的航迹,我仿佛看到一行逐梦的巨大足印,正一步步抵近一个伟大的梦想。

2012年9月25日,我国001型航母正式交付人民海军,命名为辽宁舰。从这一天开始,人民海军跨入了航母时代。

该如何精准呈现这一伟大的跨越呢?我在心中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3次前往陆基阻拦着舰试验场,观摩舰载战斗机模拟着舰;4次随同直升机升空,从不同高度寻找描写航母的灵感……我想方设法接近辽宁舰,想倾尽全力去“读懂”辽宁舰。

第一次上辽宁舰,深夜离舱打印材料,返舱时就在舰上迷路了,幸亏遇上了巡逻的哨兵。

辽宁舰上下22层,舱室达3600余个。舰上的官兵说:“让一个初生婴儿一天住一间舱室,所有舱室住完时,他就10岁了。面对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我以舰上的官兵为师,从“认路”开始学起……

2012年11月23日8时,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现场,我和媒体同行们立于辽宁舰的塔台上。

战机发动机的咆哮声由小及大,歼-15舰载战斗机由远而近,眨眼功夫就降落在辽宁舰的飞行甲板上。欢呼声中,有人惊呼:“天哪!这么快……”

那一刻,我脸上掠过了得意的笑容。因为,我读懂了现场的每个动作、每个口令、每一个表情,以及背后的意义和故事……

那天,在起伏不定的辽宁舰上,在机械轰鸣不断的舱室内,我兴奋地打开了电脑,紧扣“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关键节点,结合所见、所闻、所感,巧妙穿插历史背景,一挥而就,完成了现场特写《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1500多字,从起笔到落笔,整个过程仅用一个多小时。

那天,站在辽宁舰宽大的甲板上,看着无垠的大海,回顾“首着”时惊心动魄的场面,我更定坚信一句话:“对记者而言,没有投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读懂’,就不可能有独到而尖锐的眼力和一鸣惊人的笔力。”

猜你喜欢
海天新闻奖舱室
船舶舱室通风控制策略研究
天津津海天源电力
那一抹海天之蓝
激战长空之海天争霸
依稀海天云气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舰载导弹意外点火时舱室内喷洒抑制的影响研究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舰艇受损舱室的破损模式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