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和鲜活:一次得意采访的惊喜

2023-01-27 10:48燕小康
中国记者 2022年11期
关键词:民勤防沙荒漠化

燕小康

现为甘肃广电总台记者,从事新闻报道工作33年,独立主创的《瀚海追梦留住绿洲》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独立主创的《甘肃“十连增”为我国广大干旱地区粮食稳定增产找到了出路》获2013—2014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独立主创的《“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获2005-2006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独立主创的《刘孟洲教授和新华猪产业集团公司》获首届中国科技新闻大奖,十余次获甘肃新闻奖等省部级一等奖。

记者以“发现”为天职,永远追求“不一样”的感觉,卓有成效的采访能捕获“好料”。但不少采访既费时又低效,要么采访的话题偏离方向得不出结论,要么采访的结果价值细微最终也没有采用,又或者采到的素材新意寥寥、平淡无奇而沦为鸡肋。

让采访变得高效,提升采访的发现力,实现敏锐发现、精准捕获,都有赖采访这个基本功的累积精进。有前瞻有创意的采访是主题突破、题材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用专业眼光、求异思维、多元视角发现线索、开掘素材、提炼主题,不忽略事物的复杂性和细节,才有可能采写出不负伟大时代令人震撼的新闻作品。

发现“新面孔”

2020年夏,笔者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展示窗口——甘肃武威采访。走访一圈后,遇到两个困惑:一是几位响当当的英模“廉颇老矣”。在民勤县拜访的治沙英雄石述柱已是耄耋老人,在古浪县采访的“时代楷模”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中第二代郭万刚69周岁,在凉州区采访的“现代愚公”全国劳动模范王银吉也已50大几。笔者所要着力泼墨的时代精神代际传承无从表现,内容的“年轻化”更无从谈起。二是武威及民勤防沙治沙已经60多年,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的科技元素和创新精神在哪里?

选题确定后,需要记者不断矫正采访不偏离主航道,不被受访对象牵着鼻子走,确保所采集的都是上乘“新料”。记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让采访过程中出现的附属话题暂时“离线”,捕捉含金量更高的素材,这样采访才不会陷入死循环。

用问题导向发现“新矿”,不食同人嚼剩的馒头,是采访突破的关键。甘肃农村有一句土谚“卖米的见不得卖面的”,即便思想境界较高的人有时也不情愿向记者主动推介别人的长处,或有所顾忌或本位主义。这时,就需要记者打破砂锅问到底。

在笔者的真诚打动下,几位英模敞开了“另一扇窗”:治沙是一项难度高、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须持续用力,困难面前不低头,同时富有创新精神也很重要。他们对全国网络治沙第一人马俊河和首开世界机械化治沙先河的戴敏两位“80后”赞赏有加,后辈们的创新型治沙是他们想都不曾想到的。于是,笔者决定掉转方向对治沙“新生代”做全新采访。

炒冷饭和流于平常系新闻之大忌,勇于舍弃,以新视角找寻新面孔,塑造新闻新的生命力,须有犀利的发现力。2022年,《瀚海追梦留住绿洲》的主人公中,马俊河、徐先英获全国绿化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先进工作者称号,戴敏被提拔重用,从侧面也印证了这一点。

寻觅独特的事实和鲜活的细节

力避新闻的“同质化”“脸谱化”现象,发掘出独特的新闻事实和鲜活的细节是破解之法。

每次采访都是一场挑战,不打无准备之仗,须未雨绸缪从多方面做好功课。采访一开始,笔者就寻求有别于以往的事实,不让好细节好故事从眼前滑过,并把它们“镶嵌”在一个更大范畴的坐标轴系进行检视、类比、定位,以保证主题和题材得以拓展优化。

随着调研深入,笔者发现两个在全国“独一份”的新闻事实:第一,马俊河不靠政府投入一分钱,借助互联网和公益组织既治沙又治贫更致富,利用沙漠资源禀赋打造优质高效沙产业链,形成生态、产业、民生多赢共进,蹚出一条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路子,以生态经济引领生态治理,让治沙成为一项可持续良性发展的事业;戴敏治沙的过人之处则表现在研发科技装备善使“巧劲”上。第二,民勤沙产业造血能力是对绿洲的最好守护,摸索出的新型生态建设和产业化发展之路,体现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民勤治沙模式走出国门,与世界成功分享,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

宏大叙事的采访,须从宏观到微观关照每个环节,只凭个别受访者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及经验是远远不够的,需结合数个受访者。每次访问,记者有必要提早花些时间给他们提供若干个涉及事件背景和现实生活的情景问题及关键词,宏观宽阔,微观精准,确保访问能捕获最重要的点。

这样,可从生活点滴中挖掘出见情见理的细节,抓住新闻以人民为中心这个根本。这其中有两个细节最为典型:一是民勤蜜瓜;二是治沙先节水。在民勤众多的沙产业农特产品中之所以选择蜜瓜,是因为它背后汇聚了全国民众防治荒漠化聚沙成塔的磅礴力量;治沙先节水则代表了当前及未来深度节水极限节水的发展方向。同时,用“以大见大”贯穿整个采访,这是采访的骨架,即:荒漠化与贫穷相伴而生,互为因果;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沙区精准扶贫与生态保护修复,这两场攻坚战必须同时打好,统筹兼顾。

让“以小见大”与“以大见大”互为支撑,既有细节力又有说服力,防止以局部或点替代全局或面的错觉。

全球视角,人民情怀

荒漠化系全球高度瞩目的热点问题。中国在防治荒漠化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与进步,在全世界就如同特高压、高铁一样,是“中国创造”“中国引领”“中国奇迹”的中国好故事。甘肃民勤是我国防沙治沙用沙技术体系最富集的区域,在防沙治沙界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口头禅:“世界治沙看中国,中国治沙看甘肃,甘肃治沙看武威,武威治沙看民勤。”

笔者深挖为世界医治荒漠化贡献的“民勤药方”,采撷新闻当事人的大白话讲述:中国才是全球生态文明和荒漠化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领跑者。让搭载在故事之上全球应共同面对的诸多环境热点问题柔性落地,全无说教痕迹,使中国在世界的形象脱离抽象化,变得真实立体。

采访中,笔者对受访者的情怀抒发不做过分加工,保持原味,拉近跟受众的距离,以真实传递擦出理想火花、激起情感共鸣。受访者讲述的“追梦”“筑梦”情怀正在发扬光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选择逃离,纷纷有样学样、返乡创业并成为治沙植绿的主力。在埋头苦干中实现抱负、在拼搏奋斗中体现价值、在艰苦创业中勇闯新路,已成为武威新一代治沙人的精神动力。甘肃林草系统学习马俊河做法,推广“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互联网+防沙治沙”“众筹治沙造林”等模式,让治沙与致富相互促进,还把“鼓励支持个人、集体、企业等进入沙区承包治理沙化土地,打好防沙治沙阵地战,奋力谱写防风固沙新篇章”写入《甘肃省“十四五”国土绿化规划》。

记者唯有深入践行“四力”,脚踩大地向下扎根,才能发现蕴含丰富的新闻宝藏,才会挖掘出震撼人心的华彩乐章。

猜你喜欢
民勤防沙荒漠化
杨晓东 摄影作品《民勤压沙组照》
“醉”美民勤风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浅谈松原市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