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外受众读懂中国“硬核”叙事

2023-01-27 10:48王进业
中国记者 2022年11期
关键词:国际友人硬核新华社

□2015 年3月,王进业(中)与同事采访哥斯达黎加前总统阿里亚斯

王进业

现任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部务会主任。1963年12月出生。198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社山东分社任记者,从事农村、工商报道。1997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新华社山东分社先后任采编室副主任,采编室主任,常务副总编辑、党组成员,副社长、党组成员。2010年12月至2014年4月,在新华社海南分社先后任副社长、党组副书记,社长、党组书记。2014年4月至2018年11月,在新华社拉美总分社任社长、分党组书记。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走过百年历程,带领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对外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难得机遇,也是这一年新华社对外报道贯穿始终的主题与主线。在这一年中,我和对外部同事们按照新华社党组的周密部署和精细要求,围绕建党百年主题,精心策划,巧设议题,持续推出对外重点报道。其中,在“七一”之际推出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对外全媒体特别策划具有代表性。

在此组稿件的选题策划过程中,我与同事们定下整体思路:首先,报道以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为主旨,紧扣“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成功”这个根本问题。其次,突出对外特色,紧扣中外共同关切点、认知困惑点与情感共鸣点,兼具温度与深度,注重“借嘴说话”。第三,创新报道理念和手段,力求在创意传播、“破壁”传播上实现突破。系列报道引起海外众多主流媒体和受众关注,有效影响了国际舆论。

巧构叙事,启人悟“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而想让国际社会与西方受众读懂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成功密码,构建让他们易理解、能接受的叙事逻辑是关键。西方既有学说无法解释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原因,西方政治学者试图从“使命型政党”“整体利益党”等角度阐释中共特质。美西方一些政客甚至恶意将党与人民区分开。因此,只有讲清楚党与人民的关系,才能让西方受众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才能够让他们清楚理解中共与西方政党的截然不同之处。于是我们将叙事构建的重点落在“党和人民”这一主题上,策划推出《特稿:“老百姓的党”—世纪中共的光荣与信仰》《这6个英文字母,竟然拼出中共成功密码》等重点报道。

在《特稿:“老百姓的党”—世纪中共的光荣与信仰》采写过程中,我和同事们反复推敲,几易其稿,最终定下围绕“为了人民”“造福人民”“依靠人民”“锻造坚强的人民主心骨”等几个部分写作,着力展现党“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与人民心心相印、生死相依、命运与共的鱼水关系,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情怀。同时,在写作手法上注重融通中外、事理并进,既从大处着眼,又从小处着墨;既有古今对比,也有中西对照;既有深邃思想,也有鲜活故事。稿件播发后被美国《新闻周刊》等海外主流媒体采用。

讲活故事,微言大义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在建党百年重点报道中,我们在深入挖掘、讲好讲活故事上下功夫,努力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的故事中,以感动人的情节、启发人的细节彰显党的伟大形象。

于2021年7月1日当天播发的微视频《习近平的入党故事》是一个成功案例。这篇报道讲述的是总书记1974年在陕西延安梁家河加入中国共产党、迈出政治生涯第一步的故事。视频以一个入党宣誓仪式画面和100年间党员人数的对比开篇,随后通过梁家河村民、习近平入党介绍人、当时的党支部委员等当事人的回忆,向海外受众展现总书记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深厚的人民情怀。视频以总书记在“七一”前夕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并重温入党誓词时铿锵有力的话语作结。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播发时,以“习近平为何写了10封入党申请书才最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推文贴文,引发海外网友密切关注,海外社交媒体浏览量超过1000万次,互动量22万次。海外网友留言积极正面。有网友说:“这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中国历史和习近平的故事。习近平成为中国最高领导人不是偶然的,是因为他一心为民,是因为人们信任他。因为他的特殊经历和人生际遇,他是真正能够体味人民冷暖的领导人。”

另一个案例是在2021年“七一”前播发的《特稿:“百年来最成功的政党”—国际友人与中共的故事》。党与国际友人交往的故事是一个富矿。在与同事们数次头脑风暴后,我们决定以国际友人讲故事的方式让海外受众感知一个真实的中共。我们梳理了埃德加·斯诺、汉斯·米勒、爱泼斯坦、马海德等与中共领导人和党员交往的故事,把读者带进中共的峥嵘岁月。同时,挖掘了来自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对华友好人士的生动故事,并深入采访在华工作和生活多年的苏丹、加蓬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语言专家、医生等,巧妙地将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外国友人看待中国共产党的视角串联起来,将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生动立体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民主务实、开放自信的形象。稿件的标题直接引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对中共的评价:中国共产党无疑是100年来最成功的政党。《理想的力量“难以置信”》《始终心系人民、服务人民》《有事跟群众商量》《应该走中国选择的合作道路》,架构全篇的这四个小标题也都来自爱泼斯坦等国际友人的切身感受和中肯评价。《特稿:“百年来最成功的政党”—国际友人与中共的故事》被世界新闻网等252家境内外重要媒体采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浏览量超500万次。

“破壁”传播,创意赋能

世界媒体变革日新月异,“超文本”传播的新形态使传播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拓展,载体和边界不断扩大。这要求外宣媒体在重大主题对外传播中,必须不断提高“破壁”传播、创意传播能力,善于运用新技术、新载体、新形式展现“硬核”内容,让主旋律正能量在主阵地产生大流量。

在此次建党百年报道中,新华社推出的微视频《这6个英文字母,竟然拼出中共成功密码》是一个有益尝试。报道团队在对工作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及长期观察和研究中国的外国专家采访后发现,他们在谈及中国共产党成功原因时,Plan (规划)、Efficient(高效)、Open(开放)、Pragmatic(务实)、Leadership(领导)、Evolving(革新)是高频词。“巧合”的是,这几个词的首字母组合起来竟就是“PEOPLE”(人民)一词。于是我们围绕这个核心创意深化策划,对每一个英文关键词进行阐释,并对6个单词“拼”出“人民”进行了整体特效设计和强化,形象而又新奇地诠释“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同时,将视频二次加工,在推特、脸书和优兔上同步推送,系列产品海媒浏览量超过3000万次。有网友留言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视频以六个英文单词的不同维度,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即“一切为了人民”。

猜你喜欢
国际友人硬核新华社
再创新高
抗战时期为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事业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柯棣华简介
抗战时期为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马海德简介
抗战时期为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的国际友人傅莱简介
硬核爷爷炼成记
“硬核”举措下的暖心举动
用“三个最严”彰显“硬核”担当
视界
陕西制造需要“硬核”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