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发出有关职工权益的“这一个”声音

2023-01-27 10:48兰海燕
中国记者 2022年11期
关键词:工人日报账本工人

兰海燕

现任工人日报编委、国内新闻部主任。5次担任工人日报全国两会人大报道组组长。其作品8次获得中国新闻奖,6次获得中国人大新闻奖,带领部门获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作为5次担任工人日报全国两会人大报道组组长的上会记者,每次上会前,我都会反复思考:如何围绕两会主题,找到更契合工人日报特点、广大职工所关注的报道?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带领人大报道组采写系列报道“5位一线工人代表‘生活压力账本’追踪”,用6天的时间、7篇的篇幅在《工人日报》一版连续推出,报道了低工资下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压力状况,提出尊重劳动、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建议,发出通过“涨工资”让职工更有幸福感的有力呼声。这组报道成为当年全国两会报道的一个亮点,并获得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的三等奖。从策划、执行到圆满收关,笔者也因此对两会报道及职工权益报道有了更多认识。

一、“高成本运作”找到“生活压力案例”

2010年全国两会前夕,我们组织了热点议题的调查。调查显示高房价、劳动群体收入低、提高个税起征点、农民工权益维护、公益性机构改革都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众多热点中,哪一个是工人日报应当关注的?在人大报道组的讨论中,大家认为,为工人说话,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工人日报的特点;让普通劳动者劳有所得,通过劳动实现幸福,也正是党和政府着力推动的。根据调研结果,结合两会主题,我们形成了本次两会报道以关注职工低工资、提高劳动者获得感为主打的思路。

策划如果不能事件化展开,就只能是一个话题,会因为空泛而无法吸引人眼球。但如何找到一个可依托可展开的事件?这让大家煞费苦心。一位来自企业的人大代表曾在两会一次发言中说,尽管他的发明创造得到了应有的报酬,但他依然不会让自己的儿子当工人。能不能拿这个做展开的事件?我觉得:一是这不是今年两会上的发言;二是这很难得出“工资低”结论。那么,“这一个”事件应该是什么?似乎每一个已知的具体事件都与两会关联度不大,或不是“新鲜事件”。策划一度滑向难以执行的边缘。

此时,我们决定思路重新回到两会,立足两会代表委员,回到“身边人说身边事”的路子上来。同时,决定不依托单一事件展开,而是“策划”一组事件,即把视线聚焦在非垄断行业的企业一线工人,从来自企业一线的工人代表中,找出他们自己的收入样本,让他们算账式对比“自己的收入与10年前的收入、自己的收入增长与孩子上大学的教育收费涨幅、与看病的医疗收费涨幅、与房价的涨幅、与物价的涨幅”的变化,通过对比形成5个案例,反映一线普通职工的真实收入状况,进而为后续追踪报道铺路。

根据这一策划,人大报道组的4位成员立即投入工作,但在寻找样本中可谓历尽艰辛。先是从近3000位人大代表中找到20多位符合“非垄断行业的企业一线工人”条件的代表,之后,进行电话预约采访时间、敲门采访。3月2日,多数省份的人大代表团抵京,在他们刚进房间还在等行李时,我们已经采访完三位农民工代表。随后几天跑完了20来位一线工人代表,在大量访谈中找出5个案例及不同角度的对比:从事建筑、环卫、公交、机械加工、纺织工作的康厚明、王艳斌、张凤霞、代朝霞和杨晓霞5位代表,用算账的方式一笔笔算出,自己的收入增幅赶不上教育收费、医疗收费、物价、房价、GDP的增幅。采访中得知,2010年前后,一线普通职工的月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农民工的收入则更低,并且工资多年基本没有增加。在不恰当的“低成本生产”氛围中,普通工人的生活面临巨大压力。

3月7日,5个案例形成的一篇报道《5位一线工人代表自曝“生活压力账本”》如期见报,同时配发《职工收入增长提速不能一拖再拖》的消息,让读者读出“劳动者的劳动收入与生活付出的压力账本”,进而呼吁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由此展开了“5位一线工人代表‘生活压力账本’追踪”系列报道。

二、在层层递进中寻找压力破解之策

对比式“事件”已经抛出,接下来的报道该如何展开?

报道见报当天,我们走近代表委员中,请他们谈对“生活压力账本”的看法。出乎意料的是,这组报道在代表委员中引发普遍关注。“劳动光荣,工人伟大”应该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但当面对本组报道披露的一线职工“儿子的教育几乎花光了多年打工积蓄”“生一次大病,一年的收入就没了”“一分钱也攒不成,工资月月花光”“10年过去了,工资还是那么多”“买套二手房,至今负债13万元”的现状,尤其是读到内蒙古公交车司机张凤霞代表“穿着有破洞的袜子上两会”这一情景时,全国著名劳模许振超代表发出“一个有关价值的追问——我们究竟该如何体现尊重劳动?”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自治区总工会主席云秀梅代表深夜11点半还在接受我的现场采访,称“心里酸酸的”;湖南省人力社保厅党组书记赵湘平代表则直指具有分配权力的决策者的“利己冲动”。进而,更多的代表委员发出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的呼声。

在报道推进中,我们紧紧依靠代表委员,请他们提出“涨工资”的具体建议。通过《代表委员认为尽快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问题“等不起”》《尊重劳动,涨工资才不是“传说”》《有效益,就要先给职工加薪》《职工要有话语权 政府应该靠前站》等报道,积极寻找破解之策。报道中,我们既强调尊重市场定价机制,又强调尊重职工平等参与工资集体协商的权利,同时强调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呼吁政府相关部门要主动作为。

应当说,一线工人工资低的报道,其主题正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进行了阐述;关注工人权益,是工人日报应该承担的责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是一组“问题式报道”,而我们的目的,决不是想通过展示问题激化矛盾,而是要引起社会的关注,让劳有所得,实现劳动创造幸福。正基于此,我们坚持把握问题的分寸,注重建设性引导。比如在报道开篇便写道:“尽管自己的日子不断有所进步,却依然感受着生活支出的沉重”,即,日子有所进步一定要客观地写出。在本组报道的结尾篇,我们通过对5位一线工人的回访,做出《请等待我们的“生活幸福账本”》的报道,表达了一线工人代表对“涨工资”的期待、对未来的信心。

三、报道的启示

这组报道之所以引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其立足党和政府关心、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通过报道架设起党和政府、工会组织与职工群众就具体问题进行沟通的平台,通过报道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决策、广泛采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请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工会组织的温暖,及时送到了广大职工的心坎上。

报道紧紧围绕“工资10年基本没变化”这一当时困扰普通劳动者的问题,突出了当下性;而有关劳动者价值的追问,又凸显了思想性。在时代变革的滚滚洪流中,新闻媒体围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为普通群众的权益发声,凸显媒体的作为与担当,是应当遵循的原则,也是本组报道获得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这组报道尽管是会议报道、主题报道,但同样体现了“四力”作风。报道坚持到现场、抓“活鱼”,运用符合新闻规律的表现手法,坚持“高成本运作”,遍访一线工人代表,动态化展开,层层推进。这一过程,同样锤炼了记者脚底板出新闻的扎实作风。

猜你喜欢
工人日报账本工人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腐蚀控制领域3项国际标准正式发布出版
《工人日报》:食物中毒致死悲剧为更多人敲响警钟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丢失的红色账本
大树爷爷的账本
丢失的红色账本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