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远洋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2023-01-30 14:26曹立杰杨德利
海洋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远洋渔业水产品实力

曹立杰 杨德利

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上海200135

远洋渔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海洋强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洋渔业的发展对保障我国优质水产品供应,保障国家食粮安全,促进国与国之间渔业合作,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具有重要意义[1]。目前我国远洋渔业跨越式发展成效显著,但是发展环境依然严峻复杂。沿海国家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使得国家间合作成本不断提高。为了适应新的变化,传统的远洋渔业发展方式亟须改变。我国远洋渔业“十三五”规划的出台,深度剖析了我国远洋渔业面临的挑战,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指引了方向,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更是我国迈向远洋渔业强国的重要机遇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因此,提升远洋渔业核心竞争力,对推进陆海统筹协调发展,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都具有重大作用。

我国具有远洋渔业产能的11个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广西,这些地区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推进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重要地区。一方面,远洋渔业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远洋渔船规模、装备水平、捕捞加工能力、科研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另一方面,远洋渔业捕捞对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丰富市场水产品种类,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远洋渔业发展还面临很大的挑战,存在远洋渔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产业链较短、科技支撑能力偏低和国内市场开发不充分等问题。我国具有远洋渔业产能省份的发展关系到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11个主要远洋渔业省份的远洋渔业竞争力现状,找出各省份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文献综述

1.1 远洋渔业

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对远洋渔业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我国远洋渔业的概念、发展情况、经营情况等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探索。远洋渔业是由机械化程度较高,助渔、导航仪器设备比较先进完善,续航能力较强的大型加工母船(具有冷冻、冷藏、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等设备)和若干捕捞子船、加油船、运输船组成的捕捞船队。远洋渔业的发展取决于本国的经济实力、工业化程度和海洋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国内外市场、消费水平等因素。远洋渔业可以分为过洋性远洋渔业和大洋性远洋渔业。过洋性远洋渔业主要是指我国在其他国家管辖海域范围内进行海洋捕捞的一系列生产活动,大洋性远洋渔业是指我国在除其他国家专属经济区之外的公海进行海洋捕捞的一系列生产活动。葛慧等利用SWOT-PEST模型分析了江苏省远洋渔业发展现状,从政策、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系统分析了江苏省远洋渔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得出相关结论[2]。向欢欢等以定海远洋渔业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通过RMP分析法全面分析其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进而提出了渔业小镇深度旅游开发的实施路径[3]。乐家华等从远洋渔业生产状况、捕捞船队以及销售流通3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现状,认为中国远洋渔业已进入以资本输出、积极开发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为特征的新阶段,但还存在着企业总体实力不强、技术基础支撑滞后、远洋劳力严重短缺、消费市场拓展艰难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4]。梁鸽峰等通过SWOT-PEST矩阵模型对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建设的内外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存在远洋渔业产业发展体系衔接不紧密、企业力量比较分散、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较弱等问题[5]。秦宏等通过分析我国远洋渔业的产业特性,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产业体系、政府、国际要素和机会等角度来构建钻石模型,分析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提出了建议[6]。

1.2 远洋渔业竞争力

目前国内对于远洋渔业竞争力的研究比较欠缺。高小玲等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结合远洋渔业的产业特性,构建了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概念框架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然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了74家远洋渔业企业的横截面数据,深入解剖了影响我国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维度的影响因素[7]。姚丽娜等认为通过借鉴产业竞争力模型,从生产能力、贸易与加工能力、可持续增长能力、要素禀赋及外部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我国远洋渔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沿海9个省份的远洋渔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分析[8]。黄欣通过钻石模型理论分析了我国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的多种竞争因素,提出了提高我国远洋渔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对策[9]。

2 远洋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构建我国远洋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当前我国主要捕捞省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各省远洋渔业的发展进程。因此,指标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整性。所选取的指标要能够覆盖远洋渔业竞争力中各要素的状态。

(2)科学性。所选取的指标能够反映远洋渔业竞争力的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

(3)可量化性。所选取的远洋渔业竞争力指标要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远洋渔业竞争力是指在远洋渔业方面,通过相关国家或区域的基础实力、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支撑而实现的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经济实力是远洋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正是经济方面投入,远洋渔业才有能力得以继续发展;科技实力是远洋渔业发展取得显著性提升的必要条件,没有科技的进步,远洋渔业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经济效益是远洋渔业发展的动力,经济效益水平是远洋渔业竞争力强弱的最直观体现。

因此,本文从远洋渔业现有的研究文献、远洋渔业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出发,从远洋渔业基础支持实力、远洋渔业经济支持能力、远洋渔业科技支持能力

3 个方面建立远洋渔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远洋渔业基础支持能力是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基础,是一国远洋渔业发展拥有的经济实力的体现,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反映远洋渔业基础支持能力:一方面是远洋渔业所需的相关人力、物力和财力能够支持去到别国海域捕捞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远洋渔业捕捞成果能够反过来巩固基础支持的资源能力。选取的指标包括远洋渔船年末拥有量、海洋捕捞渔业专业从业人员、水产品加工企业数、远洋渔业人均产量、远洋渔业产量增长率和运回国内量比重。

远洋渔业经济效益是远洋渔业发展的动力所在,经济效益是远洋渔业竞争力水平最直观的体现,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反映远洋渔业经济效益:其一是远洋渔业对水产品市场需求、捕捞渔民收入和远洋渔业自身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其二是作为远洋渔业进一步发展间接反映的相关产业的发展。选取的指标包括远洋渔业总产值增长率、渔业工业和建筑业增长率、渔业流通和服务业增长率、水产品出口额增长率和渔民人均纯收入。

远洋渔业科技支持是远洋渔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必不可少的技术能力,科技实力是远洋渔业发展取得显著提升的必要条件,科学技术方面的投入将对我国远洋渔业实力的提升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反映远洋渔业科技支持能力选取的指标主要包括:渔业科研机构数量、水产技术推广经费、科研机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和渔民技术培训期数。

本文远洋渔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从远洋渔业基础支持、远洋渔业经济效益、远洋渔业科技支持三个维度对其进行测度。本文构建的远洋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要素层和指标层。指标层有15个评价指标。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远洋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3.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及11个省份的地区统计年鉴(2016-2020年)。

3.2 研究方法

目前对于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方法有3种:第一种是主观赋值法,主要由评估者根据经验主观判断得到,如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第二种是客观赋值法,主要是根据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权重,如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第三种是组合赋权法,主要是对主客观赋权方法的结果进行组合,如乘法合成、线性加权等。

本文采用的方法是熵值法。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值法,主要是根据各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0]:

①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本文主要采取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间的量纲和正负取向的差别。

其中:yij是标准化后的数据矩阵,xij是原始数据矩阵,max(xij)表示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min(xij)表示第j项指标的最小值。

其中:ej表示指标的熵值,K=1/lnm,m为参与评价的数量,

其中:Wij表示指标的权重,n表示评价指标的数量。

④得分计算:

其中:Yi为具体指标层得分,Wij表示指标的权重。

其中:Xi为准则层得分,Wi为指标权重。

其中:Si为目标层得分,Qi为指标权重。

4 远洋渔业竞争力水平测算及分析

本文根据上述熵值法计算原理,对2015-2019年远洋渔业捕捞11个省份的远洋渔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根据计算结果对11个省份远洋渔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2015-2019年11个省份远洋渔业竞争力水平测评结果

表3 2019年11个省份远洋渔业竞争力水平测评结果

4.1 11个省份远洋渔业竞争力总体水平分析

2015-2019年11个省份远洋渔业竞争力水平测量排名情况如图1所示。

从上面的图1中可以看出:第一,从排名来看,排名前四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福建、山东和浙江,远洋渔业竞争力较强,排名后四名的省份分别是河北、上海、天津和北京,远洋渔业竞争力相对较差;第二,从排名变化情况来看,山东省由2018年的第四名变为2019年的第三名,浙江省由2018年的第三名变为2019年的第四名,其他省份2015-2019年的排名情况基本保持不变,表明11省份远洋渔业竞争力发展趋势变化情况都相对比较稳定。

图1 2015-2019年11省份远洋渔业竞争力水平排名情况

2015年到2019年,我国具有远洋渔业产能的11省份中远洋渔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稳居前四位的是广东、福建、山东和浙江,其中广东省和福建省分别 稳 居 第 一 和第二。2015年到2017年、2019年,山东省和浙江省分别是第三和第四,但是在2018年,山东省排名第四,浙江省排名第三。从要素层权重结果来看,基础支持实力权重排名一直位于第一,表明基础支持实力是最重要的影响要素。2015-2019年广东省和福建省远洋渔业基础支持实力竞争力分别都位列第一和第二。到2020年底广东省远洋渔船将达到270艘,比“十二五”末增加45%,同时,近年来广东省更新改造远洋渔船达到57艘,船龄10年以内的远洋渔船占比达到84%,五年内广东省远洋渔业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全省有远洋渔业企业30家,建立了9个境外远洋渔业基地。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消息,到2018年,山东具有农业农村部远洋渔业企业资格的企业达到41家,投入专业远洋渔船484艘,实现产量44.2万吨,产值57.82亿元,为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作出了贡献。2012年以来,浙江省获得中央财政补助14.11亿元,浙江省对284艘远洋渔船进行了更新改造,浙江省级财政先后投入远洋渔业专项资金1.54亿元,引导社会投入远洋渔业达6.1亿元,对远洋渔业全力打造产业高地。

4.2 2019年11个省份远洋渔业竞争力水平分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19年,11个省份远洋渔业竞争力综合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广东省、福建省、山东省、浙江省、辽宁省、江苏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上海市、天津市和北京市。2019年要素层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基础支持实力、经济产出效益和发展支持实力。其中基础支持实力,各指标层权重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远洋渔业人均产量、远洋渔船年末拥有量、水产品加工企业数、海洋捕捞渔业专业从业人员、远洋渔业产量增长率和运回国内量比重。在基础支持实力方面,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和山东省排名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广东省远洋渔船年末拥有量、水产品加工企业数、远洋渔业产量增长率排名都比较靠前,海洋捕捞专业从业人员最多,达到了186 200人。福建省远洋渔船年末拥有量排名第三,为476艘,海洋捕捞专业从业人员排名第二,为167 734人,水产品加工企业数排名第三,为1 179个,远洋渔业人均产量、远洋渔业产量增长率排名都比较靠前。浙江省远洋渔船年末拥有量排名第一,为674艘,海洋捕捞专业从业人员排名第三,为125 274人,水产品加工企业数排名第一,为1 902个,远洋渔业产量运回国内量比重排名第一,但是浙江省远洋渔业产量增长率排名比较靠后,为负增长。山东省远洋渔船年末拥有量排名第二,为487艘,水产品加工企业数排名第二,为1 688个,但是远洋渔业产量增长率为负增长。在远洋渔业经济产出效益要素层面,指标权重由高到低分别为渔业流通和服务业增长率、远洋渔业总产值增长率、渔业工业和建筑业增长率、水产品出口额增长率和渔民人均纯收入。

图2 2019年11省份远洋渔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情况

4.3 2019年11个省份远洋渔业综合竞争力和要素层排名对比分析

从图3中可以看出,2019年11个省份远洋渔业综合得分与要素层得分排名对比情况。

图3 2019年11省份远洋渔业综合竞争力得分和要素层得分排名情况

从各省综合竞争力排名与要素层排名对比来看,天津市、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等省份综合竞争力排名与某一要素层排名相差较大。

天津市综合竞争力与基础支持实力和发展支持实力排名靠近,比较靠后,但是经济产出效益排名第四,比较靠前,天津市渔民人均纯收入排名第一,为27 996.42元/人。辽宁省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五,但是经济产出效益和发展支持实力排名比较靠后,分别为第九和第十。在经济产出效益方面,辽宁省远洋渔业总产值增长率和水产品出口额增长率呈现负增长,而且渔民人均纯收入排名比较靠后,与第一名相比差10 269.67元/人;在发展支持实力方面,渔业科研机构数量较少,排名第八,科技活动投入较少,排名第十,渔民技术培训期数为68,排名也比较靠后。上海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九,比较靠后,其中基础支持实力与综合竞争力排名一样,发展支持实力排名居于中间,为第六,主要是科研机构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比较高,为63%,排名第三。但是,上海市经济产出效益较高,排名第三,上海市远洋渔业产值增长率和水产品出口额增长率排名都比较靠前,分别为第二和第一。江苏省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六,处于中间位置,其中经济产出效益和发展支持实力排名都比较靠前,分别为第二和第一,在经济产出效益方面,江苏省渔民人均纯收入排名第二,为28 745.03万/人;在发展支持实力方面,江苏省渔业科研机构数量、科技活动收入和渔民技术培训期数排名都比较靠前,分别为第三、第二和第一。但是江苏省基础支持实力排名排名第六,远洋渔船年末拥有量、远洋渔业人均产量排名比较靠后,远洋渔业产量增长率呈现负增长。浙江省远洋渔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四,其中基础支持实力和经济产出效益排名比较靠前,分别为第三和第一。在基础支持实力方面,浙江省远洋渔船年末拥有量排名第一,为674艘,水产品加工企业数排名第一,为1 901家企业,运回国内量比重排名第一,但是远洋渔业产量增长率为负增长;在经济产出效益方面,渔民人均纯收入排名第一,为29 852.62元/人;在发展支持实力方面排名第五,渔业科研机构数量和科技活动收入排名比较靠后。福建省远洋渔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但是从要素层排名来,经济产出效益和发展支持实力排名分别为第六和第七。在经济产出效益方面,水产品出口额出现负增长;在发展支持实力方面,科研活动收入和渔民技术培训期数排名比较靠后。广东省远洋渔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一,基础支持实力和发展支持实力排名比较靠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但是经济产出效益比较靠后,为第八,水产品出口额出现负增长。

5 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我国具有远洋渔业产能的11个省份远洋渔业竞争力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11个省份2015-2019年的远洋渔业竞争力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远洋渔业发展水平情况和制约因素,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远洋渔业综合竞争力水平排名来看,排名前四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福建、山东和浙江,排名后四名的省份分别是河北、上海、天津和北京。第二,从远洋渔业综合竞争力水平排名变化情况来看,山东省由2018年的第四名变为2019年的第三名,浙江省由2018年的第三名变为2019年的第四名,其他省份2015-2019年的排名情况基本保持不变。第三,从要素层权重结果来看,基础支持实力权重排名一直位于第一,表明基础支持实力是最重要的影响要素,其中远洋渔业人均产量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远洋渔业人均产量的提高受捕捞产量和捕捞人员两个因素的影响,捕捞产量的提高受到捕捞渔船硬件设施的影响,所以最关键的还是通过提高科技投入,通过科技使捕捞产量达到质和量的提升。

远洋渔业的发展的动力来自经济效益,但是其发展离不开基础支持和科技支持,这三者对于远洋渔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密不可分。从地区来看,广东、福建、山东和浙江等地远洋渔业综合竞争力较强,相关企业应发挥地区优势和现存实力优势,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进该地区远洋渔业的发展,进而推进远洋渔业整体产业体系的发展。河北、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远洋渔业竞争力较弱,应该因地制宜,发挥该地区竞争优势,扬长避短以提升远洋渔业竞争力。如上海、北京等优越区位,为国内经济与金融中心,自然汇集大批高端技术人才,可以发挥人才储备优势,推进人力资本发展,致力于成为远洋渔业科技研发机构的坚实后盾,推进中国远洋渔业向前沿化、成熟化、智能现代化、国际一流化方向发展。而河北、天津等地远洋渔业发展起步较晚,可统筹兼顾,稳步前进。针对远洋渔业竞争力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通过增加科技投入,以科技来完善远洋渔业捕捞渔船的硬件设施,如冷冻、冷藏、水产品加工、综合利用等设备,以加强基础支持能力建设,通过设备升级改造,硬件能力的增强,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远洋渔业产量达到质和量的提升。

第二,通过加强对远洋渔业整个行业的协调管理,完善远洋渔业企业全方位多领域的经营管理模式,完善远洋渔业产业链的建设,促进远洋渔业海上运输、冷藏以及鱼货销售等一体化服务建设,促进远洋渔业海上人员的中转、物资的补给、海上加油等配套服务完善,使远洋渔业实现整个产业链的增值,提高渔民的收入水平和远洋渔业经济效益水平。

猜你喜欢
远洋渔业水产品实力
促进“十四五”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远洋渔业发展35周年专题座谈会在京召开
中国船级社颁发首张《远洋渔业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符合证明》
实力抢镜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