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氮碳源、pH值对杏鲍菇培养的影响及石榴林下出菇初探

2023-01-31 08:33鲁华仙
乡村科技 2022年23期
关键词:氮源出菇长势

鲁华仙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科学技术院,云南 红河 661100)

0 引言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Quel),又名刺芹侧耳,菌肉肥厚、质地脆嫩、高蛋白、低脂肪、富含风味氨基酸,可降血压、抗氧化,是集食药于一体的珍稀食用菌[1]。杏鲍菇原分布于北欧、北非和中亚,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四川省北部也有分布,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小规模栽培,目前已成为我国广泛栽培的食用菌之一[2],深受消费者青睐。

培育优质的菌丝是栽培出高品质杏鲍菇的保障,而氮源、碳源及pH值均影响菌丝的生长。目前,学者对于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碳源及pH值有不同的结论。如晏爱芬等[3]进行了杏鲍菇母种培养基的碳源和氮源优化试验,得出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碳源为葡萄糖。陆珠等[4]进行了杏鲍菇生物学特性及栽培配方初筛试验,得出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pH值均为8.0。杨哲等[5]提出最适宜杏鲍菇菌丝生长的pH值为6.5~7.5。由此可见,不同的杏鲍菇品种或者不同的栽培地对于栽培条件的要求是不相同的。笔者通过研究常见氮源、碳源及pH值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探索蒙自市栽培杏鲍菇的适宜条件。同时,蒙自市有“万亩石榴林”,每年石榴采摘后石榴林便处于闲置状态。笔者对石榴林下进行杏鲍菇子实体出菇栽培研究,以期提高石榴园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杏鲍菇528母种,由武汉康慧源食用菌研究所提供。试验用到3种培养基:①马铃薯综合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琼脂20 g、维生素B15 mg;②基本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0 g、蛋白胨5 g、磷酸二氢钾3 g、硫酸镁1.5 g、琼脂20 g、维生素B15 mg;③栽培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4%、麸皮20%、玉米粉4%、蔗糖1%、碳酸钙1%(质量比)。

1.2 试验仪器

试验仪器有超净工作台、智能人工气候培养箱、冰箱、万用电炉、高压灭菌锅、电子天平、游标卡尺及pH计等。

1.3 试验方法

1.3.1 供试菌种的制备。先制作马铃薯综合培养基,分装后用高压灭菌锅121 ℃灭菌30 min,趁热摆斜面。待培养基冷却后,用接种铲从母种试管中切取0.5 cm2大小的菌块接种到培养基中央,在25 ℃条件下恒温培养14 d。挑取菌丝洁白、浓密、粗壮、无污染的试管种制备菌丝试验所需的菌种。

1.3.2 不同氮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影响的试验设计。基本培养基中的氮源为蛋白胨。试验所用培养基其他成分不变,分别用酵母膏、黄豆粉、硫酸铵、硝酸铵、麦麸、尿素为氮源替代蛋白胨,配制成7种不同氮源的培养基,并将灭过菌的各培养基倒入试管制成斜面培养基。在斜面培养基中央接入0.5 cm2大小的菌块,每种培养基接种5管,重复3次,共接种15管,25 ℃条件下恒温培养。每隔2 d测量一次菌丝长度,计算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并观察菌丝长势。12 d为一个观测周期,共测6次。其中,菌丝日平均生长速度=所测菌丝长度/培养天数。

1.3.3 不同碳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影响的试验设计。基本培养基中碳源为葡萄糖。试验所用培养基其他成分不变,分别用蔗糖、乳糖、玉米粉、马铃薯为碳源替代葡萄糖,配制成5种不同碳源的培养基。该试验斜面培养基制备、接种处理、菌种培育、菌丝生长速度测量及生长速度计算同1.3.2。

1.3.4 不同pH值对杏鲍菇菌丝生长影响的试验设计。试验分别用10% NaOH和10% HCl调节基本培养基pH值分别为1.5、2.5、3.5、4.5、5.5、6.5、7.5、8.5、9.5、10.5、11.5、12.5,但由于pH值在12.5、3.5及以下时,培养基不凝固,因此此几种没有进行接种试验。该试验培养基制备、接种处理、菌种培育、菌丝生长速度测量及生长速度计算同1.3.2。

1.3.5 石榴林下出菇试验设计。笔者用1.3.2~1.3.4筛选出的最佳碳源、氮源及pH值制作的培养基制备原种,而后用其制作栽培袋,待菌丝长满后便可用于栽培。制作栽培培养基时,调节湿料含水量为65%左右装袋,菌袋规格为17 cm×35 cm,每袋约装0.4 kg干料,注意装料要均匀一致,套上菌环,用透气膜封口;121 ℃高压灭菌3 h,待菌袋温度降至25 ℃以下时接种,密封;25 ℃下恒温避光培养,湿度控制在60%~70%,约40 d菌丝便可长满料袋,注意及时挑出被污染的菌袋[6-7]。

笔者选择红河学院附近石榴林作为杏鲍菇林下出菇试验点,林下搭建简易菇棚,将实验室404菇房作为出菇对照。将长满菌丝的菌袋及时移入菇棚,并平放在菇架上,袋与袋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随机选取9袋进行观察测量,并记录数据,重复3次,共观察记录27袋。培养10 d左右搔去袋口料面老菌种块和老菌皮,当原基已在袋口形成,长成2 cm大小的小菇蕾时,削去多数菇蕾,每袋保留两三个菇蕾。此阶段要增加喷水次数,保证幼蕾不会干死。3 d左右后再次疏菇,每袋保留一两个幼菇即可。待子实体基部隆起不松软、菌盖基本展平并且中央下凹尚未弹射孢子时即可采摘,并根据鲜菇产量计算生物转化率。其中,生物转化率=鲜菇产量/投入干料质量×100%[8]。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氮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表1可知,以酵母膏为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快,为8.03 mm/d,其次是麸皮、黄豆粉和蛋白胨,以硝酸铵、硫酸铵、尿素为氮源时菌丝生长缓慢。从菌丝长势来看,以酵母膏为氮源时菌丝雪白、粗壮、浓密、呈棉絮状,长势最好,其次是蛋白胨、黄豆粉,以尿素为氮源时长势最差。综上可得出,杏鲍菇菌丝对有机氮的利用率高于无机氮,该试验最佳氮源是酵母膏。

表1 不同氮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2 不同碳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表2可知,以玉米粉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快,为9.14 mm/d;其次是马铃薯,为7.10 mm/d;以乳糖为碳源时菌丝生长最慢。从菌丝长势来看,以玉米粉为碳源时菌丝雪白、稠密、粗壮且铺满整个培养基斜面,其次是马铃薯,再次是葡萄糖、蔗糖,以乳糖为碳源时长势最差,菌丝灰白且瘦弱、多絮状。综上可得出,该试验中玉米粉是最佳碳源。

表2 不同碳源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pH值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由表3可知,培养基pH值在4.5~11.5时菌丝都能生长。试验中发现,培养基pH值在7.5以上时有褐色絮状菌丝产生,且pH值越高颜色越深,菌丝质量越差。从菌丝生长速度来看,培养基pH值为5.5时菌丝生长最快,为6.86 mm/d,其次是pH值为4.5、8.5、7.5、9.5、6.5时,pH值为11.5时菌丝生长最慢。从菌丝长势来看,培养基pH值为5.5时菌丝雪白、粗壮、稠密、爬壁能力强,长势最好,其次是pH值为4.5、6.5、7.5、8.5、9.5时,pH值为11.5时长势最差,菌丝灰白、瘦弱、结团。综上可得出,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佳培养基pH值为5.5,适宜生长范围为4.5~7.5。

表3 不同酸碱度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2.4 杏鲍菇在石榴林下出菇效果

由表4可知,石榴林下出菇袋数较菇房多。从单菇均高、平均鲜质量来看,菇房分别为13.50 cm、120.45 g,优于石榴林出菇。从单袋平均鲜菇质量来看,石榴林下为452.65 g,优于菇房出菇。从菇形来看,菇房出菇整齐,石榴林下单菇稍小,但出菇朵数多、茬数多、出菇时间长。从生物转化率来看,石榴林下出菇生物转化率为113.16%,高于菇房出菇。综上可得出,杏鲍菇能在石榴林下出菇,在此栽培可以突破菇房的限制。

表4 不同出菇地点杏鲍菇出菇情况

3 结论

3.1 杏鲍菇菌丝生长最佳条件

试验研究了不同氮源、碳源、pH值对杏鲍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菌丝生长能利用多种氮、碳源,其中酵母膏为最佳氮源,玉米粉为最佳碳源,最佳pH值为5.5。

3.2 杏鲍菇子实体林下出菇情况

杏鲍菇能在石榴林下出菇,且林下出菇朵数多、茬数多,出菇时间长,其栽培可以突破菇房的限制。从蒙自市地理环境来看,在石榴林下栽培杏鲍菇具有很大的优势,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户收入。但是,其大面积推广栽培还有待深入研究,适合蒙自市的石榴林下杏鲍菇栽培技术路线、管理方法还需要继续探究。

4 讨论

4.1 杏鲍菇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碳源与pH值

在生产中,农户可根据季节、价格等因素选玉米粉或马铃薯作为杏鲍菇菌丝培育的碳源。但是,是否还有比酵母膏、玉米粉更好的氮碳源,还有待继续探究。pH值在12.5、3.5及以下时培养基不凝固,但杏鲍菇能否在pH值12.5、3.5及以下生长,还需探究。

4.2 杏鲍菇林下出菇初探

笔者开展杏鲍菇石榴林下出菇试验时正处于初春,温度在18~25 ℃,即使增加喷水次数,环境温湿度依然达不到杏鲍菇栽培所需的适宜条件,但其依然能出菇,且与菇房相比质量不差。这说明若是选择在冬季出菇且保证充足的水分,将能取得更好的栽培效果。因此,研究冬季低温条件下石榴林下杏鲍菇栽培有一定价值。农户可在石榴采收结束,修枝整形完成,并清园、施基肥后,搭建简易菇棚进入出菇环节,恰好满足低温出菇条件,能提高杏鲍菇品质。同时,农户可在菇棚底部设置塑料泡沫水槽,对菇棚内温湿度进行调节。此外,出菇结束后,农户可将菌糠发酵后施于石榴树下,既能提高菌糠利用率,又能增加石榴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石榴地土壤板结问题。

猜你喜欢
氮源出菇长势
结瓜盛期“歇茬” 恢复长势有“方”
山西270多万公顷秋粮长势良好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山西:夏粮总产增长秋粮长势良好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袋料香菇阴雨季节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如何防治黄瓜长势不一
无机氮源对红曲霉调控初探
拉曼光谱分析有机氮源促进乙醇发酵的机制
中药渣生产蛋白饲料的氮源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