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经》诠释视野与方法的反思
——以滑寿诠释《难经·二十三难》为例

2023-02-04 09:02徐靖婷张宇鹏张逸雯徐世杰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传世循行灵枢

徐靖婷,张宇鹏,张逸雯,徐世杰*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黄帝八十一难经》刊行以来,注家众多,但既往古代医家,以滑寿为例,只能根据当时掌握的文献材料及当时的研究水平来诠释《难经》,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和理解偏差。在2014 年天回汉墓医简和髹漆经脉人出土之后, 研究者判断这批出土医书的学术渊源与扁鹊学派密切相关[1-2],随着相关研究的开展,进一步揭示了先秦两汉医学的整体概貌及源流脉络[3-4]。 部分古今学者认为《难经》的作者为秦越人,学术流派归属于扁鹊学派,扁鹊学派与经脉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5]。 那么,结合最新的出土材料研究成果[6]和先秦两汉医学史研究成果[7]来重新认识《黄帝内经》《难经》等传世中医经典,能突破滑寿等古代医家注解的局限性[8],对于不断逼近《难经》本义,正确诠释《难经》文本的内涵极有帮助。

本文基于天回医简相关研究,引入学术史的视角,以滑寿诠释《难经·二十三难》(简称《二十三难》)为例,首先分析滑寿诠释时存在的方法问题和《二十三难》文本本身所揭示的更深层次的矛盾,反思《难经》诠释的视野和方法的局限性,提出诠释《难经》应抛却成见,还原到当时先秦两汉的学术背景下去理解其本义的论点,以期为正确理解《难经》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上的启示。

1 滑寿注释《难经》的方法

滑寿在《增辑难经本义·凡例》中明确指出:“《难经》八十一篇,盖越人取《内经》《灵枢》之言,设为问答。 前此注家,皆不考所出,今并一一考之。 ”[9]首先滑寿将《难经》定位,确定诠释视角不脱离《黄帝内经》,再将《难经》中条文对应到传世本《素问》《灵枢》中,标明篇章出处,比照和解释单个概念,引录前人代表性认识,勾勒上下文关系。

2 滑寿诠释方法存在的问题

为阅读方便,将节选《二十三难》原文以及滑寿注文如下:

《二十三难》: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可晓以不?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也。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溉灌……

【滑寿】此《灵枢》第十七篇全文。 三阴三阳,《灵枢》皆作六阴六阳,义尤明白。按经脉之流注,则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手之三阴,从腹走至手;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

【滑寿】……谢氏曰:始从中焦,盖谓饮食入口,藏于胃,其精微之化,注手太阴、阳明,以次相传至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也。 络脉十五,皆随十二经脉之所始,转相灌溉,如环之无端,朝于寸口、人迎,以之处百病而决死生……[9]

滑寿标注相关文本出处为《灵枢·脉度第十七》[10]全文,提要为“经脉之度数”“经络之行度”主旨,解释“三阴三阳”“因”“随”“朝”等概念。 经分析后发现存在问题如下。

2.1 诠释逻辑:存在循环论证问题

注释,是指基于原文本的解说或者论述。与原文本含义相冲突或者完全重复原文本的诠释,都不构成对原文本的解释关系。按滑寿的理解,《二十三难》解释的是传世本《灵枢·脉度》,但在阐释《二十三难》文本时,却又引用传世本《灵枢·脉度》重复文本来解释《二十三难》。 按此逻辑陷入两者循环论证的困境,完全重复《灵枢·脉度》内容,无法构成二者的诠释关系。

2.2 诠释文本:存在回避矛盾的修改问题

《二十三难》论及了三个主旨:第一是手足三阴三阳脉循行方向;第二是十二经脉及任、督、跷脉的长度;第三是论述了经脉十二与络脉十五的循行流注顺序和原理。 按滑寿的诠释视野和方法,从内容上说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手足三阴三阳脉循行方向在《灵枢》中有《经脉》《逆顺肥瘦》《经筋》《脉度》4篇论及,但所论述的循行方向并非一致,甚至相冲突,采纳传世本《灵枢》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解释《难经》对于十二经脉循行方向的认识;第二,诠释手足三阴三阳脉循行方向,滑寿以传世本《灵枢·脉度》为准,但为了构建起十二经脉如环无端的流注,滑寿在注文中修改了所引用的传世本 《灵枢·脉度》文本,将手之三阴的方向“从手走胸中”[10]改为“从腹走至手”[9],把足之三阳“从足走头”[10]改为“从头下走至足”[9],改为完全相反方向。 详见表1。

表1 手足三阴三阳脉循行方向

3 《二十三难》注文提示经脉理论内部的深层矛盾

滑寿在注文中修改传世本《灵枢·脉度》文本的原因是什么?分析《二十三难》,发现了矛盾:《二十三难》文本第一段所论述手足三阴三阳脉的向心性循行方向不构成第二段论述经脉十二与络脉十五如环无端全身流注。 滑寿的“权宜”之法是在注文中修改《脉度》中循行方向的文本。 为了构成如环无端的流注,将改变手三阴脉起点和调换手三阴脉、足三阳脉起止点,改成相反循行方向,回避经脉循行方向与流注存在冲突的矛盾。 滑寿注文中指出《二十三难》的文本出处来源于《灵枢·脉度》,而实际手三阴脉与足三阳脉的循行方向与《灵枢·脉度》论述相反,与《灵枢·经脉》一致。 经脉学说中循行方向与流注冲突的矛盾不仅在《难经》中存在,在《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11]、传世本《黄帝内经》同样存在。

4 学术史视角下经脉学说循行方向与流注矛盾的新解答

随着近年来出土医药材料的不断丰富[12],出土文献释读的研究不断发表[13],具体勾勒了经脉学说在先秦两汉时期形成和发展史的局部理解[14-19],引入天回医简和经脉学说发展史相关研究的成果后[20-21],为理解传世文献提供了新视角[22],上述矛盾有可资参考的解题方式和新解答。

4.1 血脉理论与经脉理论的兼容不畅导致循行与流注存在矛盾

《汉书·艺文志》将“医经类”著作分为“黄帝”“扁鹊”“白氏”三家。 在《灵枢·经脉》对十二经脉各要素形成系统论述前,出土文献诸如《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和传世本《黄帝内经》中就存在着不同学派关于经脉理论的不同观点相互并存的情况。 以经脉循行模式为例,就存在两种模式:即向心型和环周型[23-25]。

以往学界认为经脉循行方向的多样化是经脉理论发展的产物,认为向心性循行是经脉理论在早期形成的观点,十二经循环周身流注是经脉理论后期更为成熟的体系化产物。 但随着与扁鹊学派相关的天回医简出土文献研究和黄龙祥研究员[26-27]对于扁鹊医学的分析,认为经脉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学派观点的差异,这两种循行模式就代表了两种内涵完全不同的理论而非同一种理论不同时期的发展形态:出自于扁鹊学派的血脉理论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脉理论。环周流注体现的是血脉理论;向心性循行体现的是经脉理论。 详见表2。

表2 经脉理论与血脉理论要素比较

经脉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联系之脉理论首先借用了血脉理论中“经脉”这一表示“大血脉”之“大”的概念,赋予“经脉”为“直接联系之脉”的新内涵,但“经脉”概念又被血脉理论从“潮汐”说向“循环说”演进的过程中被再次借用其示意线的线性样式,成为构建血脉理论“循环”假说运行周身的零部件的“实体血脉”,形成如环无端的连环。 这两种学说相互借用概念,赋予同一概念——经脉的两种内涵,存在着同名异物的混淆空间,久而久之逐渐融合而无法区分,导致存在两种循行模式并存的情况。

4.2 《难经》保存两种理论整合的痕迹

《难经·二十三难》和《灵枢》不同篇章对十二经脉循环方向和流注的论述差异,正是以气血之脉为核心的血脉学说与以联系之脉为核心的经脉学说在整合过程中产生的不适配痕迹。 正可以反映现今看到被血脉化的经脉学说形成之前的样貌。 如果不站在经脉学说形成和发展史的视角下,不了解两种内涵完全不同的理论流派发展情况和融合方向,则不能理解《难经》中十二经脉循行方向与十二经脉流注无法衔接的冲突。

5 反思:引入学术史视野和新材料

前文列举《二十三难》论述十二经脉循行方向与流注冲突典型反映了《难经》将血脉学说和经脉学说斧凿整合时发生的理论冲突。 这两种各自为说、内涵不同的理论融合时存在问题,故而《难经》在讨论时中出现了自相矛盾的情况。 《难经》学术源流与扁鹊学派密切相关,它是对包括传世本《灵枢》《素问》在内的多种经典的解释,在理论上它一改传世本《黄帝内经》中阴阳、五行各自为说的情况,将两种学说整合在一起;《难经》讨论的问题未必见于传世本《灵枢》《素问》,探讨的对象属于在成书之前多种不同学说中存在的理论问题,这启示不应再将《难经》仅仅看作是对传世本《灵枢》《素问》的解经之作。

当代研究者想要正确诠释成书于东汉时期的《难经》所论述的经脉学说各要素,诸如十二经脉循行的方向、十二经脉的流注,需要还原到经脉学说在东汉时期各学派融合的大背景中去[28],扩大视野,不局限在传世本《黄帝内经》之下,要纳入最新出土的天回医简相关材料与研究成果[29-30]。 如果不对先秦两汉针灸学术史有细部研究,则始终无法正确理解《难经》中存在的经脉循环方向与流注方向的矛盾,无法正确理解经典著作所论述的学术观点,提炼出经典著作本身的学术特色。

猜你喜欢
传世循行灵枢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豆腐是怎么来的?
中国传世名画之《捣练图》
任督脉循行刍议*
明刻《绿筠窝帖》及传世拓本考
论五输穴向心排列与《灵枢·经脉》中经脉循行方向相悖*
传世名画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督脉循行考
采采卷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