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开发区“美丽中国”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无锡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

2023-02-07 00:02华裕良王岳龙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3年6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高新区现代化

■ 华裕良 王岳龙,2

1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无锡 214028

2 无锡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 无锡 214028

1 引言

建设“美丽中国”是党中央在人类文明形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背景下提出的伟大构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与实践创新、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内涵、推动人类文明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今世界文明的发展总体处于工业文明阶段:一方面,人类利用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生产能力,为满足无节制的欲望,从大自然疯狂地索取,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及其危险的境地;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导的工业化生产强调以经济利润为唯一理性,在生产过程中过于强调技术的价值,排斥人的价值,造成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人文精神的丧失,进而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紧张,矛盾与冲突不断激化。如何破解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与和谐社会构建、现代文明与美好生活实现之间的困局?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美丽中国”思想摒弃了传统的西方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站在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高度,为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高新技术开发区(简称“高新区”)承担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先行先试的重任,其发展模式对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灵魂,解决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新”的问题。“美丽中国”是对“建设什么样的现代中国,怎样建设现代中国”这一基本问题的中国表达、中国理念和中国梦想,将指引中国实现文明发展的时代转向。高质量建设“美丽中国”是高新技术开发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统筹生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重点以无锡高新区为例,系统分析新发展阶段,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高地的高新区,如何以“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为引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开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地方实践与探索,打造现代化模式转型的示范与样板。

2 文献综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将“美丽中国”作为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 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时间表与路线图[2],提出未来五年“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的建设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建设“美丽中国”既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3]。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概念的总结与提出过程,既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建设过程[4]。“美丽中国”建设是一个持续的社会过程,其内涵可分为3 个层次:第一层,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美丽中国”的基本内涵;第二层,融入生态文明理念之后的物质文明的科学发展之美、精神文明的人文之美、政治文明的民主法制之美,分别反映人与科技、人与人、人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和谐关系,既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涵,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条件与重要保障;第三层,社会生活的幸福之美,即美好生活,反映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最终旨归[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导向[6]。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全社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7]。“美丽中国”可解构为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3 个子系统。其中,生态环境子系统体现生态之美,反映生态空间保护与治理情况;经济发展子系统则体现发展之美,反映了生产空间质量与发展态势;社会文化子系统体现社会生活之美,反映了生活空间建设与发展状况。生态空间是基础,生产空间是根本,而生活空间则是目的,空间优化的最终归宿与终极目标是生活空间更加美好[8]。

现有研究系统分析了“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但多数研究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分析一般层面的城乡环境建设与发展状况,对如何把工业文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高新技术开发区这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相对特殊的区域开展“美丽中国”建设缺乏系统的分析。本文着重系统分析在新发展阶段,高新区推动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生产之美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更好发挥高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示范作用。

3 高新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分析

建设“美丽中国”关系到中国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的问题。高新区建设“美丽中国”要以现代化模式转变为引领,依据学术界对“美丽中国”内涵3 个层次的理解,其主要建设目标也可分为3 个层次:第一层,生态之美,即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第二层,发展之美,即在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与文明的重塑,打造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模式”“新样板”;第三层,生活之美,即实现高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1 推动园区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

要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和新型现代化模式的打造,从根本上改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园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为此,高新区要基本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园区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物耗水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大幅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品质更佳,基本实现城镇田园化、田园景观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3.2 构建绿色生活方式

人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和制约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根本因素。构建绿色生活方式,实质是克服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物质至上的享乐主义人生观,避免人的片面、单向度发展。在资本增值逻辑的推动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引发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从而导致生态危机。绿色生活是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的有机统一。高新区建设“美丽中国”,要增强园区企业与居民的节约、环保和生态意识,加强生态道德与行为准则的培育;要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性消费以及不合理消费;要通过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9]。

3.3 构建绿色生产方式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实现生产方式的整体变革,运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模式,形成生态化产业链,打造生态化的生产方式。高新区建设“美丽中国”,要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用科技创新推进制造业绿色化,进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和绿色智造升级,积极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绿色智造中心以及绿色发展样板。

3.4 加快实现园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后的记者见面会上对“美好生活”进行了全面阐释,指出“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10]。高新区建设“美丽中国”要以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指向,要为人民创造满意的工作、健全的社会保障、美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要为区域内人的自我价值实现创造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3.5 打造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样板”

“美丽中国”建设根源于对西方式现代化困境的反思,是资本逻辑主导的工业文明危机倒逼的结果。“四个全面”“五位一体”“五大发展”的相继提出,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又是中国现代化模式由“老路”向“新路”进行脱胎换骨的转换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1]。习近平总书记的现代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重要实践与探索。高新区通常是各地经济发展的高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通常位居区域前列,是引领区域发展的桥头堡。高新区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实现区域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转变,打造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样板”,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贡献“新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既是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也是新时代对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时俱进的坚持和发展。相较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在其自身的“中国式”;而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注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则“新”在致力于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强起来”,推进物质、政治、精神、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协调发展[11]。高新区建设“美丽中国”是各地在现代化具体实现形式角度对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实践与探索。此处,“新”集中体现为“四协调、一统一、一融合”,即经济与生态、内资与外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本与人的协调,技术与人文的统一,以及工业与文化的融合。

4 当前高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成就与问题

4.1 成就

高新区通常经济基础雄厚、创新基础活跃、环境基础优越,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相对坚实的基础与条件。近年来,各地高新区“美丽中国”建设在生态环境治理、人居环境建设、绿色发展、社会文化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无锡高新区为例进行叙述。第一,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成效突出。一方面,无锡高新区以“美丽中国”建设为契机,在更高的历史站位下,推动各类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彻底整改。据无锡高新区生态环境局统计,仅2020 年,就完成整改销号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交办的各类突出环境问题230 余项,环境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7.29%,太湖连续第13 年实现“安全度夏”,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2%,同比上升10.8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生态修复工作,河湖水质明显改善。2021 年,实现全面消除劣五类河道。第二,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无锡高新区以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努力建设生态宜人、内涵品质跃升的美丽城乡新家园。仅2020 年,就推进实施了55 个区本级政府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约48.93 亿元,涵盖了道桥、水利、环境整治、市政管网、公共停车场、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第三,绿色发展势头强劲。无锡高新区实施绿色优先发展战略,强调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以“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深入推进“产业唤醒计划”“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工厂总部化”,构建“6+2+X”产业体系,绿色发展成就突出、势头强劲,单位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下降。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每万元增加值综合能源消耗为0.16 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3% 。2018—202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分别下降6.33%、5.83%和4.7%。大气污染物工业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大幅下降;2017—2019 年,其排放量分别从378.77 吨、967.80 吨、1698.67 吨下降至314.34 吨、362.04 吨和1335.92吨。第四,社会文化建设成果丰硕。在“美丽中国”建设引领下,无锡高新区不断彰显人文特色,打造美丽文化,塑造城市品牌,推动和谐社会构建。一方面,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规划了“1+3+10+N”文体设施布局体系,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社会文化组织建设,大力弘扬道德风尚。第五,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实现由主观的“供给模式”向精准匹配的“点单模式”转变,城市管理引入“城市管家”概念,全面推进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

无锡高新区的实践与成就显示,高新区建设“美丽中国”:一要始终以人民群众需求为指针;二要树立抓“美丽中国”建设就是抓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思想,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三要充分发挥科技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支撑作用,积极运用科技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健全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四要打造共建、共治、共美新格局,推进协同治理制度化、规范化。五要坚持绿化、美化、文化“三化”结合。

4.2 问题

然而,当前高新区建设“美丽中国”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园区“美丽中国”子系统间协同不足;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企业建设“美丽中国”动力尚需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源亟待加强;绿色生活方式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等。

4.2.1 园区“美丽中国”子系统间协同不足 “美丽中国”既是一个空间概念,也是一个“人–社会–自然”的复杂系统。高新区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塑造绿水青山的生态空间、建构高效集约的生产空间、打造幸福和谐的生活空间,3 个空间具有重叠性和制约性,需要建设过程中“美丽中国”各个子系统间的协同。以无锡高新区为例,目前“美丽中国”建设的系统协同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文化等子系统建设间协同不足,美丽宜居城市、美丽宜居乡村、美丽宜业园区等各建设板块间横向联系的广度与深度不足,耦合性缺乏;二是“多元共治”和“协同共建”通常仍停留在各个部门内部或个别部门间,整体的“多元共治”仅停留在理念层面,缺乏一个专门的机构在整体上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多元共治”,在“美丽中国”建设诸多相关部门机构内部,数据之间也没有完全实现共享,“分割”局面尚未彻底整合;三是高新区居民职住分离情况突出,大量在高新区就业的群众居住在其他城区,影响高新区美丽宜居城市、美丽宜居住区等“美丽中国”建设工程的社会覆盖率及人们对高新区幸福感、获得感的整体提升。

4.2.2 高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 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是影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学界研究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主要是关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但新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高地的高新区内部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也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以无锡高新区为例,其发展主要面临4 个方面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一是内外资经济发展失调。引进外资是无锡高新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其成功经验被国内许多地区所模仿。虽然外资企业、外资经济对无锡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的外资优先策略也使无锡高新区经济结构面临内外资经济比重失调的问题。目前,无锡高新区工业经济比重,外资占比约为70%,内资占比仅略高于30%。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产业基础有待强化。无锡高新区经济发展具有起点高、产业高端化趋势明显的特征,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地位和核心地位。然而,高新技术产业也存在产业基础产业链分布不均衡,低端环节占比多、高端环节占比少,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业集群企业合作少,缺乏协同效应等问题。三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亟待加快。无锡高新区工业经济总量中,外资经济占比约70%,内资占比约30%。而在内资中,高新技术产业又占约70%,传统制造业占比约30%。近年来,传统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失调。传统产业的过度萎缩,不仅可能影响区域实业精神、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的弘扬和营商环境的改善,而且会影响区域经济生态体系的多样性、经济的活力以及部分群众的就业,不利于高新区经济的长期高质量发展,进而也会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效率。

4.2.3 企业建设“美丽中国”动力尚需激发 企业是高新区重要的社会治理主体,也应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但目前许多企业建设“美丽中国”动力不足、参与程度不高。以无锡高新区为例,企业参与“美丽中国”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参与村企共进的企业均以国有企业为主;二是参与环境治理、社会公益活动的企业虽然数量增长较快,但其数量在无锡高新区企业的整体占比仍显微小,仍以少数大企业为主;三是以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为代表的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激发。

影响企业建设“美丽中国”参与动力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经营以利润为目标,多数企业需要看到参与“美丽中国”建设能够改善其经营效率或者能够增加经营利润才会有积极性。而其具体原因则主要有3 个。一是企业绿色生产投资动力不足。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改造需要大量短期投资,这将会增加生产成本、提高商品价格,进而影响其市场竞争力。二是多数企业缺乏成熟的企业形象意识和企业文化体系。许多企业对公益精神的理解具有偏差,把公益行为看作一种广告营销活动,进而追求公益行为的短期传播效果,却忽视了其公益活动或展现的公益精神与自身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产品文化的契合程度。三是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可能增加企业额外的非生产性支出。例如,部分企业对政府相关部门对其提出的围墙美化、绿化等建议具有抵触心理。

4.2.4 科技创新动力源亟待加强 科技创新动力源发展滞后是影响各地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效率的一个突出问题。例如,无锡高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结构多元化、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然而,无锡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模式仍以招商引资型为主,而非内生生长型,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原始创新、基础创新是孕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内生生长的土壤,而无锡高新区恰恰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匮乏。其根源为:一无综合性大学;二缺高层次“大院大所”;三少高端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综合性大学代表着原始创新,“大院大所”代表基础创新,高端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决定了区域创新能力。如何培育创新动力源,是提升高新区“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力度,增强高新区内生增长动力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4.2.5 绿色生活方式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在社会层面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是简单地反对铺张浪费和减少不合理消费,而是要开展一次生活方式的绿色革命,进而倒逼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涉及深层次的社会变革,面临企业绿色生产、政府绿色治理以及居民绿色消费等一系列问题[12],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无锡高新区成立于1992 年,2016 年实施“区政合一”成立了无锡市新吴区,区域行政面积220 km2,下辖6个街道,人口56 万。自成立以来,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一直是区域先进制造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和对外开放窗口。作为一个年轻的行政区,其绿色生活方式的培育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部分长期沿袭的不绿色、不环保、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具有较强惯性;二是部分新出现的生活方式在给人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新的压力;三是部分新绿色生活方式从技术演进、成本降低,到最终具有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四是部分人们有需求的绿色消费、高端消费可能面临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5 高新区高质量建设“美丽中国”的对策建议

高新区高质量建设“美丽中国”,首先,要突出政企共建。一方面,要依托企业,促进园区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文化、美丽政治和美丽社会系统的融合,以及生态、生产、生活“三生”空间的融合,通过打造融合之美,推动高新区实现现代化模式转变。另一方面,要关注如何依托“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进而实现政府、社会、企业和公众的共赢。

5.1 加强顶层设计,开展建设状况动态评估

明确以“美丽中国”建设引领新时代高新区建设及其现代化模式转型。高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目标就是打造中国新型工业化、新型现代化的新典范、新样板,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贡献新智慧。例如,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明确以美丽新吴建设引领“强”“富”“美”“高”新吴建设和新吴现代化模式转型;明确“新吴模式”,即新吴的新型工业化模式、新型现代化模式。美丽新吴是“强”“富”“美”“高”新吴建设的灵魂,若失去“美”,则“强”“富”“高”均将失去意义;若失去“美”的引领,则“强”“富”“高”将可能成为异化的“强”“富”“高”。

各高新区应根据区域发展特色,构建并发布差异化的“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美丽中国”建设顶层设计。要梳理明确高新区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现代化发展目标,而后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结合各地园区的具体情况,构建数据可得、操作性强和评价标准明确的差异化的指标体系,解决高新区“美丽中国”建设“建什么”的问题。要把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内体现“美”的要素提炼出来,共同纳入“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解决新时代中国现代化道路如何“新”的问题。高新区“美丽中国”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要突出区域特色,重点包括生态环境之美、经济发展之美、社会和谐之美、社会治理之美和文化传承之美五大维度。在此基础上,要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园区“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开展动态监测和科学评估,全面、深入地掌握各部门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进展与成就,取长补短,积极推动协同与合作。

5.2 推动园区生活方式绿色转型,以绿色需求带动绿色生产

在传统现代化模式下,人们的消费理念被资本的逻辑所主导,物质消费欲望不断被放大、被异化,以满足资本对利润实现的需要,这加剧了资源的消耗,也加速了生态危机的到来,过度消费成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要面对的难题。新时代,高新区建设“美丽中国”,要政企合作营造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理念,深入推进全民节约行动,促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要积极建设绿色低碳社区和家庭,引导绿色低碳出行。鼓励企业与居民更多地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降低一次性用品使用频率,抵制过度包装产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高质量文化产品有效供给水平,刺激高端文化消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要更好地发挥政府消费和政府采购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加大节能环保产品的采购力度,逐步增加再生产品与再制造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同时,还要加强政府机构绿色化的评价与考核[13]。

5.3 构建美丽经济体系,推动现代化模式转变

高新区建设美丽经济,要顺应新工业革命趋势,在前沿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等方面加紧抢跑,进一步深入推进工业化,打造园区特色工业文化,完善园区经济生态体系,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文化转变,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样板。其重点包括4 个方面。一是推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要全面推行“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绿色生产方式,更多以经济手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注重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使青山绿水产生更大、更优的金山银山效应。二是推动内外资企业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更加注重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与水平,促进内外资公平竞争。三是夯实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要突出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要坚持创新驱动,创新研发组织形态,激发基础创新活力。要强化产业链协作,增强产业链升级的整体协同效应。四是实施制造业“微笑曲线”底部提升工程,促进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不仅推进企业向产业链“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而且设法提升产业链“微笑曲线”底部,致力于提高制造环节创新程度,进而提高整个产业链的创新水平[14]。同时,要深入实施“智能+”战略,推动产业深度融合。

5.4 构建美丽文化体系,促进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高新区建设美丽文化,打造园区特色工业文化,促进工业与文化融合发展,不仅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园区工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重点包括5 个方面。一是弘扬实业精神,让“工业”变得“可见”。高新区要坚持发展中工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出园区发展模式的实业特征,大力弘扬实业精神、工匠精神。二是系统整合工业景观、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以“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新文化业态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打造传统与现代、动与静、自然与人文结合之美。四是以“美丽中国”建设引领园区企业文化建设。要引导企业把生态文明纳入企业文化体系,将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美丽企业”等纳入企业营销战略规划,并确定战略性公益广告和企业形象广告主题,采用整合营销传播,以实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五是要坚持绿化、美化、文化“三化”结合。例如,无锡高新区在环境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与人文发展的结合,在打造高新区外在美的同时打造内在美,极大地提升了高新区“美丽中国”建设效果和高新区人民的幸福指数。

5.5 政企协同推进园区和谐社会构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社会和谐关系构建的作用日益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同时兼顾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公益责任、文化责任、福利责任与环境责任等。在“美丽中国”建设背景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公众个人需要共同努力、有机配合,才能有效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主动性,推进园区和谐社会构建。其重点包括3 个方面。一是以“美丽中国”建设引领高新区企业社会责任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能够有效承接“美丽中国”的构建理念。在新型发展模式下,社会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的财富创造模式。二是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助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推动行业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倡导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与行业自律的价值导向,推动行业整体趋向绿色发展[15]。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制度化渠道,积极利用社会中介组织的社会性、专业性为企业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强有力支撑。三是构建共建、共治平台,推动资源整合,促进多元社会主体协同治理。在“美丽中国”建设过程中,分散的社会参与主体需要借助特定链接平台方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协作。例如,无锡高新区充分认识到分散的多元化社会主体协同共建的问题与困难所在,积极构建链接平台,有效提升了园区“美丽中国”共建共治的效率。其中,无锡高新区的国际志愿者会客厅以“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小而优”作为服务特点,整合志愿资源,构建信息通道,打造了高新区国际志愿联结平台,实现了小客厅链接大平台、小客厅凝聚大群体、小客厅服务大公益,引领了地区国际志愿与公益活动融合的文明风尚。

5.6 加速建设高新区创新动力源

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匮乏是影响大多数高新区经济内生发展的重要短板。大多数高新区促进原始创新、基础创新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园区内没有综合性大学。苏州高新区的做法是引进南京大学建设分校,从根本上推动了苏州高新区科创生态体系能级的提升。但其经验对无锡高新区等多数高新区而言,无法在短期内复制。同时,各大院所等高端创新动力源引进也面临资源稀缺、竞争激烈、周期长等问题。短期内,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可以成为高新区建设高端创新动力源的重要突破口。企业博士后工作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它的设立可显著提升企业与区域的创新产出与创新质量,为企业与区域带来平台效应,聚集技术、人才和资金。研究显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设站质量与合作院校等级越高,其对创新产出与创新能力的提升效果就越明显[16]。同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对创新的提升效应在高新技术行业和非国有企业更加显著。高新区可制定完善的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发展规划,开展专项行动,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引导园区内企业加快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申报和建设步伐;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群为核心,建设园区高端创新动力源,以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高端人才聚集、高端科研项目引流、高端产业项目孕育的作用,增强园区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内生发展动力。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高新区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遂宁高新区
高新区:全国“双创”示范生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郑州高新区贾庄唐墓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