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快烧砂器在地创作的可能性探讨

2023-02-08 02:23谭鑫鑫
大众文艺 2023年1期
关键词:砂器坯体创作

谭鑫鑫

(湖北恩施,444300)

近几年的艺术领域里“在地”一词时常被提及,该词虽是外来词汇,但在中国发展良好,其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和公共艺术领域,“体现为现场性以及利用地点的特殊性进行艺术创作”[1],强调地点的重要性、特殊性、唯一性。经中文语义的延展,“在地”便有了更多解释,其语义范围可涉及社区建设、艺术乡建、艺术家驻地等领域。本文所提到的“在地”,含义趋向于就地创作。“在”字义存在、活着,“地”字义地点、处所、处境,“在地”二字意指根植本土地域,“在地创作”则是指根植于本土地域文化,结合地域自然条件和人文属性的符合主题的艺术创作过程及作品。“在地创作”强调作品与其所处文化脉络的联系,注重地方文化、地方知识的自我表达,是一种传承和创新传统手工艺的优良途径。

荥经县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因荥河、经河而得名,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的山城。县内六合乡古城村多黏土,可用于制作陶瓷器具,又因当地矿产资源丰富,便用打磨细碎的煤渣加入黏土中制作夹砂陶器。荥经县生产砂器的时间久远,其制作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据1982年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的秦、汉墓葬文物考证,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有砂器生产。”[2]如今荥经古城区依然有着一群以制作贩卖砂器为生的从业者。

一、荥经砂器的产业现状问题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材料,这些材料的出现和使用对许多传统手工艺来说都是一种打击,传统的荥经砂器也在面临这些问题。荥经古城区的砂器产业曾一度急剧缩小,幸而2008年国家颁布的非遗保护政策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现象,但时至今日荥经砂器产业仍未脱离被保护的状态。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规模差距大且背景混杂。现今荥经县内的砂器厂家数量不多,按产业规模和背景划分却可分为五类:本地人建立的家庭制的小厂;本地人建立的多人合作制的大厂;外来学徒学成后建立的自做自卖的小厂、外来带资人员投资建立的大厂以及正在建立的集展览制作于一体的企业。

2.产品创新度不高,产品的功能较为单一。荥经县内售卖的砂器产品主要有茶具(茶壶、茶杯、茶海)、炊具(砂锅、药罐)、摆件(花瓶)这三类,产品种类较少,且以传统器物造型和传统装饰图案为主,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这些砂器产品无法满足当今社会顾客们的生活需求、消费需求和审美需求,加之许多使用新型材料制作的产品更方便快捷,渐渐取代了传统器物,砂器的需求量不大。

3.产品代表性不强,产品的设计没有考虑到地方文化和材料特性。据荥经当地制陶人叙述2013年前后由于砂锅药罐销量下滑,茶具开始兴起,荥经当地的厂家开始大量生产茶具,又因宜兴地区紫砂壶工艺发展状况好,许多制作荥经砂器的师傅仿照宜兴紫砂壶的器物造型来制作荥经砂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近年;还有部分厂家想要借助釉料增添产品的表现效果,但荥经砂器材料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不经施釉便可获得丰富的色泽。

4.老年化现象严重,少有年轻人从事砂器产业的工作。荥经县从事砂器制作行业的师傅多是中老年,他们的制作技能多靠父母教子女或师傅带徒弟的形式传承,但由于砂器行业工艺难学、制作环境粉尘大、砂器销量一般,许多师傅的后辈不愿从事该行业,且城内年轻一代多向外发展,所以少有会留在城中琢磨砂器制作工艺的年轻人。

5.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烧制砂锅时为防止口部形变会用到垫圈,烧制哑黑色茶具时需要用到匣钵,这些窑具不能一直反复利用,且已烧制过无法再回归泥土的状态,所以一经报废,只能丢弃;加之荥经县城内没有专门处理废弃窑具的场所,这些报废的窑具只能堆放在空地,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

若这些问题无法改善,纵有国家政策保护,荥经砂器也会被时代的潮流淘汰。综上所述,荥经砂器产业急需寻求新的发展途径以获得活力,而在地创作作为一种结合了本土文化、地域特色与现代审美的创作方式,无疑是荥经砂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良选择。

二、荥经砂器在地创作的方式

在现代陶瓷艺术领域,常有独立艺术家或艺术学院的师生前往陶瓷产区进行在地创作,他们在当地停留感受地方文化、饮食习惯、自然环境,与当地从事制陶业的师傅交流,询问目前的工作情况、讨论产业的发展前景、分享各自关于制作方面的小技巧等。这些驻地的艺术家或陶艺专业的师生在当地制陶人的帮助下,使用本土材料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带有地域特色的陶艺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出现无疑也为当地制陶人提供了制作的新思路,给产区的制陶业带来了新鲜的活力。通过了解现代陶瓷艺术领域在地创作的一些规律可知,在地创作介入荥经砂器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1.关注荥经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关注土地本身蕴含的人文情感。一门传统手工艺的出现必是与当地的自然风光、社会习俗以及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自然地发生的,若想充分了解这门技艺必要追根溯源;且在地创作是植根于地方文化思想和人文属性,结合现代审美的艺术创作,若是不关注本地文化而进行的创作则不可取。

2.与当地制陶师傅进行交流,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设计制作。首先荥经砂器的制作烧成方法已传承上千年,其中蕴含许多前人积攒的智慧产物,都通过代代相传的形式传承给了现在制作荥经砂器的师傅们,继承这样一门传统手工艺本就不是一件易事,况且当地制陶师傅还在多年的实践中积攒了丰富的操作经验;其次创新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故在地创作时不能抛弃传统,需要借助传统技艺的一些范式。

3.了解荥经砂器的材料组成和烧成方式,充分发挥其材料特性和烧成特点。作为一种经千年时光依旧还在生产的砂器,荥经砂器产品必然有着难以掩盖的独特之处,其表面银灰色的烧成效果就是荥经砂器最鲜明的标志,而这一特殊烧成效果主要因为荥经砂器特殊的材料组成和烧成方式。若善加使用荥经砂器的制作材料和烧制设备,不仅会突出荥经砂器的特点从而达到宣传技艺的目的,还会使荥经砂器在地创作的陶艺作品更加独特。

三、荥经砂器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荥经砂器的制作材料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当地的白善泥,一种表象为不均匀砂黄色的黏土,土质细腻且具有很强的粘性;二是煤渣,经过煅烧后的煤炭,一种二火炭。至于两种材料的配比,不同厂家略有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按体积比1:1进行。

在早期的制陶业中,就有特意在泥土中添加砂粒、草末等物降低泥土粘性、提高耐热急变性的方法。而羼和了煤渣的荥经砂器材料也有着自身的特性:烧成前支撑力度强,在制作坯体时,煤渣起到骨架的作用,而泥土则是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制作时易成型且坯体干燥后强度高、不易损坏,适合制作大型器物、雕塑、装置;烧成时不易变形,煤渣烧失留下的空间给烧成时泥土的收缩留下了余地,使泥土可以尽可能在维持原有形状的情况下进行收缩;烧成后颜色独特,荥经砂器材料中含有各种氧化物,如氧化镁、氧化铁等,这些氧化物结合烧制时形成的草木灰釉(烧制时加入的锯木面、木渣等可形成草木灰釉)使荥经砂器拥有了灰中带银、银中带五彩色的特殊效果,这一特殊烧成效果区别于其他产地的砂器,让荥经砂器具有独特的魅力。

南艺硕士孙睿的作品《庇护所》(图1)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泥料:荥经砂器材料和高白瓷土材料,荥经砂器材料制作外部银黑色容器,这部分采用模具和泥条盘筑的方式,高白瓷土材料制作内部白色的片状小人,这部分采取借用纸张给泥浆赋形的方式。作品用容器内含小人的形式表示庇护的状态,小人在容器内部自由地动作、蜷缩,意味着对所处环境感到安全、惬意,表达的是关于家的讨论。孙睿的作品《智齿》(图2)则采用荥经砂器材料与其他种类材料结合的形式,用荥经砂器材料制作牙齿形状的陶片,经烧成得到不同表现效果的“牙齿”,在这些“牙齿”的局部贴上金色的铜箔用以装饰体亮,最后将这些处理过后的“牙齿”粘连在锈板上展示。该作品用不同表象的“牙齿”代表不同性格的“个体”,对于整个人体来说智齿是边缘的,但常因疼痛影响了身体感受而被剔除,意指被边缘化的“个体”因干扰整体而被永久剥离。

图1 《庇护所》(图片来源于南艺硕士孙睿)

图2 《智齿》(图片来源于南艺硕士孙睿)

荥经砂器烧制需要使用烧和闷两种设施,烧的设施是荥经的本土窑炉,当地人称“罩子”或“八卦炉”;而闷的设施用地窑,在“八卦炉”的不远处,就地挖筑,剖面呈袋装,底部基本水平。烧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在窑底依次铺上三层材料:稻草、锯木面、煤炭渣,在窑炉中心的位置拽出底层的一点稻草,点燃稻草并打开鼓风机促燃,待煤炭渣开始冒火星后,铺上烧成需要的垫板并铺洒一层碳粉,随即将干燥好的坯体放置在垫板上;烧制阶段,待所有坯体放置妥当后,用秤杆将窑盖合上,便可开始烧制,烧成的最高温度在1200℃—1300℃左右;还原阶段,待窑内温度达到预计温度后,用秤杆移开窑盖,然后用长铁杆将烧红的坯体迅速挑至一旁的还原坑中,倒入还原所需的木屑、油渣,盖上铁盖并进行密封,使坯体在密闭的还原坑中自然降温,待温度降至100℃以下,方可拿出烧制完成的砂器。

荥经砂器的烧制速度快,一窑仅需要1.5小时左右,算上前期准备和钩取坯体进入还原坑的时间,整个过程在2小时到2.5小时之间,半天就可烧制两窑,是中国民间特有的一种快烧方式;还原阶段的视觉冲击强,烧红的坯体从窑炉中被钩取放入还原坑,遇上被倒洒的还原材料,瞬间火焰便以燎原之势涌出,随后被更多的材料压下、被铁盖封闭,只能不甘地在还原坑中为坯体增色;整个烧制过程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除烧制用到的窑炉是本地窑炉以外,相比日常陶瓷烧制需要用到的热电偶、电表(观察温度),荥经砂器烧制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仅靠烧窑师傅多年的经验,借助鼓风机和调节鼓风机前通风口处的挡板实现。荥经砂器的整个烧制过程十分壮观,处处体现人民群众的智慧,让观者油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笔者在使用不同粗细的荥经砂器材料的基础上,与当地烧窑师傅进行合作,借助本地窑炉完成两种不同的还原过程,得到两组烧成效果不同的作品。作品《参差不齐乃是幸福的本源一》(图3)使用的泥料为颗粒感最粗的圈圈泥(专门用于制作荥经砂器垫圈的泥巴)和较粗的二细泥巴,烧制时使用本地的八卦炉,但还原时没有将坯体钩入地窑,而是直接放在地面上进行掩盖还原。作品《参差不齐乃是幸福的本源二》(图4)使用的泥料为最细的头细泥巴(荥经当地用于制作茶具的泥巴),烧制时依旧使用八卦炉,但还原阶段未将坯体钩出窑外,而是直接在八卦炉内进行还原,操作为:移开窑盖、倒入还原材料、合上窑盖、密封窑四周。这两组作品意在表达生命的生长过程中都应有磕磕碰碰,其最自然的形式当是参差不齐的。

图3 《参差不齐乃是幸福的本源一》(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图4 《参差不齐乃是幸福的本源二》(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

结语

在科技水平日益发展的当下,新型材料的广泛运用压缩了传统器物的使用空间,加之产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荥经砂器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被保护的状态,需要寻求发展的新途径。在地创作作为一种结合地方文化和现代审美的创作方式,无疑是荥经砂器发展新途径的优良选择。在地创作介入荥经砂器时应关注荥经的本地文化、与当地制陶人交流合作、发挥当地制陶材料的特性和烧成方式的特点。荥经砂器的材料配比和烧制过程极具特色,其材料特性和烧成特点使荥经砂器在地创作的现代陶艺作品别具风味。

猜你喜欢
砂器坯体创作
非弹性分析方法在除砂器设计中的应用
凝胶注模成型制备TiB2-C复合多孔坯体的研究
一种陶瓷板的制造方法及陶瓷板
浅析超厚仿古砖在辊道窑干燥过程控制的注意事项
《一墙之隔》创作谈
陶瓷坯体预干燥方法
青砂器:百年窑火
创作随笔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