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记》的劳动育人作用
——以《五帝本纪》为例

2023-02-10 07:07董志文太原工业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23年2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史记劳动

⊙董志文[太原工业学院,太原 030006]

《史记》作为我国史书的典范,是《二十四史》之首,而《五帝本纪》作为其开篇,更是“首中之首”。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是《五帝本纪》作为史记的开篇,讲述了华夏民族的渊源,如果没有这个“传说基础”的前提,史书将很难续写;二是该篇讲述了我国历史的源头,如果没有源头,那么我们的历史将失去“标度”,变成一个“无穷集合”;三是《五帝本纪》既然作为首篇,对后续史实观点的部分理论有较高的概括。然而,劳动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以来的发展逻辑,这种精神恰好是我们的历史“从来就有”的,也就是说,劳动精神从《五帝本纪》所描述的上古传说时期开始就一直传承发扬,直到当代中国。2018 年以来,随着我国对大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劳动育人的实践和理论教育要求愈发凸显,尤其是劳动育人中的文化内涵,而这部分内容恰是学生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优秀人才。所以,“劳动育人”并不是单一方式的教育,而是多种形式与内容的融合教育,这里更重要的是“古今融合”的作用,这种方式能够让历史成为教育新人最充实的证据,从而使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具有深刻认识和自发认可。此外,劳动具有最广泛的实践特征,是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对《五帝本纪》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文中抽取要点就其劳动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其核心要义结合劳动育人的主要文化素材进行理论提炼,为劳动育人的作用提供建议和方法,深入挖掘我国的经典文化,结合当代劳动育人特点进行实践弘扬。

一、《五帝本纪》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意义

《五帝本纪》中一共叙述了上古时期的五位帝王,反映了五大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意义

《五帝本纪》中,讲述到黄帝时期的“治五气,艺五种”。这里,“艺五种”的前提是“治五气”,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理解,人的生存必须依赖其他生物的规律,规律是互相制约的。就人的需求而言,最低满足是生存需求,生存是劳动的前提,同时,在农耕条件下,劳动也是生存的来源。所以说,劳动只有在尊重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劳动的有效性。

历法作为自然规律的系统性编纂,是指导人类劳动的重要基础。文中讲述到黄帝时期的“顺天地之纪”,“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我们从中可以认识到,黄帝时期人的生态系统自然观,可以将“日月星辰”与“水波土石金玉”联系在一起,这种观念可以联系“天”律和“物”律,这在我们古代的众多著作和文章中,如《山海经》《千字文》等中均有所见。此外,我们可以看到,颛顼时期,“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帝喾时期,“历日月而迎送之”,说明人们进一步优化土地的生产效率,进一步精确时节周期;帝尧时期,“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敬授民时”。而舜时期的“殷中春,正中夏,正中秋”,“ 正中冬”即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季节的特征。

社会规律方面,我们主要围绕“礼乐层面”,从五帝本纪看出,礼乐是人的情感需求,在劳动强度较大的情况下,“礼乐”的调剂可以使人的生活获得愉悦,尧时期的“同律度量衡”说明了当时人们基本掌握了乐谱,并能够将乐谱与乐器相联系,使人们“乐声娱乐”的形式种类多样化;舜时期“以夔为典乐,教稚子”,“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进一步将“乐”与“歌”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声乐言志”的象征,“八音能谐”从“乐和”反映了“人和”,将“乐声”与“组织和谐”相联系。这也进一步反映了劳动教育中要注重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以及二者的融合。

(二)弘扬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的意义

“悠久”是历史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成因之一。文化是历史积淀的主要载体,而历史是文化的客观印记。然而,因为“悠久”,文化与历史才能相互“沉淀”,文化的根基才能渗入滋养。我国的劳动历史与文化时间久远,更反映了人民群众生产力的根深蒂固,而正是这种时间上的“扎实”,保证了我国劳动文化内涵富有更多群众的智慧。正所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劳动创造世界”。

“文明”更是历史与文化自信的源泉。因为“文明”“反映了群体的行为,群体文明的养成是一种“教化”的表现。在《五帝本纪》中,有社会治理的教化,有种植技术的教化,更有典章制度的教化,各种各样的“教化”推动着每一代人劳动智慧的传承与完善,这种进步恰是下一代人对前人历史与文化的“自信之源”。正是“自信”在时间上的迭代,造就了今天我们的“传统文化自信”。这种“自信”的根基,是历史实践所赋予事实的证明,赋予劳动成果的证明。

(三)加强集体认同和组织治理的意义

劳动,从社会属性上讲是群体行为。研究表明,群体行为具有控制个体行为的功能,而这种功能我们认为是一种“组织力”的表现。群体的组织力反映出劳动结果的有效性。然而,这种有效性的来源主要是“集体认同”和“组织治理”。

集体认同侧重于某一时间集体事件下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认同感。文中说到帝喾“仁而威,惠而信,脩身而天下服”。这其中,体现了“仁治”效果,反映了集体认同的一种标准;文中写到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在“仁”的基础上增加了“知”,用我们今天的角度理解即是“德”与“智”的交汇,这两种元素牵头正是教育的要义所在,“德”是一种做人之修为,强调人们行为的示范性和合理性,“智”侧重于对人们历史行为的一种认识和概括,“德”与“智”的合一也是一种“知”与“行”的合一。在劳动教育中,行为需要示范,更需要与知识进行联系,这样,集体认同就起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用,这也是劳动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逻辑所在。

组织治理侧重于群体行为的规范性。文中,讲到了舜“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反映了组织中的“传达通知,赏罚分明”等方法,这是我国古代管理的重要哲理所在,更是组织管理的切实意义所在。我们在劳动教育中,尤其要注重分工的目的明确性,如果只是进行了形式劳动,而没有进行责任的压实和担当,那么,劳动的质量和评价将无从下手,同时,组织的活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抑制。因此,集体认同主要侧重于从认识与实践方面对劳动参与者进行影响示范,而组织治理则是在示范的调动下如何通过管理方法,使组织运行有较高效率,前者侧重明确劳动的意义,后者侧重调动劳动的积极性。

(四)融合家庭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意义

《五帝本纪》中尤其强调了我国的“孝道”文化,文中讲到,舜的家庭“盲者子,父顽,母嚚,弟傲”,受到了别人歧视,但是,后面紧接写到舜“能和以孝”。这充分讲明了“孝”的意蕴,即是子女对父母的“无怨无悔”。更难得的是,舜即使面对父辈兄弟对自己残杀,“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这种大义凛然的背后申明了“孝”的“原则”所在。然而,在我们今天看来,这似乎是一种“愚孝”,虽然当时并没有客观辩证去强调“孝”的标准,但是,文章点出了子女对父母绝对的“血缘认同”,更是一种“至仁”的表现,即“亲情”的客观存在性。对于劳动教育来讲,劳动参与者多为学生,正是其家庭文化的主要血脉所在。我们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受教育者参与劳动的意识和水平,这种目的更多需要受教育者在其生活中推广,而家庭作为受教育者的重要生活载体,主动付出所体现的是“代际”的担当,而这种“代际”的担当在社会群体中进行发扬,便是“一代人”的担当。即是“家庭文化”的劳动熏陶对社会劳动的价值追求有着积极作用。

同样,在劳动教育中,校园文化作为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应是家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有机结合体,而“孝”“仁”“德”“治”“掌握规律”等要素正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劳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过程中,应该注重多种形式的宣传,尤其是利用好新媒体的网络思政教育作用,结合校园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校史校训,将“劳动育人”的主旨与多种校园文化相结合,真正做到教育载体与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保证受教育者在多种文化下能够“温故知新”和“融会贯通”。

(五)厚植奉献精神与担当情怀的意义

黄帝“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作为开天辟地的祖先,“走遍天下”体现的是一种良好的群众基础和博大的建设情怀,而这种行为所蕴含的恰是一种对“ 天下”的一种担当。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行为,体现的是学生对社会的担当,“以绵薄之力美化方圆”恰是担当的“良好开端”,但这种“微观”的担当需要积累,文中讲到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这种“敢为人先”是一种常态化担当的表现,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担当,在社会群体中就表现出奉献。“奉献”是“担当”的积淀,更是“担当”的至高境界。

如果在奉献与担当中不断作为,对集体的贡献将不断增强,最终达到“大公无私”的境界,尧帝“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这也正反映出尧在“国事”和“家事”面前,能够放弃私利而“为公谋利”的至高境界。正是我们古话中所说的“舍小家,顾大家”,这种精神在劳动教育中,教育的组织者应当在劳动分组时更多考虑整个组织的“利益”,而不能够受“个人偏见”的影响,但是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的是不断通过反复“在担当中奉献,在奉献中不断提升自我”,最终保证劳动教育的组织效益和集体利益。

三、《五帝本纪》对劳动教育的建设性建议

(一)结合受教育者的知识体系进行教育

当代学生的知识体系因专业而异。而劳动教育作为广识教育,应该注重与具体专业的结合。如大学生群体中,理工科专业对自然规律的重视程度较高,而人文专业对社会规律重视程度较高。在学生劳动教育的教学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对受教育者潜在的知识体系进行了解,如了解相关受教育者日常课程的主要内容,受教育者学科背景的基础知识等。

(二)培养劳动者的服务热情

培养服务热情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群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融合。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进行“自助”和“互助”教育,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注重参与者的精神体验和分享等。服务热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备技能,这种热情在学生未来求职就业和生涯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三)积极进行产学研实践

产学研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相关领域应用结合的过程,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实行“在校学习+校外实践”的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做法间接反映出劳动教育的边溢效应。劳动教育在广义层面来讲是持续性地服务社会,这种服务需要将学生与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而这个中间的桥梁纽带恰是学校层面,学校要衔接好教书育人与社会服务的多元功能,积极发挥“实习基地”在劳动育人方面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的专业能力提升和劳动适应性能力提升方面下功夫,不断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技能,尤其是要积极服务民营经济主体,因为这是我国经济的新兴“生力军”。基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之大,引导其主体在民营经济主体中就业事关重要,这是保证民生的重要举措,而这种举措的有效方法便是积极进行产学研的融合发展,将教育与国家、地方经济政策相融合,服务社会大局。劳动育人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应当通过劳动精神的通识教育,使个人所学与社会需要融会贯通,知行合一,最终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结语

《五帝本纪》作为《史记》的开篇,更是描述劳动人民实践的叙事开篇。篇中所蕴含的劳动文化对当代学生劳动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五帝本纪》的字面意义进行了劳动教育的阐释,然而这种劳动文化的传承的方法和具体路径仍需要结合各种时代特色和当前多学科的专业特色进行。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史记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