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现状研究*
——以江西省M地方农业高校为例

2023-02-10 08:24胡晓惠汪振国卜琰婷
南方农机 2023年3期
关键词:农科特派员研究生

胡晓惠,汪振国,卜琰婷

(江西农业大学职业师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6)

地方农业高校作为地方性的以农为特色的高校必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农业特色优势以及服务乡村振兴的人力、科技等资源优势。为了更进一步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要求应强化高校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体系,打造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为此,各省开始根据省情打造出适合本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江西省依据本省情况颁布了《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地方农业高校作为江西省唯一本科类的农业院校,需要肩负起重要的责任与义务[1-3]。

1 地方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

1.1 优势体现

地方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地方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因为身处县区,离大城市距离比较远,更加靠近农村,所以在地理环境、人文气息、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以M地方农业高校为例,它远离南昌主城区,在梅岭之麓、赣江之滨,能够直接感受到农业、农村、农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其次,地方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人才培养服务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关键,人才是主力军、推动者。地方涉农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的科技人才以及专业复合型人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通过提高当地农民的自身素质,努力培养出新型农民,靠农村原生的基础力量带动乡村振兴;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复合型农业人才,让新时代青年学子反哺农村,为农业农村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蓬勃生机。例如,福建南平农业学校积极响应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在校内选派农业科技专业人员深入农村,在开展科技服务的同时还对当地的农民进行了培训。最后,地方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科技服务优势。地方涉农高校长期以来都扮演着科教兴农的重要角色,往往承担着农业科技项目的研发、转化、推广以及信息传播工作,可以以技术合作路径、产学研合作路径、校办企业合作路径以及科技小院、科技园等方式进行科教兴农。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实施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选用一百个示范基地与一百支由专家教授牵头、中青年教师为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高年级的本科生共同参与的科技服务小组,从而实现一百个服务小组对接一百个示范基地,进而辐射周围区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以科技特派员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

1.2 时代使命

地方农业高校在服务乡村振兴方面有着地缘、人才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必然应当肩负起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任,而与此同时,还能有助于其自身的发展。

首先,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地方农业高校发展的基础。地方农业高校一般都是由地方承办的,经费来源也相应地受限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的农业经济一般占区域经济的绝大部分,所以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会影响到地方农业高校的发展。其次,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地方农业高校的生源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地方农业高校能够通过针对性地培养与乡村振兴配适性更高的“一懂两爱”复合型农业人才,让其造福农村,进而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最后,由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方面需要更多的新型农民,地方农业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为农民提供多层次、多方面的培训服务。

2 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建设现状

涉农高校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乡村振兴战略颁布之际就相继因地因校实施了相关措施。在人才培养服务上,一方面,以在校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相关的措施。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创办了“乡村振兴青年菁英班”、福建农林大学创办了“乡村振兴班”、浙江农林大学创办了“新农人”创新实验班等。另一方面,以农民作为培训对象,鼓励高校或者高校的科研研究所等部门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开展新型农民的人才培训服务,鼓励他们到乡村和企业进行挂职、兼职以及创新创业。

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五大目标,其中产业振兴是缩小城乡差异的关键,是五大振兴的核心。以科技作为中坚力量,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例如,南京农业大学以基地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探索出了“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服务站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链式立体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还依据地方产业的需求,建立了形式多样、功能多样的服务基地,通过教授工作站、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区域农业试验站等途径实现科技服务乡村振兴。同样的,其他的农业院校也相继地根据自身院校情况制定出符合地方性的科技服务模式,如四川农业大学的“雅安模式”、安徽农业大学的“大别山模式”和东北农业大学的“群雁奋飞模式”等,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科技精准服务农村。

3 江西省M地方农业大学服务现状

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为顺应时代的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并制定了《江西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相关政策。

3.1 人才培养服务

人才培养是高校一项重要的职能,地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更倾向于农业,为了适应乡村振兴,依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而很多农业高校并未把握好这一目标概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清;专业的内容和方法跟不上乡村振兴的步伐;设置过多以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发展需求为重点的培养活动,并没有偏向于乡村振兴的市场需求;实践活动仅仅局限于几种,活动内容比较陈旧老套,创新性不够;专业学科设置的针对性和契合度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等。

M地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的第一部分是实施本科生“三农”情怀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查访谈M地方农业高校大三、大四的本科生对于乡村振兴的认识,是否认为乡村振兴与M地方农业高校有关系,M地方农业高校涉及的乡村振兴相关活动现状以及毕业后会不会选择返乡推动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等相关问题。了解到大多数学生“三农”情怀缺失的原因在于M地方农业高校对于“三农”的政策宣传力度、知识普及程度不够,这与教师在课程中多使用传统的授课方法有关系,缺少关于乡村振兴理论和情怀的导向教育。在调查中,很多同学提到:“学校会开设乡村振兴相关的课程,可是老师一般只是放视频给我们看,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可见,若没有基本的导向教育是很难让学生对“三农”产生情怀的。其次,调查中发现实践教学活动也是不足的。活动大多数为相关课程活动、三下乡活动、社团活动和专家讲座四种类型,还有部分学生对活动的开展情况不清楚。而且,较多三下乡实践活动的内容只是根据之前的模板进行微小的改变,没有足够创新的内容和形式,加上经费有限以及对接的内容总是跟不上,让三下乡实践活动内容难以增强学生的“三农”情怀。

M地方农业大学针对乡村振兴特别分类开设了相关的班级,目的是希望能够达到特色班、尖子班和示范班的作用。但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三个脱节”,即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脱节、理想主体和现实主体的脱节、社会实践和理论学习的脱节,这些问题导致人才培养结果和预期目标存在差距[4]。

M地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的第二部分是关于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遵循乡村振兴的时代需要,应培育农业复合型人才,而M地方农业高校培育的研究生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都偏向了学术,专业实习、实践往往得不到重视,使得培育出的农业人才与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有一定的距离。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调查M地方农业高校的农科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从基本情况方面、乡村背景下农科研究生的培养理念方面、培养目标方面、培养方式方面、培养方向和评价方面5个维度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科研究生的培养情况。培养理念的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从学生角度来看,大多数农科研究生以拿到文凭为读研目的,以未来从事政府事业单位为就业导向,虽然对农科的研究比较感兴趣,但还是更注重行业的发展前景[5];另一方面,从高校角度来看,农科科研和教学与乡村振兴的联系还算紧密,但是参与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活动较少。因此,农科研究生以乡村振兴为责任和使命的情怀不深,一是因为农业就业得不到保障,二是高校参与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活动较少。从培养目标维度来看,很多农科研究生认为实践环节类课程的比例不够并且导师的培养方式以讲授法、单一化制度为主,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大多数农科研究生希望能够得到导师提供的乡村振兴相关的实习实践机会,也希望高校与企业能够联合培养研究生。缺乏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使得农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整体水平不均衡、创新意识匮乏、创新能力不足、自主能力不足,大多数农科研究生毕业时欠缺了工作经验和应用动手能力[6]。总体而言,一是政府对农业就业方面没有政策上的保障,二是农科研究生在校期间没有得到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培养,且有关乡村振兴的实践活动较少,从而导致其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对乡村振兴的热情不足。

M地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的第三部分是关于M地方农业高校积极开展对农业农村基层干部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主要由继续教育学院通过“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专科升本科、高中升本科、高中升专科三种形式培育农村青年,重点鼓励农村致富能手、乡村干部、复员军人等参与培训。通过大专学制两年、本科学制三年、不需要脱产、多种科目选择的形式,学员毕业后可以获得国家认可的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而且学费都是由政府承担,以这种强农惠民的工程反哺农村农业。然而这种形式下,政府对毕业生毕业后做什么没有清晰明确的导向政策,因此该形式并没有突出的效果。另一种培养新型农民的方式是由学校组织的科技特派员多次进行下乡培训。例如,2019年在莲花县就开设了“油茶高效栽培与产业建设”和“高产油茶栽培技术与管理”两个班,通过集中授课和室外基地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的各乡镇油茶种植大户、油菜种植大户以及相关的贫困种植户等80余人进行培训。然而,这种形式的缺点是没有进行长期性的培训,想全面提升农民各方面的素质很难[7]。

3.2 科技服务

邓小平同志认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促进产业振兴拉动农村经济的第一要义。所以在乡村振兴中需要科技服务。学者张小东认为应该将高校的科技和智力优势转化为科技成果并应用到社会中去,学者鹿丽娟认为应注重科技服务的高层次技术。基于此,课题组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科技服务应该是让农业高校的科技服务到农村中去,且科技的范围应较为广泛。

M地方农业高校在2014年顺应时代成立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通过不断尝试与探索,形成了现有的“农大模式”,即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依托通过科技特派团为主力军形成的“6161科技服务与精准扶贫模式”,致力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因地因校创新单一的技术服务模式,以契约式、组团式、协调式机制结合特色产业示范基地、科技驿站、产业精准扶贫、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构成“三式合一,五位一体”的科技服务新模式[8]。具体而言,“6161科技服务与精准扶贫模式”是指:一个科技特派团,服务一个产业,建好一个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乡土人才,协同解决一个关键技术,带动一方群众脱贫致富;一个科技特派员,蹲点一个村,对接一个企业,推广一批实用人才,上好一堂培训课,带领一些贫困户脱贫。例如,优秀的科技特派团长徐小彪带领的猕猴桃团队在奉新县为期一年的服务中,下乡了19次,咨询了100多次,间接性重点培养了10多个本土专业技术人才,面对面培养了1 000余人,引进了16个新品种,攻克了2个技术难题,推进了一项猕猴桃剪枝专利核心技术并达到了10 000亩应用,使得果园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走访调查科技特派员了解到,在科技服务的过程中,首先存在缺少经费的问题,仅仅靠省里补贴的20 000元不足以支撑很多项目,所以很多科技派员为了完成服务项目可能出现自掏腰包的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并非长久之计。其次,当地农民追求经济效益而科技特派员则强调质量,两者是矛盾的。最后,科技特派员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激励机制仅仅是增加工作量并没有太多的好处。考核制度是由省科技厅制定并实施的,但是科技特派员是与农业局进行对接并服务农村的,这种情况很难进行有效考核。而且M地方农业高校对科技特派员的管理不够,由于省科技厅在对科技特派员的选派方式进行改革的同时并没有与上级单位对接好,导致制度出现问题,加上M地方农业高校的科技特派员之家搬迁的原因导致对科技特派员的了解和关心不够。

4 对策建议

地方农业高校主要是以人才培养服务和科技服务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两大方式。但在个案调查研究M地方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中发现,人才培养服务以及以科技特派员作为载体的科技服务方面都存在相应的问题。对此,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9-10]。

4.1 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

M地方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服务出现诸多问题的最大原因之一在于顶层设计没有把控好。对本科生“三农”情怀的感染力不足、课堂上没有进行相应的导向教育,农科研究生更倾向于政府事业单位、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岗位,参加“一村一大”工程的农民毕业后没有相关农业政策导向的指引,科技特派员不能长期有效地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些都足以说明政府部门对乡村振兴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政策实施落实不到位。因此,必须加强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加强政策的指引,要做到从头到尾环环相扣。

4.2 明确M地方农业高校定位

本科生的“三农”情怀意识不强,农科研究生缺少多元主体的培养导致缺乏新型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问题表现出M地方农业高校的定位不清晰,没有做到将乡村振兴作为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无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将地方农业高校的人才、科技服务做到极致。因此,地方农业高校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高校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乡村振兴的观念意识,更新并实施符合乡村振兴时代下的“一懂两爱”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加强教师的“三农”情怀,古人云言传身教,教师的“三农”情怀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三农”情怀的认知。很多教师由于现实经济压力而偏向于与评职称有关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从而压抑了一部分内心喜欢服务于乡村建设的人。

2)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验法、直观法等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一面。教师甚至可以在课堂之外提供专业基地进行现场教学,除了常规化的教学和实践之外,丰富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课题讲座、相关课程、社团活动和三下乡活动。在原有的活动基础上创新形式和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加强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对“三农”情怀的感受。

3)多主体培养农科研究生。农科研究生的实践需求很强,仅仅靠专业理论、课题项目或者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不能完整地锻炼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或者基地里面实习锻炼,才能培养其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增加其自身工作经验,更方便地解决“三农”问题。

4.3 加强科技特派员管理

管理的重要程度可以小到团队大到国家,是决定结果兴衰强盛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加强M地方农业大学科技服务质量,关键在于科技特派员的管理制度。加强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定成熟完善的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通过制定科技特派员选拔标准、完善相关的激励机制等方式来提高科技特派员的素质水平。

《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乡村振兴需要建立一支懂技术、懂市场、懂农村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队伍。具体而言,提高农业科技特派员素质有益于实践。一方面,他们能够更好地、更积极主动地与实践能力强、懂技术和善经营的基层人才学习、借鉴与磨合,科学合理地适配资源。另一方面,他们也能与当地的农民很好地交流接轨,指导农民现代农业技术。

首先,M地方农业高校需要定期对科技特派员制定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专项训练。其次,应强调科技特派员科技研发的能力,需要在每次科技服务之前进行详细的调研活动,使研发成果来自生产实践,这样才能提高科技转化率,达到广泛推广实施的目的,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最大化。

要激励更多科技特派员实现长期有效的科技服务,需要政策的保障。高校教师一直以来偏重教学和科研,是因为这与他们的工作业绩有关,会影响晋升及工资多少。因而,大多数人更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忽视了乡村振兴服务。要解决这种现象的根本方法在于建立起激励机制,设定相关的奖励措施,让服务乡村振兴与工作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晋升等方面形成对应关系。

猜你喜欢
农科特派员研究生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来自宝岛的农业科技特派员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