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茶树品种现状及发展思考

2023-02-11 08:51梅菊芬储睿文艾仄宜徐德良唐锁海杨亦扬
中国种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自育叶色茶树

邢 瑶 梅菊芬 储睿文 艾仄宜 徐德良 唐锁海 杨亦扬

(1 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南京 210036;2 无锡市茶叶品种研究所有限公司,江苏无锡 214063;3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休闲农业研究所/江苏省高效园艺作物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14)

江苏省是我国茶叶产区之一,产茶区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宁镇扬和连云港丘陵地区,以名优茶生产为主,采茶期约2 个月。2021 年江苏省茶园面积3.43 万hm2,干毛茶产量1.07 万t,产值33.09 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0.52 万t。茶树品种是茶叶产量、质量、抗性的基础。近年来,随着高香型、叶色特异等优良茶树品种的推广利用,各茶区优化结构、培育品牌、产业融合,不断探索开发新产品,有力推动全省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1 江苏省茶树品种发展现状

1.1 茶树品种发展历程江苏最早均种植有性系茶树品种,以洞庭种、宜兴种和茅麓种为主的地方有性系茶树品种[1]。20 世纪50-90 年代,引进的有性系茶树良种安徽槠叶种、浙江鸠坑种和福建福鼎种逐渐成为江苏主产区的主栽品种。

江苏无性系茶树良种引种适应性的研究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最先引进无性系品种为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和政和大白茶。20 世纪80-90 年代江苏逐步引进浙农113、龙井43、嘉茗1 号(乌牛早)、白叶1 号(安吉白茶)等品种。21 世纪以来,除引进栽植中茶108 等中茶系、浙农系早生无性系良种外,黄金芽、中黄1 号等叶色特异的无性系茶树品种引进推广面积大幅增加。

江苏茶树良种繁育较其他产茶省发展较晚,20世纪70 年代末才正式规划茶树良种发展工作,历经10 余年,20 世纪90 年代以高产为目标,成功选育出国家级良种锡茶5 号、锡茶11 号和省级良种锡茶10 号。近10 余年,江苏先后育成国家级良种苏茶120,省级良种洞庭春、苏茶早、槎湾3 号和叶色特异品种苏玉黄等,并在高花青素茶树新品种选育方面具有一定基础。

1.2 茶树品种现状

1.2.1 主要栽培茶树品种近年来,主管部门主导的老茶园改造、无性系良种推广,加上茶企对新育茶树良种的试种,促使江苏无性系茶园面积稳步提升。据统计,2021 年江苏无性系茶园面积占比为43.8%,比2019 年增加了21.6%。江苏省各地区主栽茶树品种仍以浙江、福建培育的品种为主(表1),茶苗采购约70%来自浙江。茶企引种除了关注茶树的萌芽期、适制性外,高鲜高香等品质性状成为重要因素。茶企引种试种中白4 号、中黄3 号等高氨基酸的茶树品种,以及金观音、黄观音等具有品种香的乌龙茶品种,不断改进加工工艺,丰富企业产品,开发创新产品以促进企业增收。

表1 江苏省主要栽培茶树品种

为较好地反映江苏规模茶园茶树品种现状,对江苏省茶园面积达3.33hm2(50 亩)及以上的茶企、合作社、种植大户进行茶树品种调查。调查发现,与2009年相比[2],江苏无性系品种种植变化较大。一是茶树品种多元化。无性系茶树品种中,各地区种植面积超过6.67hm2(100 亩)的传统红绿茶树品种17 个、乌龙茶树品种4 个、叶色特异茶树品种7 个。二是主栽品种异地化。品种来源与2009 年的结果基本一致,各地区种植面积超过6.67hm2(100 亩)的无性系茶树品种中,传统红绿茶品种中仅苏茶早为江苏自育品种,其余品种中11 个引自浙江省,福云6 号等3 个引自福建省,白毫早引自湖南省,薮北种引自日本。三是自育特异品种具突破性。调查发现,在无性系品种种植面积超过6.67hm2(100 亩)的茶树品种中,有7 个叶色特异茶树品种,其中苏玉黄为江苏自育品种,其他均为浙江省选育品种。浙江省选育的特异叶色品种多为中生或中偏晚生品种,而苏玉黄为特早生品种。苏玉黄芽叶黄绿色,与浙江省选育特异叶色品种相比,黄化不十分显著,与传统特早生绿茶品种芽叶色泽相近,茶氨酸含量高,属高氨基酸茶树品种,制作高档绿茶外形色泽嫩黄绿,滋味鲜爽,特色明显。

1.2.2 自主选育品种目前,江苏已自主选育茶树品种8 个,其中国家级品种3 个、省级品种5 个(表2)。苏茶120 等3 个品种适制红绿茶,锡茶5号等4 个品种适制绿茶,锡茶10 号适制红茶[3]。

表2 江苏省自主选育无性系品种

2 制约江苏茶产业发展的品种问题

2.1 名优茶风格特征多样,适制品种性状差异大江苏名优茶较多。大多数区域公用品牌茶叶的风格特征需要中小叶茶树品种来制作,但对叶片形状、芽头大小、芽毫多少等有不同要求,例如无锡毫茶、洞庭山碧螺春要求芽毫要多,而金坛雀舌要求芽毫要少(表3)。

表3 主要区域公用品牌适制叶片性状和品种

多样的要求增加了品种选育难度,对于扁形少毫茶类,例如金坛雀舌、绿杨春等,主要引进浙江适制龙井茶的龙井和浙农等系列,而对于卷曲形(碧螺春等)、针形(雨花茶等)茶叶生产主要依靠群体种,在无性系普及过程中,只能根据叶片形状选择配套成熟且已在省外大面积种植的无性系良种,对江苏省茶叶区域品牌的多毫性考虑欠充分。

2.2 茶树种质资源利用率低,自育良种占比较小江苏省植茶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知名度、特色明显的本地群体资源,但在无性系良种推广和有性系老茶园改造过程中,由于地区对茶树群体种重视度差异,缺少持续稳定的资源收集支持和条件,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利用不足,本地品种优势难以发挥。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江苏省从宜兴种、洞庭种、福鼎大白茶实生后代、鸠坑种等中选育了苏茶120 等国家级良种3 个、苏茶早等省级良种5 个。目前,江苏省本地品种以群体种为主,自育无性系良种种植面积较少。苏茶早在江苏省种植面积约46hm2,苏玉黄种植面积6.7hm2,槎湾3 号和槎湾品系约6.7hm2,锡茶5 号和锡茶11 号种植面积低于3hm2,苏茶120、洞庭春等未推广栽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茶叶市场,产品特色较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品种[4]。不充分考虑本地区域品牌风格特征引种外省品种,易增加茶产品的相似性,不利于本地已具有影响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甚至会出现茶产品“走形”现象,影响区域品牌形象。

2.3 引种盲目跟风,品种结构待优化目前,叶色特异品种因其叶色奇特、香气高扬、氨基酸含量高等特点受到不少茶企追捧。但在引种的过程中,存在追求新奇,未充分考虑适制性,盲从茶苗销售,购买如金香玉、黄金奶白等未获得品种权的茶苗,品质不稳定,造成栽植茶树良莠不齐,增加田管成本。

发芽期是茶树重要的经济指标。茶叶市场求早现象导致茶企在引种时多选择萌芽期早的品种。这可以延长春茶生产时间,且新茶售价较高。部分茶企较大面积栽植龙井43、平阳特早、嘉茗1 号等特早生品种,根据往年开采情况,一般3 月上旬开采,特早生品种易受“倒春寒”影响,且3 月中下旬开始出现采摘高峰导致来不及采摘、高峰后生产空档的现象,影响企业效益。

3 江苏省茶树品种选育及推广的思考

3.1 挖掘育种材料,加快选育进程江苏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为挖掘本土特色茶树资源提供了材料基础。新基因的挖掘和新技术的开发尤为重要。以适宜江苏名茶特性和市场高氨基酸、高香需求特性的优质特色茶树种质资源为目标,持续不断地保护、收集和开发本土茶树种质资源,结合杂交育种和现代育种技术,选育优异茶树新品种。

杂交育种是茶树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茶树童期长,早期难以鉴定影响茶树育种效率[5]。目前,利用KASP 高通量分子标记分型系统等技术,可进行精准基因型鉴定,且已有研究表明,采用嫁接方式能够有效应用于特异种质资源快繁,缩短鉴定评价年限,加快扩繁周期[6]。因此,加强对茶树嫁接砧穗选择条件、互作机理等方面研究,提高茶树嫁接成活率或将成为加快茶树选育进程的新途径[7]。

3.2 强化优势自育品种推广,优化品种结构推广优势自育品种是稳定区域品牌茶叶风格特征,实现江苏茶叶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江苏自育茶树品种茸毛多或较多,适制显毫的区域品牌,特别是苏茶120、苏茶早,产量高、氨基酸含量较高,红绿茶均适制。借助产学研等各方力量,加快品种试制性比较试验,试验示范和因地制宜推广省内优势自育品种,促进江苏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江苏多种植特早生、早生品种,早上市能够较明显提高春茶经济效益,但存在气象灾害、高峰采摘和加工空档期问题,合理的品种搭配有利于提高茶叶产能和劳动利用率,保障春季持续稳定生产。此外,在茶园引种叶色特异茶树品种应考虑种植面积、田间管理技术、加工技术问题,挖掘叶色特异茶树品种保健功能成分,开发适制茶类产品,增加企业利润。

3.3 加快扩建繁育基地,配套技术服务根据基础、技术、资源等比较优势,扩建茶树母本园和繁育基地。重点支持具一定基础的育种企业与种苗生产繁育企业合作,满足省内对优势自育品种的种苗需求。针对推广栽植的优势自育品种,集成配套生产技术,在选育适宜机采茶树新品种的同时,开展机采树冠培育、人工智能采摘、机采名优茶加工等方面研究,降低春茶生产劳动力需求。通过技术培训示范,提高建园管园水平,探索开展针对优势自育品种建园的社会化服务,确保良种快速成园投产。

猜你喜欢
自育叶色茶树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夏 荷
徐纪英:呼之欲出的“茶树花挂面”
12个西藏小麦自育品种(系)品质特性与藏面评分关系分析
基于Lab模型的4种日本彩叶枫的叶色分析及其色彩应用
山茶树变身摇钱树
转录组学技术及其在茶树研究中的应用
不同叶色紫苏花青素含量与成分研究
泰安气候条件对‘黄金芽’茶树新梢呈色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有机启智 化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