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社会意识培养的乡土资源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实践

2023-02-15 00:04邵静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3年2期
关键词:乡土资源班级文化建设

邵静

【摘   要】班级作为一个小社会,对学生社会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将“乡土资源融入班级环境文化的创设,萌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乡土资源融入班级制度文化的挖掘,培养学生的社会规则意识;乡土资源融入班级活动文化的展示,激发学生的社会合作意识;乡土资源融入班级精神文化的积淀,培养学生的社会集体意识”,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使学生逐渐成为有担当、有爱心、负责任的人。

【关键词】社会意识;乡土资源;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作为一个“小社会”,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班级内的文化互动,对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发展有约束、引导等教育力量。小学生的社会意识已经萌芽,但他们的自我意识强,集体意识弱,且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和班集体的关系。将指向社会意识培养的乡土资源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从班级环境文化的创设、制度文化的挖掘、活动文化的展示、精神文化的积淀四个方面展开。教师应结合当地的乡土资源,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向大自然,让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世界。这样的体验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等社会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乡土资源融入班级环境文化的创设,萌发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很多事物还处于初步认识阶段,身边的环境无疑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乡土资源融入班级环境文化是为了创设一种良好的充满乡土人文气息的社会化育人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活动。学生协商班级事务,参与班级生活,逐渐形成班级意识和公共生活意识,而后外化成个人行为。

(一)主题提炼,凝聚班级愿景

一个主题,就是一种精神和信念,取班名是凝聚班级愿景的有效方式。教师可结合班级内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结合乡土特色(如当地的农作物、特产、民俗、田间地头的小动物等),提炼主题精神,为班级取一个能够凸显班级特色、个性的班名。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激发,形成了“我的班级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在取班名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现场的调控者,为学生提供参考和建议。

在主题提炼出来后,学生可以根据主题制定各阶段的奋斗目标,设计班级宣言、班训、吉祥物、班级座右铭、班歌等。一般而言,这些设计都要符合主题精神,体现个性,富有童趣。如,某班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蜗牛命名,取名为“蜗牛班”,其口号是“小小的壳,大大的梦想;小小的我,大大的希望”。本班的吉祥物是一只名叫“成功”的蝸牛,班级格言是“只有自己走向成功,成功才会走向你”,班歌是歌曲《蜗牛》。

诸如此类的还有“向日葵班”“落花生班”“百灵鸟班”等。学生参与设计的过程,就是接受熏陶的过程。在外在气氛的影响下,学生自然而然产生集体荣誉感,集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学校将乡土资源融入班级文化建设辐射全校,使各班有了别具一格的主题,有了努力奋斗的目标,有了独特的个性,避免了随波逐流的现象的出现。“吉祥物”成了各班的标志物,时刻提醒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自豪,树立爱农、建农的志向。

(二)主题阵地,遍布班级角落

各班可开辟的阵地甚多,教室内外的各个角落都可成为班级主题的展示区,如班牌、软墙、教室内墙、教室外墙、室外黑板,甚至窗户、黑板的一角等都可以被利用起来。

一个班级就是几十个学生共同的家,“把教室还给学生”,意味着要把地位、个性、活力都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班级主题建设的过程中,学生根据主题精心设计、布置教室,教师从旁指导、协调。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每个班级的教室都呈现出了别样的色彩。

(三)主题冠名,牵动班级主线

学校要求学生将各个阵地的内容与主题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主题意识,为班级的各个阵地冠名,烙上班级的主题印记。这样,师生只要看到其中的一个板块,就能猜到这个板块属于哪个班,一进教室,就能看出该班的主题特色。如,“向日葵班”以向日葵为主题,辐射每个阵地。教室内、教室外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看到吉祥物向日葵这一元素。同样地,只要看到向日葵,师生就会想到“向日葵班”。“百灵鸟班”根据本班的主题口号“快乐小百灵,自信每一天”,在教室各处都设计了与吉祥物百灵鸟有关的元素,体现“快乐、自信”的内涵。

经过这样的设计过程,学生的个人愿景和班级的共同目标得到了充分展现,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二、乡土资源融入班级制度文化的挖掘,培养学生的社会规则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天真活泼,但自控能力较弱,因此常会出现不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现象。一个好的班级具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荣辱感,也应该具有严明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挖掘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才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一)建立班级制度,设立共同契约

柏拉图说过:“教只能给予推动,使学生自己去找到必须认识的东西。”乡土资源融入班级文化建设追求自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精神,使学生主动发展。根据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学校教育要求,学生全体参与讨论、制定符合班级主题特色的“文明公约”“班队干部轮值制”“班委竞选制”“值日班长制”“评先评优”等相关制度,以共同的契约约束自身的言行。同时,学生制定明确的奖惩条例和合理的监督机制,在实践中学会负责、学会合作。

(二)设置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责任

为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锻炼的机会,教师可在设置班级管理工作岗位时,实施“领办制”。即由学生自己申报班级的某个管理岗位,并陈述自己的理由和措施。经过集体讨论,师生可设置班级的岗位管理者:班级卫生监督岗、图书管理岗、绿化岗、电教岗、劳动岗、运动岗等。有的岗位可实行双人制管理,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职务,最终形成班级管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的样态,达到责任落实到个人的目标。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每个学生不仅在体验中执行规范、完善规范,还在体验中共同创造班级的规范文化,逐步形成主人翁意识,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

(三)开展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发展

学校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管理,开展主题争创评比活动。班级的主题争创评比活动要突出过程,注重发展,及时评价,让每个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情况,在肯定与鼓励中开启下一站的学习和生活。“蝌蚪班”“鱼儿班”“蚂蚁班”等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是一只小蝌蚪、一条小鱼儿、一只小蚂蚁。每周、每月、每学期,教师都要评一评、比一比,让学生看看哪些“小蝌蚪”学会了更多的本领,哪些“小鱼儿”争到了上游,哪些“小蚂蚁”表现出了团结友爱的品质……“红番茄班”有“红番茄之星”的评比,“吊瓜班”有“顶呱呱少年”的争夺……这些称号各具特色,凸显主题,有利于全班学生共同发展。这些称号和评比方案是学生亲自参与讨论确定的,体现了学生共同的希望和追求。

好的制度不只是用来约束人的,更是用来激励人的。要让制度起到激励的作用,就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这些制度、方案的制定。这样,自主的评比才能为班级制度的持续执行助力,才能让学生产生责任感和规则意识。

三、乡土资源融入班级活动文化的展示,激发学生的社会合作意识

一次精心设计的活动发挥的作用远胜于千百次空洞的说教。组织乡土主题活动应围绕主题,注意联系班级实际,挖掘身边的乡土教育资源,力求主题活动多样化、特色化,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活动过程要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合作意识,提升综合素养。

(一)开展主题活动,擦亮班级名片

个性主题活动是乡土资源融入班级文化建设的有力载体。有层次、有重点、序列化地设计和开展活动,有利于擦亮班级名片,打响班级品牌,强化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如“向日葵班”开展了“我和向日葵共成长”的活动,学生自备向日葵种子,分工合作,一起在本班的种植基地里播种向日葵。学生定期开展养护工作,以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向日葵的成长历程,和各个生长阶段的向日葵合影留念。在收获季节,学生采摘、分享葵花子,开展“葵花子创意秀”活动……每个活动环节还设有配套的评比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又如“蜗牛班”的“我的好朋友蜗牛”饲养活动,学生去田间地头、自家的院子等地找寻蜗牛,跟科学教师探讨蜗牛喜爱的生活环境,记录蜗牛的生活习性,展示观察日记,评比科学小论文……充满乡土气息的班级特色活动围绕主题展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带给学生无尽的遐想和实践的乐趣。

(二)整合多方资源,凸显班级特色

要凸显班级特色,必须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社会资源、家长资源等,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如家委会组织亲子活动,组建某某假日小隊(以班名命名),开展有趣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做好相关记录。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学校的教育、家庭的引导、社会的渗透,多方资源整合,形成教育合力,能让班级特色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得到展示。

四、乡土资源融入班级精神文化的积淀,培养学生的社会集体意识

乡土主题环境的创设、主题制度的出炉、主题活动的开展都是积淀班级主题精神的路径。事实上,主题精神是贯穿于整个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它是班级文化的灵魂、核心。主题精神包括班级的价值观、道德观、集体舆论、人际关系、行为习惯及基于各种共同意识表现出的文化形态等。乡土资源能够作用于班级精神文化的积淀。利用乡土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成长意识以及对班集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让学生的成长形成良性循环。

指向社会意识培养的乡土资源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探索,对每个环节都进行了个性化、特色化、乡土化的设计,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学校和教师接纳、包容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集体需求,在班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使他们得到锻炼与发展。在建设班级文化时,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作用,创设主题突出的班级空间,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形成良好品格。由此,学生逐渐成为有担当、有爱心、负责任的人,其社会意识和集体责任感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齐学红.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优秀班主任成长叙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谭保斌.班主任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张文雅.让制度搅动孩子的心:摭谈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7(7/8).

猜你喜欢
乡土资源班级文化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关于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