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喻

2023-02-18 07:58冯清利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暗喻明喻梁祝

冯清利

学生时代经常会遇到考修辞的题目,尤其是比喻中的三种类型,极易混淆。为此,我当老师时,认真备了一节课,要为学生讲清它们之间的区别。

因明喻句和暗喻句中本体和喻体都出现,相对好判断,而借喻句中仅出现喻体,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学生往往分辨不清,我便通过诸多例子,说明什么是借喻。

我从学生们儿时都熟悉的一个写花生的童谣“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说起,并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例子帮学生理解。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写道:“当见到中年闰土时,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我说这里的“厚障壁”就是用了借喻手法。

杨朔的散文我很喜欢。我也常列举《茶花赋》中“童子面茶花”的例子。文中写道:正在这时,恰巧有一群小孩也来看茶花,一个个仰着鲜红的小脸,甜蜜蜜地笑着,唧唧喳喳叫个不休。

我说:“童子面茶花开了。”

普之仁愣了愣,立时省悟过来,笑着说:“真的呢,再没有比这种童子面更好看的茶花了。”

当时也常听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的言论,我也拿来做了例子。

那时候,习题集中还有一个“大跃进”时期流传极广的顺口溜:“稻谷堆得高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我让学生判断用了什么修辞,虽内容浮夸,但因生動形象,加深了学生对借喻的理解。

改革开放初期流行一句歌词:“1979 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我告诉学生们,只要留心,借喻可随手拈来,写作时用得恰如其分,不仅能很好地表情达意,而且可以使语言和内容生动生辉。

如果现今我还从教,我会列举当下最新的例子。“岁月不居,时光如流”中含有明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暗喻,“下足绣花功夫,实施精准扶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则是借喻。语言是时代的反映,修辞的应用也与时代同步,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是一个充满修辞的世界,不论哪种修辞手法,只要运用得当,就能点石成金。

这令我想起中学时代看过的一部越剧电影,它也是我的爱情启蒙课。“十八相送”是其中的一个经典情节。

从红罗山书院到梁家,十八里相送,情切切,意深深。“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你看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满是浪漫与美好。祝英台借一个个物象暗示和表白自己的心意,而梁山伯则浑然不觉。

作为同门学子的梁山伯不会不懂修辞,他只是压根儿没想到,同窗三年的英台原是女儿身。临别依依难分开,谁知一别在楼台。

世人身上皆有梁祝,而每一段梁祝却各不相同。

我与爱人在洛阳师专学习时都在中文系。在书店中我看上了一本《徐志摩诗选》,一直下不定决心购买。有一次,我在教室中看到她正在阅读此书,便向她借阅。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天长日久,我们越走越近……同为同窗,我们从相知到牵手,似两只蝴蝶,在岁月的花丛中相伴而飞。而彼此相爱的梁祝,却劳燕分飞,只能化蝶而舞。

岂止《梁祝》,白居易与邻家小妹湘灵“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陆游与表妹唐婉“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多少梁祝似的美好情感之花,都被扼杀在那个时代的凄风苦雨中。

梁祝有知,该会慨叹生不逢时、早生千年吧!

猜你喜欢
暗喻明喻梁祝
永恒的梁祝 永远的蝴蝶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明清闽南梁祝戏曲、俗曲的出版与传播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祝》之比较
冰与火
隐/明喻的恰当性-规约度-熟悉度多维择选实证研究
Bao:2019 Oscar for best animated short film
关于“嵌入式”暗喻的思考及其在翻译上的应用
什么是暗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