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就是生活

2023-02-18 07:58何武
海外文摘·文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师代课汉语言

我人生的花季就像家乡明月山涧那小溪流,弥漫着浓浓的书香。

从文化学上讲,人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正像人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虚像的,但时间久了,沉淀下来,侵入土壤地脉就成了实的。现代汉语中称文化是软实力,也就是这一层意思。而文化的孪生兄弟,就是阅读。台湾作家蒋勋所说:无处不在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言下之意,阅读不仅仅是专业的阅读,什么样的书籍都值得一读。

在人生花季难忘的岁月里,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阅读融入了我的生活。阅读伴我成长,回想起诸如山上四月的野李花那样洁白而美好的事情,心里涌动着小小的幸福和快乐。虽不值钱,但抿抿甜。

当农民写的小诗发表了。我有两个妹妹在念书,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允许我读高中。爸爸要我复读,考“吹糠见米”的中师中专。“升学是唯一的出路吗?”这个问题萦绕在心间,我决定不挤升学这座独木桥,在一片反对声中回到了广阔的农村。雨天、农闲和夜晚,成了我阅读的大好时光。吴国勇是我初中要好的同学,他在县城第二中学念高中,给我来信时说,他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刘汉炳先生,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我将自己的习作寄给汉炳先生,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汉炳先生说,习作有功底,已推荐《竹阳报》,并由竹林文学社少杰老师担任我的指导老师。少杰老师系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乃诗坛新秀。他常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求我阅读、阅读、再阅读。他从县图书馆借的书,让我分期分批地读着。

我对文学的想象力,初始充满疑虑,继而充满信心。历史是文学的航标灯。在月夜摊开文学典籍,辉煌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就是漫长的文學苦旅,虽苦犹乐,在有景处抒情,于无字处读书。回味那些略显消瘦的文字,眼前闪耀着幽暗的光芒。流水今日,明月前身。唐诗拍击两岸,气象万千,忽而滚滚长江东逝水,忽而黄河之水天上来。大竹县竹林文学社吸收我为社员,在《竹阳报》上发表的第一首小诗《求索》,象征着一个少年执着的起步:向着十一月的天空/河流不再喧哗/它的怨诉/泥土里的种子/艰难地/蠕动/探索着/通向野草和鲜花的路。

当代课教师写的小通讯见报了。刚当代课教师时,我对新闻写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产生了人生第一笔贷款。为了学习新闻写作,我在农村信用社贷款50.00 元(那时代课教师月薪为52.50 元),在邮政所订阅了全国各地的期刊(半年)。

“何武,你的大作见报了!”我走进办公室刚刚落座。一位同事将报纸递给我的刹那间,似乎溪水流进了干涸的河床。至今清楚地记得是《通川日报·星期刊》,标题的引题是“不求花前月下相偎依但愿工作学习有长进”,主题是“一对恋人的‘合同”。

当联防队员自学考试毕业了。80 年代的热闹,带着一种天真和向往,我也追求了当时的“自考热”。我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考院校是四川师范大学。在几乎是中师中专和高中生的考试大军中,我这个初中生在人们复杂的目光中出入考场。

我的初衷不是为了拿文凭,而是阅读增加知识。得知最难考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我就首选了这门课程。首战告捷,这门课程我以63 分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告诉了爸爸,他“哦”了一声。他的语气很淡,我却听出了愉悦。当时我们很少交流沟通,我只能靠这不多的字句来揣摩爸爸的心情。这也坚定了我参加自学考试的信心。

1989 年春夏之交,我到了石子区公所治安联防队工作。业余笔耕不辍,石子区公安工作不断见诸《四川法制报》《通川日报》等报刊,有时还上了《四川日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自学一刻也没放松,大多数休息时间保持“头悬梁,锥刺股”的奋发状态。夜以继日的工作和苦读,竟然有两次出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一摊一摊的清口水弄得卧室满地狼藉。每周休息回家,差不多十公里的单程从不乘车,往返一路行走,一路阅读。

终于,我完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自学考试,成为大竹县第一个农民自考毕业生。

猜你喜欢
中师代课汉语言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代课老师
浅议中师语文教学改革中的若干实践问题
如何走出中师音美班体育班数学教学的困境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中师英语词汇教学探讨
代课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我国代课教师问题反思*——基于教育均衡发展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