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2023-02-18 14:24王娜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社会秩序道德品质诚信

王娜

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以及法治意识的培养。因此,笔者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职业素养出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理解知识内涵,领会学科价值,获得成长。本文将基于生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

一、播放生活场景,体会学科价值

丰富的课程资源能够使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学生更近距离地接触生活。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视觉冲击下体会学科价值,增强学习情感,从而培养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主观意识,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维护秩序”的教学为例。首先,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现实生活中一些“找茬儿”的场景,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不良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影响。然后,我又利用多媒体播放良好的社会秩序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由此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生活是离不开规则的。之后,我通过不同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分析社会规则是如何维护社会秩序的、自己能够对维护社会秩序做出哪些努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升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最后,我引导学生归纳了一些社会规则,希望学生能够自觉遵守。

二、提出生活问题,培养道德品质

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解決生活中许多方面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所以,我会基于实际,提出生活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使学生以活跃的思维理解所学内容,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三框“诚实守信”的教学为例。首先,我结合“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对学生提问“周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了“诚实守信”的课题。然后,笔者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买卖关系,对学生提问:诚信能够对人带来哪些影响?我们要如何践行诚信呢?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诚信的含义、讲诚信的意义,培养了学生运用诚信的智慧,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做了指引。最后,笔者对学生强调个人诚信记录对自身成长的影响,希望学生能够在课下搜集关于诚信的故事,通过阅读将诚信的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探讨生活情境,深化理解内涵

近些年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也逐渐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我结合教材融入生活情境,给学生探讨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中进一步理解生活和道德与法治之间的紧密联系,提升教学效率。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关爱他人”的教学为例。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触动学生的心灵,又结合现实生活中各种温暖的场景引入课题,感受关爱的力量。然后,笔者将学生分组,让他们结合生活情境从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三个角度出发,探讨关爱他人的意义,分析关爱他人的策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又使学生能够理解关爱是在传递美好的情感。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归纳了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学生关爱他人的同时,更能够懂得尊重他人,深化了学生对本节知识内涵的理解。

四、落实到生活实践上,指导学生行为

实践决定认识,将教学内容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更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从而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会从理论出发,指导学生具体的行为,希望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进步与成长。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三框“善用法律”的教学为例。首先,笔者对学生说道:“随着成长,你们会发现社会与法律之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所以善用法律与人打交道,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后,笔者引入了生活实例,以学生易于理解的场景进行指导,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指导学生学习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依法维权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归纳了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法律常识,希望学生可以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总而言之,将生活融入实践活动中,是落实立德树人举措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应用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此,笔者会继续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基于生活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以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秩序道德品质诚信
启蒙与再启蒙:塑造社会秩序的实践理性思维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犯罪与社会秩序——塔尔德与涂尔干争论的再考察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交往是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简评杨鲜兰、彭菊花新著《交往与青少年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