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第八届中医科学大会专家论坛集萃(一)

2023-02-19 03:14
前进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医药报告中药

陈竺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第十六届中央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报告题目: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践行中医药护佑生命的使命担当

报告摘要:农工党中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共同举办了八届中医科学大会。作为科学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品牌,中医科学大会搭建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学术推动的平台,已成为中医界的盛会,具有良好的社会反响,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高度肯定。中医药千百年来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人类抗击疫病作出重大贡献。面对世纪疫情,中西医联手筑牢生命防线,成为我国新冠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当今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发扬和创新因现代科技的融入迎来了新的机遇,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传承保护和科技创新,统筹推进文献传承和活态传承,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释放新供给,创造新的经济增长集群,促进经济调结构、转方式,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希望广大专家学者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结合,坚持中西医并重,为促进民心相通、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张伯礼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报告题目:新时代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报告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十年是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十年,中医药的医学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观相同,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相呼应,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而科技是中医药发展的翅膀,要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需要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构建扎实的理论体系,同时注重利用现代新技术新方法,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中医药与现代科学技术交汇融合,开拓出一条传承、创新、发展之路,形成了显著的学科优势,引领了健康产业发展,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得到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大力支持。2021 年以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累计批准了 12 款中药新药上市,创近五年新高。在三个“973”项目的支持下创立了组分中药理论,建立“标准组分、组效关系、组分配伍、优化设计”的组分中药研发模式,提出了“强化主效应,兼顾次效应,减少副效应”的配伍策略,建立中药多组分体内过程、“七情和合”的相互作用、网络调控机制研究等关键技术,为现代中药研制和中药质量提升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建立技术流程,并建成了中药组分库,储存了 6 万份组分中药。宣肺败毒颗粒、芪参益气滴丸、脂肝清颗粒、糖脂清片等新药的研发均得益于组分中药库。围绕做大做强中成药品种的重大需求,将组分中药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药大品种研究中,原创性提出中成药二次开发理论、方法与技术策略,创立基于系统工程学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模式,突破中成药二次开发共性关键核心技术。开拓中药智能制造,升级中药制造产业,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构建新一代中药智能制造技术。

陈凯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中药现代化与中药创新——总结过去 展望未来

报告摘要: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中药现代化和中药创新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其主要任务和重点方向包括: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中药标准化和控制技术研究、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中药新药的疗效评价和临床研究、中药产业技术的现代化研究等。

面向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努力构建完善的中药“临床经验—基础研究—临床应用”的产品研发创新链和疗效评价证据链,重视建设中医药高端科技平台体系,强化高品质中药质量保障关键技术,加强中药制药装备创新,重视中药新药研发的创新方法研究,加快推动中药产业现代化。

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中药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医药这一人类的宝贵财富也一定会为当代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Erwin Neher(厄温·内尔)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所长,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报告题目:细胞信号、离子通道和中医药

报告摘要:过去五十年的研究发现了人体内信号分子的“宇宙”,包括各种受体、生长因子、离子通道等。这些分子和信号调节细胞功能,并控制整个有机体。离子通道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是大脑中神经脉冲和其他电信号的基础,并参与所有感官过程,其中物理量,如光、声音或机械应力必须转换为电能。西方药理学,尤其是与离子通道有关的药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草药和毒药中的物质研究。最突出的例子是尼古丁、毒蕈碱、阿托品、士的宁、蛇毒等。植物和有毒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化合物,以保护自己免受食草动物的侵害,杀死敌人或猎物,或产生共生关系。研究还表明,使用这种化合物的信号机制在人类和其他高等生物中大体相似。因此,草药和动物是物质的丰富来源,可用于调节信号机制以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建立了更大的专业知识体系,几乎可以肯定,这其中包括大量影响细胞信号的化合物。现在的任务是分离这些物质,研究它们的作用方式,并探索它们作为新药开发线索的可能性。

Jean-Marie Lehn(让-马里·莱恩)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报告题目:从分子化学到超分子化学——生物有机和生物医学

报告摘要:化学为无生命物质的分子和构成生物体的高度复杂的分子系统之间提供了桥梁。分子化学已经发展出一种非常强大的合成方法,用于构建越来越复杂的分子。超分子化学试图研究分子以外的化学。这一学科研究对有组织的分子组合的形成和功能特性进行控制,这种控制通过分子识别过程产生的高度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实现,而分子识别过程在生物事件中起着基本作用,因此,与人类健康有着直接关系。没有分子识别就没有生命。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一些选定案例将能够强化生物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

黄璐琦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报告题目: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

报告摘要: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是中医药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医药发展的规律性体现,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要以“四个面向”为引领。通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回答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破解中医药自身发展难题;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充分发挥中医药疗效优势;面向经济主战场,突破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要着力推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综合利用、中药品种的提升与质量保证、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中药生产的智能化以及中药装备等核心技术的发展,真正实现让人民群众放心吃中药、吃上好中药的目标。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要把握中医药发展规律,做到内在式的理解与传承,以及继承性创新。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首先要在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第二,要深入一线开展临床研究;第三,要提供援助支持;第四,要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合作体系;第五,要遵照国际标准,融入规范体系;第六,要探索建立合作模式,深化国际推广。

王琦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题目:中西医结合提升我国对罕见病防治水平和贡献度

报告摘要:罕见病,又称“孤儿病”,指那些发病率极低的疾病,一般为慢性、严重疾病,通常会危及生命。据保守估计,罕见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5%~5.9%,全球受影响的人口达2.5亿~ 4.5 亿。99%的罕见病没有治疗药物,我国罕见病药物研发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大量研究证据表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罕见病可充分发挥中西医各自的长处,达到优势互补,取得满意的疗效,如关于肝豆状核变性、淋巴管平滑肌瘤病、重症肌无力、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罕见病已有较为成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报告从三个方面:罕见病的罕见与不罕见、罕见病的五个稀缺(知识稀缺、诊疗方法稀缺、疗效稀缺、机构稀缺、资金稀缺)和应对方法、中西医结合提升我国对罕见病防治水平和贡献度,展开探讨,并附上王琦院士治疗罕见病的门诊医案,以期更好地发挥中西医结合在罕见病诊疗中的作用和优势。

汤钊猷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名誉所长)

报告题目:试论中华哲学思维指导癌症治疗

报告摘要:中华哲学思维可概括为“道”“阴阳”和“矛盾”。用中华哲理指导癌症治疗有两个重点:一是“阴阳互存”,不能只看“阴”不看“阳”。过去重局部消灭,轻整体改造,直到21 世纪,才发现还需要关注癌周、全身与环境的改造。以中华哲理指导,将可拓展出大片新领域。二是“阴阳中和”,在治疗上强调复衡与适度,以弥补西医斩尽杀绝和越多越好的不足。两种模式:一是中华哲理指导西医疗法,在消灭肿瘤基础上,加上改造(改造残癌、微环境、全身),当可出现新的疗效。二是中西医协调互补,西医强于局部消灭,中医重视整体改造,刚好互补。两个前提:一是用广义科学观看中医,承认中医是科学。二是中西医要相向而行,包括:既需中学西,更需西学中;培养领军人才;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疗效标准,研究西医疗法的中医属性,弄清有效中医疗法的机理,探索重点疾病的中西医最佳互补等。相信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癌症治疗一定会出现。

高福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题目:疫苗与中药:外行对中医药发展的科学思考

报告摘要: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命健康。数据证明,新冠疫苗在防感染、防发病、防传播、防重症和降低病死率几个方面发挥了良好的基础免疫作用,尽管病毒存在变异,但是在防重症和降低病死率两方面仍然有着显著效果。

除了疫苗和抗体外,以“三方三药”为代表的中药在此次抗击新冠疫情的战斗中表现出色。但是,中药抗新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依然不是很明确,这严重制约了中药的国际化。我们通过筛选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库发现,链霉菌产生的亮肽素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主蛋白酶的活性。而且,亮肽素在细胞水平也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复制。产生亮肽素的链霉菌广泛分布在土壤中,可以作为植物的内生菌。因此,我们假设由于链霉菌与植物存在共生关系,链霉菌产生的亮肽素可能会转移到某些抗新冠中药材中,如甘草、黄芪等。后来,我们通过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和高分辨质谱发现清肺排毒方中确实含有亮肽素。这一结果验证了我们的假设,同时也表明亮肽素在中药抗新冠活性中起了一定的作用。基于这个发现,我们首次提出了微生物组—代谢产物—中药—抗病毒活性生态圈假说,为中医药科学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提示我们在进行中药科学化研究时,要重视中药与微生物组在道地药材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在中药活性中的作用。

饶子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三十年坚守病原体基础研究前沿

报告摘要:自2003 年非典(SARS)暴发以来,研究团队一直致力于探索冠状病毒复制—转录复合体(RTC)的工作机制,在新冠(COVID-19)疫情暴发之后,研究团队迅速启动了SARS-CoV-2 RTC 的研究工作,旨在探索新冠病毒生命周期中核心过程关键蛋白质复合体的三维结构以及其介导的关键机制,以发现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得益于十九年来对冠状病毒的持续研究,研究团队首先解析了转录复制“核心复合体”(C-RTC)的三维结构及其与核酸和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复合体的三维结构(Science,2020;Cell,2020),阐明了聚合酶的催化机制,提出瑞德西韦的抑制核糖核酸(RNA)合成的分子机制和潜在局限,阐明了聚合酶(NiRAN)结构域的完整结构,为深入研究病毒核酸合成机制、发展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关键科学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依次解析了转录复制“延伸复合体”(E-RTC)的三维结构(Nat Commun,2020),阐明了解旋酶推动RNA 延伸的机制;解析了“加帽过程中间态复合体”[Cap(-1)’-RTC]的三维结构(Cell,2020),首次发现NiRAN 结构域是催化mRNA“加帽”的关键酶,回答了三十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解析了“加帽与复制矫正复合体”[Cap(0)-RTC]的三维结构(Cell,2021),阐明了“反式回溯”的错配校正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抗病毒药物、防止逃逸提供了关键基础;解析了E-RTC:RNA-nsp9 和E-RTC:RNA-nsp9:GMPPNP 的 三维结构(Cell,2022),首次发现了一种全新的新冠病毒RNA 的“加帽”机制。这些工作为深入认识新冠病毒复制机制和药物作用机制提供了关键生物学基础。

猜你喜欢
中医药报告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报告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