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城市更新背景下以步行价值再生为导向的街道空间更新探究

2023-02-22 16:37
大众标准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步行街道交通

刘 畅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2600)

1 精细化城市下的步行价值

1.1 精细化城市更新的背景

截至2017年初,中国城市化达到57%,数字背后是激进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的迅速扩展虽然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差和公共服务缺乏的问题,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城市更新模式对基础设施环境破坏变得明显,造成了“大城市病”,如环境污染等。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放缓,城市发展更加注重包容性和质量。

步行是人的一种自由权利,” 步行价值” 的概念源于” 步行运动” ,并在20世纪末城市中被普及。步行价值是以行人资源再生为主导的街道空间创新,是促进人文交通发展的重要城市街道空间设计之一。步行具备了” 交通” 和” 人本” 的双重特征,能够满足城市街道空间更新中所提倡的增强城市动力、推动社会人际关系的宗旨。

1.2 步行价值再生的含义

1.2.1 步行交通

步行是所有交通行为发展的基础,包括移动交通和非移动交通。步行是一种不同于移动交通的传统低速交通系统,一般来说,人们采取步行,都是因为目的地距离较短,或者在环境、心情适宜时, 进行的一项活动。

1.2.2 步行交流

简盖尔认为,有价值的社交活动、谈话等出现在他们休息或散步的地方。步行不仅仅是一项交通活动,也是增进社区互动、提高空间活力、维护社区秩序的有效方式。在步行中,通常是两人及以上进行日常交流谈话,即使是一个人,在遇见街道熟人时,也会与之打招呼、闲谈等等。

1.2.3 人际包容

步行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是社会互动的触发因素。在步行过程中,失去了交通工具的阻隔,人们的肢体和视野更具有外放性,更能对周边的人群产生好感和亲近感。市民之间的关系是衡量城市活力的指标。步行活动的发展有助于城市公共活动的发展,促进城市生活的多样化,塑造城市活力,振兴城市地区。

1.3 社会包容

当前的城市更新工作主要是由传统的城市社会发展观念而发展起来的,而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道路空间公平正义的议题也受到了关注,而道路公平则越来越成了当前的重要焦点之一。“汽车优先”的推进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低收入群体的弱势层,也因此产生了隐藏的社会发展偏差。然而步行无需高付出,可以忽略个体差异,也因而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同时绿色步行大大降低了移动交通产生的噪音、尾气等污染,对建设友好环境的城市有着重大作用。

2 人本模式的新需求

2.1 现阶段街道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从快速城市化向新型城市化的转变,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已成为共识。人体尺寸也是一个和环境有关的尺寸,人的触觉、视觉、听力都是城市当前网格化最需要在意的尺寸。人本空间管理模式是城市规划与引导管理的最新特征,是中国及全国城市街道空间走向人性化、精细化管理发展阶段的必然特征。

城市街道空间的更新囊括了诸多,譬如楼房翻新、扩建、自建,涉及到的利益方很多,在碎片化进行街道空间利用时,难免有些住户抢占街道空间,导致街道内杂物堆砌,难以行走。这些被抢占的空间资源不但看起来杂乱,而且难以根除清理完全,产生这类问题的本质是缺少了城市空间管理的宏观调控,没有构建系统的城市街道空间网络,太过片面地强调一个点的空间位置。

单纯注重土地效益,挤压城市街道空间带来的是城市系统的崩溃。单一经济价值观忽略了城市人文内涵、人道主义,阻碍长久地盘活一个城市的土地经济。土地利用是一个城市的根本所在,城市土地规划混乱,基础设施建设庞杂,街道空间被尽可能地挤压,再在弹丸之地进行土地开发,使得房地产开发充满盲目性,有时甚至破坏历史性街道建筑。缺乏对城市街道空间的宏观调控,也容易导致城市交通拥挤、居住环境低下、公共设施利用率低等“城市病”。

2.2 人类视角中的新技术带来的可行性

街景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协助进行城市街道空间的质量评价。街景信息作为城市空间信息的有效补充,能够直接向使用者展示360°的街道全景空间信息,目前谷歌街景图像技术正在用来进行中国城市的三维模型建设工作,而评估中国街道空间的设计也能够借此完成升级迭代。在过去,街景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的主要是代替人工进行数据分析。但是由于在计算机领域的进展以及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引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已经可以被用来进行更精细的建筑街景图像处理。

3 以步行价值再生为导向的街道空间更新的原则

协同共生。步行城市(漫步城)是一种城市的存在方式,步行是人们感受与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除强调城市街道空间的建立之外,想提升步行价值还注重完善城市移动交通网络,注重移动交通与步行的和谐共存,使多用途道路模型的行路权分配更加合理,以促进步行心理,降低过度的城市移动交通机动性对步行的阻碍作用,并倡导步行与机动车共存。

城市空间的规划需要考虑人的身体机能限制。城市街道空间的更新需要考虑步行运动的范围,并通过合理设置街道之间的距离,当距离过长时,不宜步行,当距离缩短,在行走距离内时,人们才会倾向于采取步行来代替使用交通工具。

4 以步行价值再生为导向的街道空间更新策略

4.1 步行优先级,多级尺度引导

城市交通系统的变化对城市街区规模产生了严重影响,随着移动交通的发展,城市规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巨大的“大规模汽车街区”,其极大地阻碍了行人的步行意愿,加剧了城市的拥堵和空间质量的降低。

适当的城市交通系统规模是增加路网密度,联结街道空间,营造四通八达的街道,帮助人们无需借助移动交通工具上大马路,只借助小道就能到达目的地,加强了邻里关系,提高了社区活力。小街道区域易产生” 机器非双模式” 模式,有利于步行交通工具的产生,也有利于移动交通工具行为的顺利进行,提高机动车行为的选择程度,从而降低了交通堵塞的可能性。

市中心的传统小规模街区往往是该地区的精华和吸引力。在更新过程中,需要积极保护传统的块比例尺,可以将“步行”作为设计原则,并将多层多层块比例尺,与块的位置相结合,有必要创造街区空间,避免城市街道空间的粗放管理。

4.2 步行网络的链接

在空间移动性的背景下,城市空间以移动交通为主导手段,步行价值在牺牲原有步行空间的基础上被“压碎”和“碎片化”。单个孤立城市的街道步行空间往往难以独自存在,造成城市发展中各种不稳定因素区影响城市公共生活质量和街道空间布置。土地的利用率越来越高,纵行方向上的建筑更多,电梯与附梯遍布,在垂直方向上人们往往依靠移动交通工具,减少了步行的可能性,使得步行价值被抑制,这是城市交通网络建设和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特别是城市中心街道的土地利用率往往很高,地下和地上空间得到了积极利用,增加了移动交通对步行行为的干扰,阻碍了步行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三维步行道,加强步行道与建筑的一体化发展,将建筑纳入城市步行系统的组成部分,提高整个中央街区的步行价值,增强步行体验,形成三维立体定向步行网络。

4.3 内外联动同步发展

由于可达性和便利性的差异,中心区的城市更新往往表现出“表层”的发展趋势。街道沿线的区域首先因其靠近人群而更新,然而,由于与地块可用性相关的因素,这些街区通常处于从属位置,在更新过程中总是被动选择。其“分层”更新通常与同一段更新的速度不一致,这形成了内部和外部更新的断层,并加剧了街道更新之间的隔阂。

在更新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展示人行道网络的优势,更深入了解人本管理模式内部,提高步行的可达性和选择性,以降低在导航引导下步行与其他交通方式差异,并关注在街道空间管理模式内部的人文创新与发展,以推进管理内外部联动、同步发展,从而达到城市街道环境整体恢复的良性循环。

4.4 多网络互惠共生

由于步行受生理条件的制约,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局限性。所以,对步行价值的开发不可简单地改变为增加步行的移动机动性,更不可单纯地转向开发步行交通工具,应使移动交通工具和步行交通互相融合,做到优势互补。城市的街道城区所必然遭到有限空间的约束,为了尽量减少私人交通工具对城市街道空间的浪费与损害,可以以公交车站为核心,把公共交通的机动性和步行结合进行起来,但是对于发展城市步行公共交通,还是有必要充分考虑自行车等简约自便工具的需要,增加人的步行意愿,及时在步行距离不远不近时提供交通工具。在城市街道更新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了移动公共交通的静态交通要求,大量设置了地面停车位与地下停车位,建立了静态运输网络,才能推进动态交通网络和城市步行的共生。

4.5 精准设计步行文化

街区空间作为城市空间发展的主要人际催化剂,可以代表城市的品位,表现城市文化底蕴,是树立城市形象的主要手段。城市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节点,而现代城市建筑主要是以街区形象为展现窗口,汽车则主要是为了快速便捷而设计的。步行与车辆之间存在着不同级别的速度模式,对行人与慢行模式的感官感受更为敏锐,对城市空间的感受需求也更高。所以,城市规划设计必须重视在步行文化下的中低速城市感受,重视对步行城市中道路空间的精致设计。在街道空间设计中,着重注意步行过程中道路空间的传感边界的划分,步行道路两侧建筑物的起伏而产生角度联结,通过耦合与步行道路的交互接入和传播,连续道路提高单调的行走体验,以底层感应界面为核心,从步行的角度开拓了城市天际线。因为大都市的住宅往往密度很高,不知不觉间容易给人一种压迫与窒息感,在街道空间更新过程中,开阔的城市天际线大大地减少了步行时所感受到的压力,因此必须打开城市天际线,带来更舒适的步行感受。

5 讨论与展望

5.1 人类视角的空间质量度量

人本问题是城市规划的核心问题,意味着需要在城市建设中多以人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在电脑中模拟完成之后直接开工建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人本模式的高效、快速的空间产品质量度量规划。根据上述分析,可以通过结合大样本街景数据和使用机器学习技术对城市街道空间进行评估,以实现大规模高精度街道空间规划。

5.2 大规模分析和精度测量的兼容性

本研究的另一项功绩是实现了规模研究范围与人类规模研究精度的共存。在以往的规模上,进行大规模研究很难和精度尺寸上的研究范围保持一致,否则将大量增加工作量和时间投入,在精度尺寸上的常规研究方法往往需要耗费时间和资金,并且只能够在小规模街道上开展。所以,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需要面临着两种艰难的抉择:一是要忽略尺度上的数据,二是通过带形的精度研究来预测整个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而这个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对人的身体尺度上,对街道空间进行高精度分析。作为一种高精度、分析性的人本模式,它在街道空间更新上强调分析技术与人文设计的融合,以量化的形式,帮助进行大规模的街道空间更新。

6 总结

基于精细治理的城市设计不仅包括提升步行价值,还包括设计的精细化。虽然设计注重效率本身很重要,但设计实现的人本模式更为重要。在设计方面,必须遵循系统思维、人本原则。街道更新是实现城市管理、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未来,精细化的城市设计更重要的是使用多维发现机制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管理,以及使用各种终端对数据进行实时共享和实时更新,并将处理的信息进行闭环结合,将设计与人本相结合,让城市街道空间达到最大化利用率的同时也保持高质量的步行存在环境。

猜你喜欢
步行街道交通
魔方小区
步行回家
热闹的街道
繁忙的交通
小小交通劝导员
从步行到奔跑
热闹的街道
风居住的街道
街道等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