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研单位视角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探究

2023-02-22 16:37刘盈斐
大众标准化 2023年1期
关键词:科研单位绩效评价课题

刘盈斐,殷 殷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

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在“十二五”末期启动。作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建立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在内的新型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改变了原有科技项目体系的分散、重复等诸多问题。其中,由原来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整合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于2016年2月正式启动实施,旨在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提供持续性的支撑和引领。截至2019年12月底,科技部共启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82个(含15个定向项目),设立项目3 966项,中央财政经费总额约789.19亿元。为更好地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文章调研了水利行业承担重点研发计划效果较好的科研单位,对项目过程管理和综合绩效评价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目前项目管理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科研单位视角探索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管理的经验做法,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 项目过程管理

为保障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组织实施,规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管理,科技部发布了若干管理规定,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这些规定涉及立项申报、项目评审、年度报告、中期检查、项目变更、课题绩效评价、项目绩效评价等环节。项目申请单位、承担单位积极学习有关要求和规定,心怀“国之大者”,认真开展顶层设计、制度建设、统筹资源、研究多元化投入体系、积极控制风险。

在项目立项管理方面,调研的科研单位对于立项的意义、研究预期目标、实施路径、研究基础和分工、承担者和参与人资格等开展了严格审查。一些科研单位加强顶层设计和需求对接,组织召开多次内部论证会,由单位科技(学术)委员会层层把关。

在项目过程管理方面,调研的科研单位能够严格按照科技部、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管理专业机构的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全过程有效管理。为有效开展质量把控,一些科研单位还严格履行了单位内部的报告审查手续、中期检查手续和项目变更手续。

在绩效评价方面,调研的科研单位作为课题承担单位,能够按要求组建专家组,包括重点专项专家委员会专家和专业机构聘请的项目责任专家。调研的科研单位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能够按照要求提前整合课题成果,汇总梳理、凝练提升,开展了包括对项目综合绩效自评价报告、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情况、成果管理和保密情况、科技报告、科技资源汇交方案等审查,在整体高度和科研水平上对项目成果进行把控。一些科研单位还严格履行了单位内部的验收申请、财务审计手续。

2 存在的问题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施启动6年来,无疑取得了巨大成绩,研究了大量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解决了大量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问题,产出了大量具有推广价值的产品,但在管理体制机制上仍存在一些具体问题,表现如下:

2.1 绩效评价时段有待优化

目前,课题绩效评价是在课题到期后马上开展,待全部课题绩效评价完后,管理部门会组织开展项目绩效评价,一般二者相距不会超过半年。对于课题和项目来说,科研任务刚完成不久就开展绩效评价,有些成果的特色性、长效性、影响力和实际效果难免未完全发挥,过早的评价结果难免不够准确,不利于进一步为科研布局决策提供导向,为管理优化提供依据。

2.2 绩效评价方式可以进一步灵活丰富

目前,绩效评价有现场和会议等评价方式,均以答辩为主要手段,口头质询后,形成绩效评价意见。每个课题的绩效评价时间有限,一般为1~2 h内完成。这种有限时间内的问答式绩效评价较难让评审者充分、全面、准确了解为期3~5年的项目总体情况。对项目承担者来说,由于受到绩效评价意见格式和字数的限制,相对绩效评价意见中的分数和等级的评价结论,更需要得到的是评价小组形成的专业性高的专题评价报告,有效的双向反馈才能真正带动科研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2.3 绩效评价的“一次性”问题需要反思

目前的绩效评价是紧密结合任务书、预算书的任务完成和资金使用情况开展的,若仅从项目是否完成任务、资金花费是否合理的角度去理解绩效评估的重点,会造成随着任务完成节点的到来,绩效评价也“一次性”结束,以分数或者等级获得“一锤定音”的结论。事实上,对于科研项目,“十年磨一剑”乃常见现象,科学研究也不会随着某项目的结束而彻底停滞,很多科研团队接续付出了几代人的努力才取得了瞩目的成果。绩效评估方式应能更好地反馈该项目未来可能对行业乃至对国家、国际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中央资金更优布局,更好地发挥效益。

2.4 项目的示范作用仍需持续开拓

一是由于资金所限,个别项目示范面积不足以形成示范规模。示范项目固然创新了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但由于经费所限,个别项目的示范区有时是一个水厂、一个小区、一个乡镇等,范围不够大。二是后续科技推广投入不足,关于政策解读、技术培训的配套服务还不够,难以充分发挥典型技术示范和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三是对脱贫地区开展示范技术指导仍然不足,在促进科技示范早见成效、建立帮扶机制等方面还需要加强。

3 建议

3.1 对项目管理部门的建议

“十四五”期间,面对科技创新的新形式新要求,项目管理部门积极探索了若干项目管理新举措,包括加大科技任务和重要资源的宏观配置、精简管理流程、完善遴选机制等,效果显著。文章提出若干建议,以期项目管理日趋完善。

探讨绩效后评价模式。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向纵深化演进,全方位改变着人类经济与社会形态。基础科学不断向宇观、微观和极端条件等多极化方向拓展,需求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日益活跃,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跨行业跨专业领域不断融合。在评价时段上,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可探索开展绩效后评价,2~3年内完成“回头看”。在评价重点上,将课题绩效评价效果作为项目绩效评价的前置判断因素,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反馈性、合作性,以期对原创能力的提升做出更准确的评价。

提供项目管理经验交流平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如设立了“揭榜挂帅”的科技悬赏制,不论英雄出身,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社会各界智力潜能。但需要承认的是,各项目和课题的承担单位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对比科研单位和高校,一些企业等承担单位对科研项目的管理经验的确不足,急需对项目管理开展培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项目管理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自媒体、视频培训等多种形式,总结典型经验做法,供广大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学习提高。可让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项目承担单位提供1~2条最有效的典型管理案例文字版,汇总形成供全部项目承担单位内部学习的培训材料。

有效宣传项目产出成果。高度重视成果宣传,科学制定宣传策略。推动传统传播渠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创新和丰富先进技术产品的传播形式,建立跨部门协作工作机制,衔接融媒体宣传平台建设,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搭建技术推广平台,促进技术推介、需求信息、对接跟踪、交流互动,成为上级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业了解行业技术实力的阵地和渠道,协助“需求方”了解技术产品用户体验,以便持续优化和改进技术产品性能。

3.2 对项目承担单位的建议

调研发现,一些科研单位形成了比较好的经验做法,全过程、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助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建议在如下方面可以继续加强探索:

第一,加强制度与机构建设,加强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制度建设方面,建议各项目承担单位印发单位内部关于加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管理的意见,包括机构、制度等内容,并严格执行。实施项目与课题“法人负责制”和项目负责人“牵头责任制”,坚持服务与监督并重;注重完善管理机制;严格实行项目内部管理制度、定期报告制度、中期检查制度、成果审查制度、重大事项报批制度、重大问题追踪与倒查制度、保密制度、联系人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以及信用档案制度。

在加强机构建设方面,建议成立单位内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管理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对承担的重点专项项目及课题进行统筹管理。单位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各项目应分别成立项目管理办公室和项目专家委员会。

在加强落实各方管理责任方面,应明确单位内部有关管理部门、项目负责人以及课题负责人各方的管理责任。强调各层级各司其职,全面保障科研活动顺利进行。

在容错机制方面,积极营造尊崇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多元包容的良好学术氛围,不以“出成果”名义干涉科技人员研究工作。

第二,探索分类评价,就单位内部自主管理项目先行积累评价经验。

在项目分类评价方面,建议有关科研单位按照分类评价的要求,对自主立项的项目先行探索分类评价,探索并积累项目分类评价经验,努力改变以往“头衔”“帽子”“论文数量”等评价标准。对不同类型项目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路径,根据项目内容、重点及性质实施分类评价,并细分为偏重基础研究类、偏重技术研究类、偏重产品开发类、偏重前瞻性宏观战略研究类等多种不同类型,规定评价侧重点。此外,要求不得把论文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对确需考虑论文因素的,论文评价实行代表作制度。力图破“四唯”,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在奖励评审方面,对单位内部设立的各种奖励梳理分类,如科学技术奖可以分设应用成果奖、理论成果奖、科普奖、人才奖等多类,不把论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和考核指标,注重科研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三,开展专项激励,积极储备高水平人才和成果。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需要具有研究水平高超、在行业内影响力大的科技领军人才完成。单位内部可探讨设立人才专项,包括对高端人才、重大创新成果完成人、优秀青年人才、特殊贡献人才、潜力人才的资助。定期开展学科发展诊断和人才缺口盘点,更新人才需求清单。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扩大研究生和博士后、特别是国际学生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强化其“人才战略储备库”功能。

第四,强化科学家精神,营造创新良好氛围。

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章程是运行发展的基本准则,在单位章程制定中,应强调文化建设,将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融入单位文化精神。此外,应积极制定学风、师德、考核、科研诚信等办法。通过邀请老科学家为青年职工做专题讲座、举办高水平论坛、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促进不同学科交叉融合,深入合作。也可结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科技周、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建立史料留存机制,运用图书馆、档案室、试验基地、网站等,珍藏大量书信、手稿、图纸、证章、照片和历史影像等。

猜你喜欢
科研单位绩效评价课题
嘉吉(Cargill)进军RAS饲料研发,与美国知名科研单位达成合作
科研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