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与立体慢行系统结合模式研究

2023-02-23 13:35陈新梅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3年2期
关键词:城市交通步行站点

陈新梅

(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城市轨道交通在改善城市交通压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的完善与健康发展。同其他城市道路交通相较,轨道交通更为便捷与智能,能提供优良的交通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城市居民的出行。而慢行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的组成部分,将其与轨道交通模式为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在满足城市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时提升生活质量,颇具研究与应用价值。下文就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与立体慢行系统结合模式展开研究。

1 立体慢行系统概述

1.1 立体慢行系统功能

立体慢行系统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城市居民营造融合休闲、娱乐及游憩等诸多功能的公共休闲空间,优化出行环境品质,进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慢行系统涵盖慢速机动交通、非机动车、步行及相关配套设施,主体为自行车与步行,基本面向整个城市,是集休闲、观光、交往、购物及运动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空间网络[1]。具体来说慢行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①通勤。慢行系统“行”是基本功能,是构建慢行系统的根本,能够解决短距离出行频繁的问题,有助于改善城市交通压力,为市民营造良好的出行环境,慢行路径连续、可达,以及衔接车行网络的特点使慢行系统通勤功能得以实现。②衔接转换。慢行系统与城市交通体系相连接,是对城市交通体系的一种补充,可连接起不同交通方式,能够与公共交通无缝换乘,使居民能在不同交通方式之间转换,为城市居民提供多元化的出行方式。③体现城市特色。将城市开放空间与慢行系统连接起来,如将慢行系统与城市滨水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连接起来,在强化联系的同时还能打造特色慢行通廊。④日常生活。慢行系统并非只有交通功能,也可用于居住空间延伸,发挥日常生活功能,如交往,使城市空间与居民间的互动进一步加强,有助于重塑城市活力。⑤休闲游憩:慢行系统可以依托城市道路两侧建设,也可与城市绿道、滨河及广场等开发性空间结合起来,从而构建出集休闲娱乐、运动游憩及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空间,在满足居民出行要求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一个亲近自然、松身心的场所。

1.2 城市慢行系统空间形态要素

慢行系统空间形态要素涉及慢行单元、慢行节点及慢行空间3个层级,其中,慢行单元是指能满足城市居民集中化、规模化与连续化慢行需求的物质空间场所,并且从条件、策略及配套设施等方面均符合慢行单元要求,可按照单元功能差异进行划分,现阶段,慢行单元尺度通常在600~800 m范围内;慢行空间内的集散、转换及枢纽等空间多表现为停车场、车站、人文景点、下沉广场及城市中庭等具有特殊意义核心位置或交通交汇位置,这就是慢行节点,可依据功能进行划分;慢行网络由慢性路径、廊道及微循环等联通、交织与叠合而形成网络空间,是连接起系统内各个节点与单元的一种媒介,由于与公共交通体系之间具有对应叠合关系,因而存在交通等级上的层次差异。进行慢行系统规划时,应注重其关键部分——慢行空间,并把握好慢行节点、区域及网络等内容,其中慢行路径作为居民慢行活动主要场所,应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规划与布局,实际建设中应基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将两者有效连接起来;城市广场的商业综合体及公共绿地等就是比较常见的慢行区域;交驳交通与慢行路径间的节点就是慢行节点,为保障交通连续性应合理选用安全设施[2]。

2 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与立体慢行系统结合模式分析

2.1 轨道交通+慢行系统结合模式界定及其必要性

2.1.1 界定

轨道交通与慢行系统结合的模式,也就是围绕城市轨道站点并以其为核心,在周围500~800 m范围内构建一个慢行街道网络(步行为主),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核心与各个功能区域互相联通起来。其中,慢行系统的构建是该模式规划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

2.1.2 必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城市建设中更为注重以人为本,这对城市交通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轨道交通与慢行系统都面临这升级与完善。在城市建设中如果只注重“快”而忽略“慢”,那么将无法真正地使城市居民感受到交通出行的便利,如目的地近在眼前,却因道路建设等对步行产生限制,需要绕一圈才能到达目的地,就会本末倒置,使得交通“快慢”矛盾愈发突出。发展城市慢行系统能够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轨道交通的可达性。鉴于此,将轨道交通与慢行系统相结合是绿色环保理念在城市交通方面的一种践行,是对快慢交通的一种平衡,毕竟城市交通既需要“大动脉”,也需要“毛细血管”,快慢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出行顺畅,也是城市交通格局与公共资源配置优化的必然要求。

2.2 轨道交通+慢行系统模式特征

2.2.1 宏观方面

轨道交通+慢行系统结合模式宏观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资源增值化。从土地价值角度来说,轨道交通站点周围的慢行系统房产价值会较轨道线路其区间高,也会成为资本逐利的优选,这种结合模式比单一的地铁线路空间价值更高。②空间网络化。体现在2个方面,一方面,站域地铁廊道具有互联性,一些轨道交通建设比较完善的地区,其线路布置通常慢行空间沿着地铁廊道的轴线向周围扩展,慢行网络空间结构多为放射星型、指状等;另一方面地铁站点的慢行区域辐射范围具有增强性,慢行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城市末端交通难题,将慢行系统与轨道交通相结合,提升轨道交通出行的可达性与便捷性,也增强了市民出行意愿,吸引其出行[3]。

2.2.2 中观方面

轨道交通+慢行系统结合模式中观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路径连续性。慢行空间与轨道交通相结合,其中慢行系统塑造的自行车、步行体系可与城市公共交通及开放空间有效连接起来,有助于出行环境与生活质量的改善。②慢行网络高密度性。结合模式的路网系统具有高密度性,这种特性指的是慢行廊道与支路网的高密度,较机动车网络密度更高。③立体性。慢行系统在三维空间内实现站内站外的衔接,并对地上地下交通资源进行整合,将地上地下空间连接成整体,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对慢行系统进行合理营造并从多基点、维度及层级对其进行一体化设计能够有效提升空间品质,改善空间矛盾。

2.2.3微观方面

轨道交通+慢行系统结合模式微观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人车互联。结合模式下,实现了道路空间的均衡细化控制,慢行空间能够充分满足非机动车辆及行人对道路空间的需求,与道路空间内活动及行为要求相符合。②设施精细化。轨道交通与慢行系统相结合的模式,使得环境设施更为精细化,如人性化无障碍旋转坡道及高侧窗台采光的布置。

2.3 轨道交通+慢行系统模式设计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与慢行系统结合模式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一体化。主要是指站城一体化,轨道交通+慢行系统模式是基于轨道站点进行构建的,以轨道站点为核心,注重慢行系统与站点两者的合理衔接,对上文提及的慢行系统空间要素各层级体系进行有效梳理,确保结合模式具有充分的可达性与便捷性,从而为市民营造出便捷的出行方式与舒适出行体验,将地下地上空间有效联通起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②安全高效。由于通行效率是影响人们选择慢行的关键因素,因而安全高效是“地铁+慢行”的特点之一,也是结合模式的首要任务,通过建立快捷方便的慢行网络,可进一步增强空间连续性,为行人高效安全出行提供保障,并对人车及道路的时空关系进行有效协调,满足各方的道路需求,而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提升高峰期慢行系统出行效率,从而有效缓解交通压力,保障道路交通的有序性。③活力舒适。将城市开放空间如休憩广场、绿地公园及商业设施等与慢行空间结合起来,增加出行概率,提升街道活动强度;为了营造较佳的站前空间,提升城市活力应对地铁站接驳与集散进行妥善处理;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服务与商业街道层应根据需要设置积极界面,并保证其功能具有连续性[4]。

2.4 轨道交通+慢行系统模式设计规划实例

以成都地铁龙马站慢行系统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分析,该站点是该城市几大轨道交通的汇聚区域,并且基于该站点,半小时内基本能够将城南区域主要交通枢纽(机场、高铁及CBD中心等)覆盖完,对该站点周边2km范围的城市生态及配套资源等进行分析。轨道交通+慢行系统结合模式的慢行系统以该站点为核心向外辐射到4条慢行主轴,并沿线路对商业进行布置,于该片区的中心与已有服务设施相结合打造一个集休闲服务与活力共享为一体的中心综合空间,形成一核心四主轴的慢行系统体系,将各个类型生活片区涵盖进来。从站点为原点,分别划分为核心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绿化区及居住区,确保慢行的连续与舒适;出于绿化敞开空间及商业的考量,为了向市民提供更舒适安全的步行空间,对街道采用断面设计,从而将车道宽度适度减小;其中几条主轴的慢行空间实行人车分离,采用立体分离方式对交通节点进行设计,对车辆进行必要的限行。

结合轨道交通与慢行系统结合模式设计原则来讲,第一,站城一体化。根据地铁站的空间对地下过街通道进行规划,并对核心区域车库及商业等进行连接,实现地下空间的联通,将遭到割裂的城市空间串联起来,在空间布置方面,围绕开敞空间对商业进行布置并灵活运用绿化景观,增强空间布置效果,打造立体特色空间,同时将地下通道连接节点空间尺度进一步放大,对地铁人流进行疏解。第二,安全高效。在各片区中心遵循15 min服务全的要求,对服务中心及商业等进行设置,尽可能增加慢行节点设计,为市民归家打造“加油站”,将休憩与通勤两类型路径分离设计,于节点处将慢行路径发散拓展开来,增强街道界面的活力[5]。第三,活力舒适。该站点慢行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将其与休憩广场、绿地公园及商业设施等开放空间有机结合起来,优先考虑行人步行需求,人性化设计空间设施、空间环境及空间尺度,从而打造一个舒适活力的慢行空间。

3 城市轨道交通+立体慢行系统模式的优化策略

3.1 遵循空间优化原则

可持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立体慢行系统空间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路网便捷。这是结合模式的基本原则,该原则主要通过慢行设施的完善性、道路的连通性及商业的连续性来体现,如完善的慢行交通设施,特别是交通道路空间规划设计在美化城市的同时还能够有效提升市民出行效率,道路连通性高居住区与城市中心区均适用,而连续性的商业布置并结合颇具特色的店面设计,则能够一定程度吸引行人注意力使其有一种步行时间短的心理感觉,认为慢行方式便捷。②步行舒适。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剧增,慢行系统建设应充分考量该情况,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如居住区的地铁慢行系统,应考虑老年人遛弯需求,适度增加坐椅,并布置清晰明了的道路标牌为老年人慢行提供舒适便捷的环境,加之街边绿化景观以及商业的布置提升市民出行概率。③接驳高效。通过对轨道交通与慢行交通两者进行系统化处理来体现接驳高效原则,不同模式下两者接驳方式是存在差异的,地铁站点与自行车两者接驳应着重处理站点附近自行车停车问题,而居住区内公共设施与步行两者的接驳应着重考量人流疏散问题。

3.2 提升慢行空间便捷性

提升慢行空间便捷性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①慢行交通线路规划。相关研究显示,人们比较能接受的舒适步行时间最大是10 min,可根据步行舒适范围对慢行交通线路进行规划,灵活对站点出入口步行及自行车道等进行设置,必要时可对地铁站点与周边商业建筑两者间的联系进行增强,依据实际环境情况科学合理规划地铁站点出入口的慢行空间[6]。②周边道路连通性。如居住区地铁站慢行系统建设,可通过在地铁站店周边区域适度建设开放街区,形成密路网小街区格局从而降低市民步行绕路程度,若不适合改造可适当增加出入口。③商业空间连续性。如居住型地铁站点慢行空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区域街区打开,通过增强街区活力提升连续性,若需要通过围墙展示可视适度将步行空间扩展,也可通过商业文化一致性(如同一商业主体)对商业空间连续性进行保障。

3.3 提升慢行节点空间舒适性

提升慢行节点空间舒适性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①提升街道品质。可重新划分道路横断面与定义功能,提升道路过宽街区品质,若临街建筑高度较高,可通过增加对立面建筑的后退距离对过高建筑带来的压抑感进行缓解。②丰富步行空间。通过设置街边坐椅、建筑道路标识及建筑小品的方式对步行空间进行丰富,同时注意不得对步行道面积进行占用,借此以美化空间,改善环境,提高市民出行积极性。③改善街道绿化。增加街道绿化,既能提升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舒缓行人心情,炎热夏季也可发挥遮阳避暑作用。

3.4 提升慢行接驳空间的高效性

以居住型地铁站点慢行空间优化为例进行说明,居住区慢行空间交通接驳主要包括自行车与地铁及步行与地铁。其中,前者若短期处理可通过对单车停车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寻求以停车方式多元化进行改善,长期还是需要依靠市民自身使用意识。后者则通过在站点周边设置集散广场及畅通步行流线的方式来改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及绿色出行的渗入,城市交通也面临新的要求——“快慢”结合,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与立体慢行系统结合起来是对轨道交通与慢行系统的升级与优化。本文重点分析轨道交通+慢行系统模式,介绍其界定与必要性,分析其特征与设计原则,并结合实例对规划设计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优化原则、提升慢行空间便捷性、提升慢行接驳空间的高效性及提升慢行节点空间舒适性方面提出该模式的优化策略。可以看出,轨道交通与慢行系统的有机结合是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际建设中应充分考量城市居民出行需求,有效协调人车关系,提升居民出行环境品质,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体系。

猜你喜欢
城市交通步行站点
魔方小区
步行回家
老龄化背景下关于城市交通适老化对策的思考
持续跟踪 精准发力 充分发挥世行在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引智引资作用
基于Web站点的SQL注入分析与防范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从步行到奔跑
积极开展远程教育示范站点评比活动
首届欧洲自行车共享站点协商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