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视角下职业教育集团化模式探析

2023-02-23 02:25张莹莹程根德包华洋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集团化职教职业院校

□文/张莹莹 郑 淇 程根德 包华洋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河南·洛阳)

[提要] 伴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技能岗位的缺口导致社会人才供需失衡,为此国家逐步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力度。本文针对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打破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重新审视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路径提出优化策略。

一、研究背景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节点,社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和高质量劳动力供不应求,职业教育的改革成为热点。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企业组织和社会力量在高水平职业教育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支柱地位,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校企共同育人,2020年末河南省教育厅等三部门制定了《河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开展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建设,支持其在完善集团内部治理结构、整合集团内职业教育资源、促进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合作、带动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模范标杆和指导推动作用。职业教育集团化正成为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办学模式,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能力与育才水平,为社会供给高素质职业教育毕业生,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已有不少学者研究了职业教育集团化方面的问题。吴蒙(2014)在《供应链视角下高职教育的定位与发展》中将供应链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分析了两者的共同点,得出从供应链的视角研究职业教育问题的可行性,但是两者该如何结合作者并未给出答案。经济学者何大学(2015)研究了职业教育广而不精、水平较低、区块分化、管理混乱的现状,认为资源整合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手段。林秉娟(2018)从人力资本的视角,通过分析德国双元制的特点与启示,探索解决中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教育集团化可行路径。伍俊晖(2020)利用“合作共赢、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探究“政企行校”共同参与的多元办学模式,建立职教集团“四联动六分支”办学运行机制。叶淑芳(2021)从外延扩张与内涵发展两个角度,阐述职业教育集团化在结构、资源、质量与审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瓶颈突破口。这些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国外制度、内部机制、运行理念、学校规模、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师资团队、校企合作、招生就业市场等方面。因此,本文通过供应链视角,以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为例,分析职业教育集团化现状,剖析问题所在,并提出未来发展策略,助力职业教育集团化稳步推进。

二、供应链理论在职业教育集团化中的应用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理论。供应链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以控制信息流、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为手段,从购买原材料入手,逐步把原材料加工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再把成品卖给客户方。这种将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客户等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网络链结构的模式,即是供应链。供应链重点关注战略伙伴关系,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分工、协同,促进供应链持续增值、各方获利。供应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竞争优势,主要目标则以消费者为先,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增强消费者黏性。由此可见,供应链管理实质就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路。它旨在把不同企业联合起来,协调各企业的所有资源,强调各企业之间的合作,把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以此来增加供应链的效率。

在供应链理论中,有助于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的一项重要理论是“横向一体化战略(水平一体化战略)”。横向一体化战略,是指某企业和同一行业的其他企业协同起来,以扩大自身生产规模,降低成本,维持自身竞争地位,同时增强企业在整个产业中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在职业教育中,“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强调院校之间优势资源的横向集成,节点院校可通过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冗余资源,提高辅助性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打造自身的品牌特色。

本文所提到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就是在供应链视角下衍生而来的一种新型教育资源整合模式,它将各节点的资源均衡化配置,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在集团化办学模式中,集团作为招生机构进行招生等工作的安排;职业院校作为生产节点,为招入的新生实施进一步有计划地培养;集团中的企业及与企业对接的人才市场为销售节点,对人才的输送进行一系列的保证;集团成员中各用人岗位和社会中的岗位需求为对应人才的需求节点。从招生到就业,集团化办学可以提供一整套的系统的进程。而职业教育集团作为一种特殊的类型,更加具有职业共生性和就业导向性,确保将各方利益得到进一步保证。因此,供应链理论可以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集团中存在的问题,清晰地看出政府、机构、学校、企业组织之间的联系,推动多方发展。

(二)职业教育集团化供应链框架分析。通过以上理论分析,该研究试图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打破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合理处理院校、企业、政府、学生和社会之间的需求与供应的关系,这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职业教育集团化供应链中,政府要扮演“掌舵人”的角色,制定好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社会组织是第一级供应商,职业院校教育所需的各种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基本来自于社会组织,他们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基本保证;核心院校与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主体,承担着“划桨人”的角色;教育的第一服务用户——学生,以及教育的间接客户——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的运行,扮演了“助推者”的角色。最终,这种多元共治的资源整合模式会使“最终客户”最大化受益。本文以教育服务产品的商品属性为依据,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供应链各节点用图1表述出来。(图1)

图1 职业教育集团化供应链框架图

1、第一级供应商:硬件、软件供应商。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其教育水平与国家的科技水平息息相关。为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水平,首先需要具备两种必要的基础设施:一是硬件设施,包括教育所需的实验设备、校园公共设施、现代教学器具等;二是软件设施,包括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资源、学生水平等。因此,作为职业教育集团供应链最首要的一环,硬件、软件供应商应当为职业教育服务提供必要的资源。其中,硬件供应商包括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实验设备、公共设施的合作企业等;软件供应商主要包括各部门机构的管理人员、各学校高质量的师资队伍等。

2、核心组织: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整合学生资源、企业资源以及社会资源的资源整合平台,不仅让学生在此平台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和职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刺激学生就业率的增长。此外,对企业而言,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助推了市场竞争优势的提升。

3、第一级客户:学生。学生是职业教育的第一级服务对象,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但同时,学生也承载了教育服务的价值。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较少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也很少享受到教育的增值服务,更多情况下是像生产线上的产品一样,随时准备用以填补企业和社会的空缺,这就是造成当今社会面临“就业供需不平衡”的因素之一。学生作为职业教育供应链中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环,如果其作用被忽视,只考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那么职业教育供应链的整体效能和目标的实现必将受到负向影响。由此看来,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充分发挥其效能,必须明确学生“第一级客户”的定位,并使其参与到职业教育供应链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第二级客户:合作企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相关合作企业的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企业的发展必定需要人才,企业需求的变化也意味着对人才要求的改变。在职业教育供应链上,合作企业始终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推动着供应链的发展和正常运行。

5、最终客户:社会。如上所述,社会的变化会对企业的需求产生影响,但反过来看,企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社会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教育本是为了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最终使培养出的人才服务于社会,以推动社会的前进。考虑到教育服务一般需要较长的周期,且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并不能立即倾其所学,服务于社会,即“社会效果后显”,因此在对职业教育服务产品进行规划时应当深思远虑。

三、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化现状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职业教育集团化自行成立,并通过不断地探索、学习和借鉴,得以持续健康地发展。国家于2004年正式主管职教集团化工作,并发布相关政策规划文件。至今,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已初具规模。目前,已有河南、云南、陕西、福建、湖北、浙江、辽宁、山东、湖南等多个省份发布以支持集团化办学为方向的相关政策文件。为进一步分析,下面对河南省的职业教育集团化现状进行研究。

基于供应链视角,“校际协同,校企结合;政策统筹,龙头引领;以城带乡,互惠共赢”,是对河南省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的简单总结。在现实的运营中,城市龙头职业院校带动农村中职院校,以吸引各类企业与科研单位共同构成供应链模式,从而组建省级职教集团。同时,通过职教集团平台让龙头院校带动农村中职教育扩张办学规模,提高院校教学质量,更好地推动河南省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和产业的需求侧高度契合,从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技术与劳动人才,为河南省经济保持高质稳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现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规模化。河南职教集团发展至今已经初具规模,职教集团由原先的“小而散”,发展为现在的“大而全”。河南有很多特色鲜明的大型职教集团,例如2004年组建的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因地制宜地丰富创新,例如“后羿”模式、“企业学院”模式、“引企入校”模式、“校地”模式、“本土校企”模式等。并且在建立职教集团后,通过整合社会相关资源以及一系列教学活动,职业教育集团化效果更加显著,专业建设更具特点,接受过多元化培训的教师的教学能力明显提升。在短短7年时间内,示范骨干学科里国家级突破20个,省级超过45个,市级有80个。与此同时,教育集团也已成功培育了16个国家级、省级别的教学专业团队,1,000多名具备双师型素质专长的学科教师,60多个国家级和省市级教学名师。

同时,为带动职业教育集团化供应链顺利运行,该模式下多数学院采取与中职院校合作实行“2+1”“2+3”等培养形式,例如与高校一同建立培养计划,进行联合招生;造就出一批拥有技师与高级技师职称的老师;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拿到除毕业证之外的多个技能资格证书;定期举办研讨会与企业家沙龙,邀请行业精英与学生们进行座谈,以此增进双方的了解;开办相关教育刊物,为院校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等。

(二)集约化。为了加强职教集团与知名大中型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河南省在以国家级重点中职与高职院校作为龙头的基础上,将专业作为基本依托,吸收相关企事业单位与拥有相同专业的院校一同参与管理,从而构成了政府协调、教育部门管理、其他部门配合、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推动了资源更加高效的整合与重组。

与此同时,为了优化职教集团公司内组织机构的设置,河南职教集团公司不断深入研讨、探索并制定了各具特色且因集团制宜的有关规章制度,在董事会下设有秘书处,共同成为集团公司的管理机构。其中,董事会作为集团公司内最大的权力机关,也承担审查董事会年度工作报告、制订集团公司年度工作方案、制定和修订公司规章制度等职责;而秘书处则承担了统筹、协同管理等日常职责。此外,由于公司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不论是在政府优惠政策和措施方面还是资金方面均获得重点倾斜。具体来说,当地政府部门将以建设为主体,以培养与扶植出重点院校为导向,全力推进集团化基础建设的完善与发展。

此外,为了统筹与引导、协调与服务好职业院校就业指导相关工作,与解决各地、各院校在毕业生就业安置方面存在的低效、成本高昂的不足之处,河南省教育厅新成立的职教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不仅需指导与协调好相关工作,且需组织各院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联合起来,统一为毕业生们提供大量信息资源、政策咨询与指导以及跟踪反馈等服务。具体而言,院校可以举办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参与创业主题训练,并为希望钻研专业技术的学生们量身制定相关课程,让学生既能学习专业知识、探索技术奥秘,又能获得定制化服务与指导,明确自身未来发展方向,从而建立出真正有质量、有意义的教育供应链,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模型。

(三)连锁化:“1+1+1”城乡合作战略。通过创新运用“1+1+1”城乡合作战略,河南省职教集团秉承“以城带乡,助力城乡联动发展”的办学理念,有效推动了集团向连锁化的发展。一般来说,“1+1+1”三方联动的办学战略,即在农村职校的在校生三年分别在职校学习基础课程、在市区职业学校学习专业课、在企业进行实习。简言之,在供应链共同目标的指导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市区优质教育资源反哺农村,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效能。如,采用“双元制”的联合培养模式,与在职业教育方面世界领先的德国跨国合作,并进行品牌输出;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资源交换,企业工作人员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允许创新创业园进入企业,向企业输出管理方式,提供师资指导;开创“第三课堂”,即面向用人单位与师生的共享平台,不仅可以在平台上浏览相关信息、学习相关知识,还可以交流、讨论相关课题,助力需求精确传递,推动知识快速更新,从而真正做到拓宽下游渠道。

这种合作办学模式,不仅主动向下整合,掌握社会与行业的真正需要,同时指导与帮助学生们做好在供应链上的相关角色任务,使学生在情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热情,自觉成长;而且它建立了市区与乡村职业院校之间的有效联系,进一步拓展市区职业院校在农村地区的招生规模,有效解决了市区职业院校生源不足的状况,发挥了市区职校在教育资源、就业机会方面所拥有的优势,构建起贯通上下游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教育供应链的运行效率,提升了其办学与管理水平,并因此对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也为数量众多的农村学子争取到了更多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

四、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化问题剖析

(一)政府方面。目前,很多地方官员与普通民众一样,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而事实上,职业教育理应与普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相同发展地位。当前看来,地方施政过程中,只是在表面上摆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而很少在实际政策方面为职业教育提供有效的扶持和良好的环境。政府政策作为国家意志的表现,如果不能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指导,社会组织也难以正确对待职业教育这一公共产品,职业教育不可能也不应该沦为单纯的生意,因此高质量职业教育接受政府政策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河南省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政策指导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政策文件,但文件的指导内容仅停留在对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框架构建阶段,可以发现集团化体制的骨骼已经被塑造出来,包括集团化办学性质、宗旨、职能、权利及义务、形式及程序等方面的系统性搭建与说明。但是,职教集团化办学的实质部分仍然空洞,包括集团运行过程中规范管理章程以及应对问题时的解决办法等尚未提供详细的、预见性的规定。二是除了企业自身固有矛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企业主体寥寥无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政府对企业的针对性激励政策不足。政府支持某一领域的发展时,往往会对参与主体提供税收、土地、审核、宣传等方面的鼓励措施,但却没有对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企业成员提供针对性的政策优惠。三是政府方面对职业教育集团化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如同普教高校需要建设教科实验室一样,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同样需要建立配合教学的实习实训基地、信息化平台等,同样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因此,政府在资金方面需要给予重点支持。

(二)学校方面。在学校层面,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化的推进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欠缺。与普通教育类似,理论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方式,实践教学作为辅助工具穿插在各个专业课程之中。职业院校基本沿袭普通高校的教师培训与评价制度。针对教师的职内培训,以提升专业理论能力为主,缺少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措施与激励制度。同时,职业院校仍过于重视理论而非实践,将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使得教师被迫以理论为主,培养出的学生也随着体制引导而缺少实践能力。二是职业院校教师进入企业培养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但多数企业不大愿意为教师提供真实的培训环境,其认为这样会增加企业运行压力、降低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并且还存在着生产危险和技术泄露的潜在风险。三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生源的整体素质高低对人才培养与办学成果有着密切联系。职业院校的生源大多是高考排名靠后的学生,职业院校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优先级极低,普遍是低水平学生的兜底选择,生源整体质量普遍较低。因此,许多企业不愿与职业院校合作。

(三)企业方面。企业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主动性不高,这极大地限制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发展与变革。多角度探寻其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一是企业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在参与职教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校企的利益共赢只有人才资源这一点,企业在其他领域能获得的实际利益不足,再加上培养人才的成效周期与利益回报期较长,导致企业无法在短期内看到经济效益,不愿承担长期投入带来的风险。二是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匹配。根据事实来看,目前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培养的毕业生整体素质不高,还未达到企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职教毕业生在入职企业进入正式工作岗位之前,还需要接受实地岗位相关技术技能的二次培训。如此相比,学习能力更优、综合素质更强的高学历毕业生比职教毕业生更加受到企业青睐。职教毕业生并没有在职业院校的教育中获得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水平,甚至无法在就业竞争中胜过专业不对口的高学历毕业生,使得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也因为企业必须要进行二次培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和优质人力资源的获取难度。这是校企利益的“双输”。

五、河南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策略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作为整个职业教育集团建立和运行过程的掌舵人,理应在全过程中承担主要的引领和协调责任,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政府必须要以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为依据,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紧密联系当地经济,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得职教集团发展目标清晰、组织完整。其次,政府部门不仅要负责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还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发展规划,不能一哄而上。设置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行业制度,如破产程序、注册制等。最后,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主导和约束作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还需对职教集团的运行效果进行严格地监管和评估。为使评估效果更为科学有效,政府可建立科学、严谨、合理的评价指标,并将其作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与此同时,政府需要建立必要的退出和淘汰机制,以筛选掉部分只注重形式主义或没有产生实际效果的职教集团,以使其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切实发挥出独一无二的作用。

(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增强社会服务的主动性。要想将企业社会服务的被动性转化为主动性,首先企业应当树立承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正确观念,清楚认识到企业是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共生共荣。企业不应只关注当前的利益得失,应实施长远的发展战略,塑造持续性的竞争能力,实现自身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其次,加大社会媒体以及相关部门对社会服务的宣传和教育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企业社会服务的价值导向,引领社会风气的转变,使得社会服务理念融入职业教育集团化的文化建设中,让社会服务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化理念。

(三)拉住“龙头”,凸显拉动效应。依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首先组织行业的“龙头成员”率先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化模式的正常运作,通过成员间紧密协作以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等,促使该模式得以按照预期目标运行,并呈现较大的社会价值性。在“龙头成员”的示范下,行业中观望的成员们便会逐渐积极主动地加入其中,由此产生追赶效应和拉动效应,进而发展为规模效应,使得集团组织持续扩张、稳定发展。模具职教集团是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的,是目前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集团化示范性例子。该集团将企业的前沿理念和智能技术与学院的专业化教学融合在一起,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学科的专业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实现了集团内各模具企业与学院教育教学的合作共赢。而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财会职教集团则是以行业为主导,以行业领导为集团主要负责人,在集团内部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教师也大多来自浙江著名的会计事务所和财务公司,专业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

(四)继续推进教育变革,形成重视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氛围。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发展,所有社会阶层都已经认识到了传统教育模式在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上的弊端。传统教育模式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白领”人才,这些“白领”人才的供应在很多行业极大地超过了需求总数。然而,高新技术领域的“蓝领”人才却严重不足。众多学者及教育家也早已意识到该问题,并积极采取了对策,但最终的效果却不太明显。因此,教育改革需要继续加大加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阻碍教育变革的一大影响因素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负面和消极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各相关主体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宣传关于职业教育的正确理念,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在全社会形成重视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这无疑是职业教育群体发展的最稳定因素。

猜你喜欢
集团化职教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打造集团化医疗航母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集团化 分级诊疗的催化剂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