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对莫奈的影响

2023-02-23 05:03陈传席
人民周刊 2023年24期
关键词:大写意长卷浮世绘

作者简介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博士生导师、人文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人民周刊》新时代美术高峰课题组、中国画“两创”课题组专家成员。

莫奈32岁时画了一幅画,描绘的是哈佛港一个多雾的早晨,晨曦笼罩下的海水和天空浑然一体。天空用亮丽的橙黄色和淡红色渲染,下有一轮红日,水面上有红日照射的波痕。笔者曾在海边观看日落在海水中的反射,同时想起这幅画,写出了“风吹声壑响,波动夕阳红”的诗句。这幅画近处有一小船,上有二人划船,船和人皆随意点写几笔,似像非像,还有那些波纹,都是中国写意画的形式。这幅画被人称为《日出·印象》。后来把这种表现光的瞬息变化,尤其是在阳光下作画,色彩强烈而丰富的作品,称为“印象派”。

但印象派怎么来的,还需再做研究。

莫奈《高迪波夫人》,1868年作,为其早期作品,是欧洲传统画法。

莫奈《穿和服的女人》,1875—1876年作。根据浮世绘中的内容所画,背景是对浮世绘作品的临摹,绘画方法依然是欧洲油画式。

学习浮世绘、中国画使画风大变

靠“写意”长卷《睡莲》名震东西方

莫奈晚年画的《睡莲》,名震东西方,使他成为世界级的画家,而他画的《睡莲》正是受中国画影响的结果。

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法国著名画家,也是世界著名画家。莫奈年少时即对绘画有兴趣,15岁时就得到前辈画家欧·布丹的指导,并对大自然充满着强烈的热爱,画人物,也画风景。后来他认识和结交了著名画家库尔贝、柯罗及马奈,开始了写实主义的研究和创作。他又认识了后来被称为印象派的一些画家,如毕沙罗等。稍后又认识了荷兰画家琼金德,又进入格莱尔画室,并认识了罗诺阿、西斯莱、巴吉尔等。再后来,他到了巴黎郊外巴比松村的枫丹白露森林,创作了一批具有巴比松风格的作品。这些画还都是欧洲画的面貌。莫奈的油画功力很深,无论是人物,抑或是风景,画得都很好,但个人风格并不突出。

1871年,他31岁时去荷兰旅游,发现了日本画,称之为“浮世绘”。他感到十分新奇,在荷兰滞留到年底,又买了一些浮世绘带回家。

因为当时日本的文化艺术大都源于中国,日本很多画家到中国拜师学艺,并带走大量的中国绘画,浮世绘是在学习中国画基础上发展成功的,骨子里还是中国画。很多画商从日本购得浮世绘,其中有很多就是中国画,不过他们统称为浮世绘而已。浮世绘、中国画都以线条为主,这对莫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回到家后,他又认真研究了浮世绘和一些中国画。从此,他绘画的兴趣转向东方。第二年,他创作的《日出·印象》画风大变。笔触爽快,线条突出,水波都是用线条表现。船和人以及烟囱、工地的机械,都是用线条和中国画写意笔法画成的。在此之前,他的画都不是这样,是买了浮世绘之后才有如此变化的。他33岁时画的《通往卡普辛斯的林荫大道》,显然也有中国画的影子。

对收藏的两幅中国画嗜爱终生故居挂有许多日本浮世绘

莫奈去世后,人们在他家中发现了两张中国水墨画,但莫奈不知道是中国画,他仍以为是浮世绘。他对这两张中国画,嗜爱终生。这从他31岁之后的画中可以找到根据。

他同时还运用旧的技法作画。1875—1876年,莫奈创作的《穿和服的女人》(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画的是他的太太身着日本和服,背景全是日本的浮世绘。1899—1900年,莫奈创作的18幅“日本桥”系列作品,显露了他对日本艺术更为强烈的兴趣。

在巴黎的莫奈花园即莫奈故居中,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走廊中,除了他自己的画之外,挂的全是日本浮世绘。

奠定莫奈在世界绘画史上地位的作品,是他画的《睡莲》。莫奈画睡莲,用线勾出形状,用油画着色,其实这就是中国画的写意法。他画的芍药、睡莲、水草和很多色彩笔触,均来自中国画的大写意法,大异于传统的欧洲油画。尤其是画中的垂柳,显然采用的是中国画的传统画法。他画柳树叶,用线比毕加索高明得多。中国书法中用笔的转折顿挫,他都有体现。他未必懂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线条中的奥妙,也可能并不理解,但天才画家的感觉十分灵敏,当他画出他的感觉时,与中国画线条正契合。

尤其是他画的《晚间睡莲》,大写意,用的是中国狂草线条,挥洒恣肆,乱而有序,狂而有度,完全是中国画大写意的精神状态。他1920—1922年间画的《垂柳》,其中柳枝线条更是中国画写意式,沉着痛快而潇洒。

莫奈《睡莲》,1914—1917年作,画法来自中国画。

莫奈《柳枝睡莲》,1914—1917年作。作品中的柳条(叶)明显是学中国写意画的。

更明显学习中国画的是他的构图。他画的《睡莲》是长卷式,高两米,长达数十米。欧洲传统油画受定点透视的规定,一般長宽比是5:4或4:3,之前没有长卷或长轴。中国画从不受定点透视的影响,像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高仅51.5厘米,而长达1191.5厘米,长是高(宽)的20多倍。莫奈的《睡莲》也是仿效中国画长卷式,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定点透视法。在欧洲绘画中,第一次出现这种长卷式的绘画,其形式来源于中国画。没有中国画的影响,也就没有莫奈的名作《睡莲》。莫奈有了《睡莲》,才有了他在欧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莫奈《早晨·倒影·垂柳》(上、中、下,局部),1916—1926年作。中国画不受焦点透视约束,受此启发,莫奈打破西方绘画焦点透视法规矩,创作了长卷作品。

莫奈《晚间睡莲》(局部),1922—1924年作。用中国狂草线条作画,体现着中国画大写意精神。

最后还要谈一个问题,西方传统油画家如果老年手抖,是不能画画的。如果眼疾严重,视物不清,更是不能画画的。但中国画画家例外,晚年手抖写出的字、画出的画,有时会显得更古拙、更有味道。黄宾虹晚年目疾严重,有时完全看不清。他摸索着画画,全凭感觉。有评论家认为,他靠感觉画出来的画更好。这些对于西方传统油画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莫奈27岁时患有眼疾,而且越来越严重,他曾一度准备自杀。但他学习浮世绘、中国画后,靠感觉画,不需精准,尤其他画《睡莲》《晚间睡莲》,完全是中国大写意式,随意挥洒,意到笔到,不拘泥于形和像。如果没有中国画的启导和帮助,莫奈晚年便不可能继续画画,更不可能产生那些震动世界的名作。

(本文为新时代美术高峰课题组、中国画“两创”课题组专稿)

猜你喜欢
大写意长卷浮世绘
王克举油画长卷《黄河》
《芝兰书画长卷》
《花卉昆虫长卷》
浮世绘
把你写进长卷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大写吾意
浮世绘
浮世绘
月月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