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农村建设文明乡风的工作思考及建议

2023-02-24 00:34
群文天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操大办移风易俗村规民约

肖 莉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这个魂就是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明乡风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领域与重点内容,移风易俗是培育文明乡风的主要抓手,是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移风易俗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多次就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对移风易俗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和专门部署。为聚焦工作重点,突破实践难点,本文通过对青海省海东市乡村移风易俗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当下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海东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成效

近年来,海东市不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把移风易俗工作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提升乡村文明的切入点,围绕婚丧嫁娶这个重点,针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不断综合施策,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坚持“先行先试、试点打造、逐步推进”的工作原则,打造移风易俗示范点,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社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重视宣传教育、党员干部引领、树典型、立榜样和建章立制等多维举措,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各村相继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村规民约,全市1587 个村实现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的全覆盖。制定《农村红白喜事标准参照指导意见》,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构建起面向城乡的移风易俗制度框架,探索出自下而上、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新路子。简办满月、乔迁、订婚、店庆、升学等喜庆事宜。通过提认识、定标准、抓党员干部、严监督落实,农村天价彩礼以及攀比风、人情风、铺张浪费风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遏制,农村婚丧费用明显降低,农民群众婚丧嫁娶支出负担明显减轻。

二、海东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海东市积极探索创新乡村移风易俗工作新路径,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绩。但由于陈规陋习具有顽固性、复杂性和反弹性,容易死灰复燃,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盲目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问题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

未能形成推进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一是移风易俗宣传引导不彻底,部分群众对一些婚丧传统陋习危害性认识不清,没有形成文明办婚丧的共识和行动,往往盲目跟风、攀比大办。部分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引领作用不足。二是部分乡镇对移风易俗工作重视不够,创新工作、监督落实力度不足,村民自治组织乏力,有的村“一约四会”尚未健全和完善,尚未形成上下同治的决心和执行力,尚未建立起“主体明晰、职责明确、制度完善、奖惩分明”的落实、监督、考评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

婚丧费用及人情支出偏高。一是民间存在索要、炫耀高价彩礼的陋习。彩礼实际上是明降暗升,金额表面上降至6 万至10 万间,但在具体操作中,却是“桌上桌下”明暗两套方案,此降彼涨,或者转嫁到婚房、婚车上,成为“隐性彩礼”。名目繁多的开门钱、进门钱、改口钱、认亲钱等旧习俗不断叠加,抬高着缔结婚姻的成本,也基本掏空一个家庭的多年积蓄。二是厚葬薄养的陋习。生前薄养不善待,通过厚葬来弥补亏欠。丧仪费用居高不下,3 天至5 天的丧事就要花费3 万至5 万元。有的在丧礼中讲排场,停丧数日才出殡,丧事时间过长,部分地区宴席时间长达40 天,支出大,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增多。三是人情礼金名目繁多、数额过高,乡村群众“人情债”负担沉重。婚宴、丧宴、满月酒、生日宴、升学宴、乔迁宴、看病人等各种“人情礼”应接不暇,随礼范围多、频次密集,随礼标准不断攀升,人情支出已超出村民的承受能力。根据访谈了解到,乡村一般搭礼都在200 至500 元之间,近亲搭礼数额更高。一般家庭每年随礼在5000 元左右,有的家庭一年“份子钱”甚至高达上万元。

普遍存在好虚荣、好攀比、好面子的不良风气。适婚女性及其家庭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索要高价彩礼,少则几万,多则二十几万,相互之间比房子、比车子、比彩礼、比排场,认为彩礼多、房子阔、车子好、酒席多就有面子。一些村民不能根据自身财力情况合理安排支出,看见部分经济宽裕的村民在婚丧嫁娶上大操大办,盲目跟风,借钱也要大操大办,否则怕被村里人瞧不起。为了攀比建超过经济承受能力的超大气派住房,没钱贷款也要攀比买车。在随礼、烟酒、菜品、棺木上也虚讲面子。盲目追求人气旺、排场大,酒席档次高、规模大,高档烟酒配席、过度劝酒,铺张浪费现象严重。

村规民约针对性和效能不足。相当一部分村的村规民约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此次调研共涉及17 个村,这些村的大多数村规民约修订滞后,内容陈旧过时且有的提法不合时宜,多停留在口号性、道德层面的倡导,内容空泛,移风易俗的内容没有得到凸显,现实针对性不强,更像是“村民守则”,有“规”无“约”,普遍缺少硬约束,仅有的少数制约性措施存在操作性不强、处罚的法律依据不足等问题。村民对村规民约了解不多,如何监督落实也没有得到体现,大多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农村群众缺乏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乡村文化服务短板突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乡村传统文化、主流文化与打牌酗酒、赌博色情、封建迷信等现象同时并存。二是自媒体等另类短视频在村民文化生活中影响面广,部分主播以低俗炒作、污言秽语等方式挑战公序良俗,对村民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取向产生不良影响。

三、进一步推进海东农村移风易俗的思考建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也要求,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向上向善、奋发奋进的文明风尚。针对婚丧旧俗风、宴请随礼风、浪费攀比风、封建迷信风等问题,着重在强化宣传引导、抓住“关键少数”、强化创建实践、倡树文明新风、完善村规民约、建立长效机制、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上下功夫。

第一,在加强宣传引导和加快转变观念上下功夫。移风易俗,教化先行。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村广播、村宣传栏等阵地,大力开展“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通过宣传标语、横幅、宣传画、以案说法等形式,利用节庆集会和民俗活动等,向群众讲清楚为什么要移风易俗,移什么风易什么俗,认识高价彩礼、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弊端,以及移风易俗的好处。二是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婚丧嫁娶观念,纠正面子认识上的偏差,摒弃为了“挣面子”“瞧得起”,不惜挥霍浪费钱财的错误思想,引导群众应将有限的钱财投入教育、医疗、养老、创业、学技等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上。三是创新教育方式和途径。运用民间传统曲艺、小调等形式,利用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创新宣传载体,既讲大道理,也讲小道理,既算道义账、又算经济账,通过正反对比,让群众自觉投身到移风易俗活动中。

第二,在创新举措推进移风易俗上下功夫。组织群众开展各类文明创建和主题实践活动。一是不断深化文明创建活动,把破除陋习的要求贯穿其中。二是注重挖掘各乡镇开展移风易俗的好做法,发挥文明村镇在推动移风易俗中的“排头兵”作用。三是以党建引领村民自治组织。指导督促各村尽快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性组织,并加强培训,提高其开展工作的水平。借助群众性组织开展为老服务、婚丧嫁娶等志愿服务,发挥其对移风易俗的引导规范和监督检查作用。四是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充分发挥道德、宗亲血缘关系、村内舆论以及村民自我教育等各方面的监督和约束作用。评选表彰移风易俗先进典型,以先带后,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用榜样教育影响群众。坚持奖惩结合,多用以奖代罚手段,对群众的文明行为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对不听劝诫索取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搞封建迷信的人和事进行曝光,形成警示效应。五是开展专项整治。对利用婚丧嫁娶敛财等行为进行重点整治,对孝道式微等现象加强批评教育,对不赡养、虐待父母等行为加大惩处力度。六是将积分制运用到文明实践活动中去,对村民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的扣减文明积分,对参与文明公益活动的进行加分,通过文明积分兑换物品等办法吸引群众踊跃参与到移风易俗活动中来。

第三,在规范文明婚丧和做好管理服务上下功夫。坚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神事不办的新风。一是整治过高彩礼、大操大办、高价宴席和低俗婚闹等不正之风,通过村规民约规范婚嫁要求。倡导不要彩礼或少要彩礼,建立收受婚嫁彩礼报备制度。明确规定彩礼标准、婚礼程序、酒席规模、宴请桌数、酒席档次、礼金标准、操办天数等。严禁滥发请柬增加负担、大办宴席铺张浪费、婚车成串影响交通、鞭炮齐鸣污染环境等不良现象。二是倡导厚养薄葬,提倡老人在世时多尽孝心。简办丧事,简化治丧仪式,简化丧葬程序,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按照村规民约规定控制丧礼仪式规模、天数、丧餐、礼金等。处理丧葬善后事宜,严格控制开支和天数。三是提倡满月、升学、入伍、生日、祝寿、乔迁等喜事小办,合理确定消费标准和喜宴规模。四是坚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鼓励依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等场所,为村民举办婚丧宴席提供便利。鼓励建立农村宴席服务队,规范标准,防止大操大办、浪费攀比。五是加强对婚庆中介机构和丧仪中介的管理,要求婚庆、殡葬等机构规范服务行为,严禁抬高婚庆服务价格、丧事服务机构漫天要价、扩大开支等。

第四,在党员干部带头以身作则上下功夫。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党员干部至关重要。一是抓好“带头人”群体。乡贤、致富带头人是引领民风民俗的标杆,他们处理人情风俗的形式,往往就会成为群众跟着效仿的样本。二要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要求党员干部带头不滥发请帖,带头自觉抵制超标准、超规模的婚丧宴席和人情往来,加强对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的教育引导,带头文明低碳祭扫,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三是尽快完善农村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的规定,严禁党员参与任何不文明的活动,落实好操办婚丧事宜报备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对违反移风易俗规定的党员干部按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上下功夫。推动移风易俗要突出村规民约这个重点,发挥好村规民约的作用。一是加快完成各村村规民约的修订和完善。把核心价值观、反对铺张浪费、抵制封建迷信、孝亲敬老、诚信建设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中。坚持倡导和约束并举,明确告诉乡村群众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红白喜事等应该怎么操作、不该做什么。二是对群众普遍关注的彩礼金额、红白事项等做出明确规定,规范红白事操办流程和标准,限场次、限规模、限时间、限礼金、限环节,限费用,狠刹盲目攀比之风,减轻群众经济及人情负担。三是征集优秀村规民约并对其广泛宣传,不断完善各村村规民约,使之在农村社会治理、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第六,在建立健全移风易俗长效机制上下功夫。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移风易俗机制。一是形成层层动员、层层培训、层层抓落实机制。安排部署明确任务和标准,加强村级督查及各村村规民约的审查指导工作。做好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着重修订完善村规民约、落实日常管理、监督和服务等工作。二是推动红白理事会真正发挥作用。加强对红白理事会的指导和培训,开展先进红白理事会评选活动。鼓励道德评议会制定“红黑榜”,宣传婚丧新风和孝道典型。三是多种力量、多种举措同发力。发挥党建引领,红白理事会主导,群众主体、村规民约、家训家规家风的功能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制度规范、红黑榜、文明积分奖励等方式,推动移风易俗取得实效。四是强化日常监管落实。乡镇要加强对陈规陋习的动态监测管理,坚持随机抽查、不定期暗访、定期督查、通报约谈等形式,坚持常态化听取村级组织移风易俗工作汇报,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力度不减。五是将移风易俗纳入考评机制。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党员教育管理、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乡镇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指标,纳入文明村镇创建内容,纳入村级组织的年度考核,并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内容。

第七,在引导群众追求健康文明生活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增加农村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一是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把移风易俗作为文化下乡活动重要内容,积极创作弘扬中华孝道和正确婚丧观的文艺节目,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群众在笑中悟,在行中变。二是大力举办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各类演出活动。三是倡导崇尚科学、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高村民对愚昧迷信活动的识别能力和抵御能力,最大限度地挤压迷信活动在乡村的生存空间,并对农户参与封建迷信活动进行扣减文明积分。对祭祖送灵等民间习俗或者祭祀仪式应从简办理,遵守公序良俗和移风易俗相关规定。四是注重开发并提供能够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适合现代人口味的文化内容及产品,尤其重视丰富“春节”期间的农村文化生活,以减少村民聚集赌博机会。五是充分发挥短视频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既要用好乡村“网红”,又要加强对乡村“网红”的引导和监管,使他们成为传播正能量、引导乡村健康舆论的生力军。

猜你喜欢
大操大办移风易俗村规民约
移风易俗治陋习 示范引领树新风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何以移风易俗*——唐律教化功能研究之二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构建新时代村规民约的长效机制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永春苏区的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树节俭新风
狠刹大操大办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