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设计分析

2023-02-26 16:24金科
建筑与装饰 2023年23期
关键词:陷性垫层黄土

金科

安徽国顺交通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41

引言

黄土属于较为普遍的黏质土,主要是粉粒,有着孔隙、颜色为黄色,涉及到较多的成分,如硫酸钙,在浸水之后基于荷载影响出现的下沉情况,也就是湿陷。对于湿陷性黄土来讲,其一般分布于西北地区,上表层是新黄土,地表下层是老黄土。文章基于湿陷性黄土设计体会,简述个人的看法,以供商讨。

1 湿陷性黄土的鉴别与判定

对于湿陷性黄土来讲,其通常情况下不但具有黄土一般特点,如颜色为黄色,主要成分是粉土颗粒,具有大孔隙等外,也有着多孔结构,孔隙比一般超过1.0。多孔结构及加固凝聚力属于其出现湿陷的根本原因,而内力与水属于外界条件。针对其的鉴定,可采取压缩试验手段来完成。根据湿陷系数来进行判别,在该数值不超过0.015的情况下,则是非湿陷黄土;在该数值≥0.015时,则是湿陷黄土。何谓湿陷起始压力,一般情况下指形成湿陷的临界压力。当这一参数低于饱和自重时,在压力影响下浸水也能出现湿陷,常常被称为自重湿陷黄土。若超过饱和自重,则不会出现湿陷,而对于附加以及自重压力,在二者之和超过临界压力时,土层受水才会出现湿陷,常常被称为非自重湿陷黄土。为精准体现湿陷程度,同时结合地基实际,实施可行防护举措,可使用湿陷系数来对湿陷量进行计量。湿陷等级分成三级,在湿陷量大于0.05且小于等于0.15时,是第一级,在湿陷量大于0.15且小于等于0.35时,是第二级,在湿陷量大于0.35时,是第三级[1]。因我国黄土的湿陷性,相比于下部土层,上部土层较大,而其被水浸的概率较高,所以,计量湿陷土层厚度通常从基底开始算到其下5m为止。湿陷等级大,浸水之后可能形成的湿陷量越高,危害也更大,需要提出更严格的设计措施要求。

2 黄土工程所具备的特性及路基设计原则

①黄土工程特性。首先,渗水性,黄土具有纵向孔隙及收缩性,若水渗至裂缝内而加大渗透深度,随之有着较多的黏粒,会发生不透水的现象;其次,湿陷性,因黄土常常受到荷载而存在自重,在水湿润之后会引起结构破坏进而出现下沉;再次,缩胀性,此特点如果循环往复,将影响道路寿命,遇水胀大而引起路基隆起,在干燥之后收缩进而发生路基下沉;最后,多孔裂隙性,黄土属于独特的黏土,其含沙量在50%上下,并且孔隙度较大,常常处于倾斜状态,同时大部分为上下贯通。

②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原则。在路线经过冲沟沟头的情况下,需要对冲沟因素与其发展方向进行分析,由此来明确远离沟头的距离。针对路线周围自然与人工边坡,要对稳定情况与条件进行调查,不良地质情况的分布,通过勘探掌握其种类、性质等。对于深路堑地段,要设置适当勘探点,以了解工程地质特点。经过黄土地段时,若承载力难以满足自重压力的情况下,要根据承载力要求来有效处理基底。因压缩及湿陷特点,需要充分把握路堤压实要求、健全排水与防护举措,同时需要对沉降量等进行分析。无论是路基边沟还是排水沟,都要开展封水防护。路基排水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防冲及防渗,所以,不但要坚持常规地区的设计原则,也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即巩固沟渠、分散径流等[2]。

3 黄土湿陷的因素

黄土结构特点与其物质构成属于其形成湿陷的内部原因,而水及压力的影响属于形成湿陷的外界原因。结构特点为其产生环境导致的,处于干旱以及半干旱环境,降雨将粉粒进行黏聚,而干旱天气促使水分持续蒸发,盐类物质开始析出,慢慢沉淀进而产生胶结物。在含水量不断变少的情况下,土粒互相靠近,引力与联结力也开始变大,这些均提高了抗滑移性能,防止了自重压密,产生了多孔结构。附在表面的胶体,及盐与水分子产生联结,由此产生了集合体。附近存在颗粒包围孔隙,即大孔隙。在水浸之后,楔入颗粒间,因此,联结效果消失,盐溶在水内,强度跟着弱化,在自重及附加压力一起影响下结构短时间内破坏,土粒朝着大孔滑移,颗粒之间的孔隙变小,引起很多的附加湿陷立即形成,这就是黄土湿陷的根本因素。

4 推动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处理的可行措施和方法

路面发生变形与开裂,边坡发生剥落,可能形成土洞与暗河。形成以上病害的内部因素为黄土特性,外因则主要为水。鉴于危害性,对于湿陷性黄土,现如今对其防治与施工技术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与实践,以下阐述一些常用的防治方法。就路基处理原理而言,一般是对大孔结构进行破坏,以消除湿陷性,经常使用的处理方式包括这几种,即:重锤表层夯实、挤密桩法、桩基法等,接下来,将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①垫层法。先对黄土进行挖除处理,接着,使用素土做成垫层,以对湿陷量进行消除,同时能减小变形,增强承载力,能把其分成垫层。在只需要消除基底下1~3m黄土的湿陷量时,应通过土垫层来处理;在同时需要增强承载力时,应通过灰土垫层来处理。垫层设计涵盖多个方面,如垫层厚与压实系数。设计原则为:在达到变形与稳定要求的同时,也应该具备经济性与科学性,并且,还应该思考以下问题。首先,处理宽度大于基底宽度较小,在进行处理之后,漏水容易渗入湿陷性土层进而导致湿陷,所以,设计局部垫层不分析防水与隔水效果,水浸概率高,以及存在防渗标准的建筑,不应通过土垫层来处理。其次,在垫层处理范围,大于外墙边缘的宽,要确保超过垫层厚,也就是要超过2m。最后,在水位难以上升的黄土场地,在没有消除所有湿陷量时,对存在防水标准的建筑应通过土垫层来处理;在水位容易上升的场地,要分析上升之后对土层造成湿陷的可能性。

②重锤夯实。对于饱和度低于60%的黄土地基,这一方法有着较好的适用性。通常使用重锤,落距介于4~4.5m之间,能消除湿陷性。处于夯实层范围,土的性质得以优化,干密度极大提高,压缩能力弱化,承载力增强。对于非自重黄土地基,临界压力较大,在整治土层之后,能切实降低变形。所以,针对非自重黄土场地,采取这一方法的优越性相对显著。

③强夯法。该措施巩固地基机理是,通过重锤对地基实行冲击与振动,由此实现提高压实度,优化振动液化条件,对湿陷性进行消除。这一方法是针对地基土体,施加冲击能量,使土体出现变化,比如排水固结。它的作用结果为:增强地基强度以及孔隙挤密。通常情况下,使用100~200kN重锤,来对黄土进行夯击处理,能有效消除湿陷,并且也能增强地基承载力[3]。

④挤密桩法。针对地下水位之上的黄土地基,这一方法有着较好的适用性,在进行施工作业时,先结合方案布设桩孔且成孔,接下来,把素土填入桩孔之中,同时夯实到标高。基于横向挤压效果,完成挤密,由此产生复合地基。值得一提的是,不能使用粗颗粒材料填入桩孔中。对于土桩地基来讲,通常适用于人工黄土以及填土,处理深度能实现5~10m。就灰土挤密桩而言,是采取锤击打入的手段,在土内产生桩孔,接着填充材料,成孔以及夯实期间,土被挤入附近土体,基于此过程,有效优化湿陷性质,同时增强承载力。

⑤桩基法。对于桩基础来讲,它并不属于天然以及人工地基,处在基础范围,把上部荷载传至土层,通过非挤土手段进而成桩,成孔期间把土排出,附近土的性质并没有改善。设于桩基础,在水浸之后,桩测助力显著降低,在形成自重湿陷时,及时转变成负摩擦力。所以,基于湿陷性黄土场地,不应该考虑摩擦型桩,对于设置的桩基础,在强度达到标准的同时,还要结合地质情况,选取端承型桩。桩底之下的受力层:处于非自重黄土场地,务必为非湿陷土层;处于自重黄土场地,务必为稳定的持力层。如此,在受水浸,转变为负摩擦力时,就能通过土层所承受,且能达到设计标准,确保建筑安全应用。

⑥预浸水法。对于土厚超过10m、湿陷量超过0.5m的场地,这一方法有着较好的适用性,用来对湿陷性进行消除。能消除地面之下6m所有上层的湿陷。需一定的浸水及停水时间,方可开展施工作业,通常情况下需要12个月,同时上部4~5m由于土地自重不大,难以有效消除湿陷,需实施其他处理方法,在已建项目周围,又容易产生陷穴的地段不能考虑这一种方法。

⑦强化挖方以及填方路段控制。从中湿路段来看,对于路基顶面之下0.3m土基,通过灰土改良处理,从上而下使用达到设计标准的土进行填充,还需结合边坡变形因素以及种类,在设计环节要结合过去的经验采取科学的边坡形式,且结合水流来源及水量,设置适当的拦水以及排水设施。若雨水冲击量偏大、过快时,要通过拦水带与急流槽进行融合的设置以及作业手段,把水流引至坡面,同时有效排除,渐渐弱化雨水的侵蚀效果,如针对边坡坡顶,可增设截水沟,采取封闭等举措。

5 黄土路基施工处理措施分析

黄土常常有着一定的强度及压缩性,不过在浸水之后,基于自重及荷载的影响,它的结构短时间内被破坏,出现变形,随之使强度弱化,形成湿陷。所以,在施工排水及道路竣工之后,避免水浸路基尤为关键,水属于形成病害的外界条件,在渗入路基之后,会溶解成可溶盐,另外,在微粒之间起到润滑效果,促使黄土出现位移,形成湿陷。所以,对于基底的处理要根据设计标准及湿陷种类开展施工作业。并且,将施工排水及防水举措落实到位。因黄土存在直立特性,可以支持边坡,路堑边坡结合黄土特点一般设为陡坡,因黄土抗水能力不强,陡坡能减小受淋面积,防止剥离崩塌,可实现边坡的稳定。并且,能节约土方,所以,对于黄土路堑边坡,要全面根据设计坡度进行开挖处理,若设成陡坡时,在作业中不能放缓,防止造成边坡冲刷。路堑路床压实度标准严格,针对高速以及一级公路,要超过95%,对于别的公路,要超过93%,所以,在挖至设计标高时,应该对土基开展检测,如路床土质不满足设计要求,需进行挖除处理,取土摊铺到要求的压实度。

黄土路基施工,需要加以关注路基排水,针对地表水需要遵循有关的原则,比如拦截以及防渗,结合设计第一时间落实好排水设施,将水及时引离路基。当对边沟水进行引出时,需要认真加固出水口,同时要结合设计对排水设施开展加固及实施防渗举措。在路堤施工过程中,需要设置阻水以及拦水设施,避免边坡被冲毁。在填到设计高程之后,需要结合设计对设施与急流槽开展修筑,把水引到坡脚之外。针对高超过20m的路堤,应结合设计留出压缩下沉量。针对地基土层,如果具备较强压缩性,同时允许小于自重压力时,需要对压缩下沉进行考虑[4]。不但能实施避免水下渗的举措,也能使用其他措施,如重锤夯实。落实好排水工程尤为关键,要将水引至水沟排走。针对陷穴,应该追踪到发源地点,将进口封到位,同时引排周围地表水,以避免流入进口。

6 结束语

针对湿陷性黄土路基,其处理旨在有效消除湿陷变形,另外,当对处理方案进行考虑时,需要结合构造物种类、湿陷性黄土特点,通过技术经济对比,且遵循就地取材原则,以实现安全稳定,也不导致经济浪费。

猜你喜欢
陷性垫层黄土
湿陷性场地高层建筑地基方案分析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优选的研究
公路路基湿陷性黄土及处理对策
各路创新人才涌向“黄土高坡”
黄土成金
只要有信心 黄土变成金
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排水管道防沉陷设计探讨
《刘文西:绘不尽是黄土情》
垫层对水泥土搅拌桩桩土应力比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换填垫层底面处土的自重应力的计算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