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广韵》引书订误*

2023-02-27 03:39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广韵周礼重修

刘 芹

(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原本广韵》为《切韵》系韵书,《四库全书》收录该书。学术界对该书的成书年代进行了深入探讨,周祖谟指出:“《广韵》一书有详注本及略注本两种。详注本为宋陈彭年等原著,略注本则为元人据宋本删削而成者。明人所见多为略注本,详注本流传甚少。”[1]朱彝尊于康熙四十三年在《重刊广韵序》中提到明内库镂板:“缘古本笺注多寡不齐,中涓取而删之,略均其字数。”[2]《原本广韵》为略本《广韵》,《重修广韵》为详本《广韵》,《原本广韵》与《覆元泰定本广韵》来源一致,最早追溯至元元贞乙未明德堂本《广韵》(元元贞乙未明德堂本《广韵》为略本《广韵》,十二行本)[3]。笔者对《原本广韵》进行了研究,支持这一说法[4]。《原本广韵》为元代闽地建安私家刊刻,书坊校勘不精,讹误较多,后刊者不辨其讹,从之而误。笔者对该书的引书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订正了一些错误,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

1 书名用字讹误

《原本广韵》在传抄、刻印过程中,一些引书书名用字因形近或者疏忽而误。

1.1 形近讹误

《原本广韵》称引《文字指归》7次,其中讹作《又字指归》1次:线,《原本广韵》:“细丝,出《又字指归》。”称引《元命包》8次,其中讹作《无命包》1次:教,《原本广韵》:“古孝切,教训也,又法也,语也,《无命包》云:‘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谓之教。’教之为言傚也。”称引《尔雅》422次,《尔雅》郭璞注72次,《尔雅》注12次,其中讹作《尔稚》1次:羽馬,《原本广韵》:“马左足白,《尔稚》:‘马后足皆白’,本作翑。”称引《新语》1次,讹作《新话》:萧,《原本广韵》:“苏刀切,蒿也,亦县名,《新话》云:‘萧,斧名’,又姓。”

《原本广韵》引用诗赋文章,作者名亦又称引错误。麪,《原本广韵》:“莫甸切,東晳《麪赋》云:‘重罗之麪,尘飞雪白’。”“東晳”应为“束晳”,西晋文学家、文献学家。

1.2 疏忽讹误

《原本广韵》称引《尸子》8次,其中讹作《尹子》2次,分别为:陶,《原本广韵》:“徒刀切,陶甄,《尹子》曰:‘夏桀臣昆吾作陶。’《周书》:‘神农作瓦器。’又陶正,官名,又喜也,正也,化也,亦姓也。”历,《原本广韵》:“经历,又次也,数也,近也,行也,过也,又历日,《续汉书·律历志》云:黄帝造历,《世本》曰:容成造历,《尹子》曰:羲和造历。”

按:《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未收录《尹子》,与其相近的书目有《关尹子》《尹文子》两部,而这两部书中未见《原本广韵》“陶”“历”二字释义所引的相关内容。《尸子》一书久已亡佚,后人多有辑佚,现以清人汪继培辑本为诸辑本中最善者。其中有言:“造历者,羲和之子也。造冶者,蚩尤也。造车者,奚仲也。昆吾作陶。”[5]《尸子》之文与《原本广韵》引文内容相近,且《重修广韵》这两处引书正作《尸子》。

《原本广韵》称引《说苑》4次,其中讹作《说文》2次,分别为:寸,《原本广韵》:“仓困切,《说文》曰:‘度量衡,以粟生之,十粟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丈,《原本广韵》:“直两切,《说文》:十尺为丈。”

按:寸,《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凡寸之属皆从寸。”《说苑·辨物》:“度量权衡以黍生之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原本广韵》引文与《说苑》的记载有一定联系。《原本广韵》“寸”字引书《说文》当为《说苑》之误,周祖谟《广韵校本》正校为《说苑》。丈,《说文》:“十尺也。”《说苑·辨物》:“十尺为一丈。”《重修广韵》“丈”字引书作《说苑》。

《原本广韵》称引《字諟》2次,其中讹作《字谱》1次:占彡,《原本广韵》:“相接物也,又利也,出《字譜》。”《字諟》亡佚,清人任大椿辑佚的《小学钩沈·字諟》收录占彡字,释义:“相接物也。”[6]《重修广韵》与《原本广韵》同样引书错误,周祖谟校读为“出《字諟》”,至确。

此外,《原本广韵》明确称引《曲礼》4次,以《礼记》篇章名称引。另有1次,为《曲礼》引书之讹:暻,《原本广韵》:“明也,曲见悟也。”

按:“曲见悟也”,不知所谓。与《原本广韵》同一来源的《覆元泰定本广韵》暻,释义作:“明也,《曲礼》:‘悟也’。”《重修广韵》暻,释义与《覆元泰定本广韵》一致。而《礼记·曲礼》并无“悟也”之言,“暻”字“悟也”义不知所源,且《集韵》《类篇》等字书韵书,收录“暻”字,释义只有“明也”一义,未见“《曲礼》悟也”之语。《原本广韵》“曲见”是否为“曲礼”之讹,姑存待考。

2 书名用字简省

为了便利,韵书编纂过程中有时会省写书名。同一本书在《原本广韵》有不同引书称名,有些是某书下的篇章,有些则是某书的简称。

2.1 篇章名前省略书名

《原本广韵》称引《尚书》26次,其中以篇章名称引有《禹贡》1次、《商书》1次,分别为:纩,《原本广韵》:“絮也,又细丝也,《禹贡》豫州厥贡:‘厥筐纤纩’,又作絖。”圛,《原本广韵》:“《说文》:‘回行也。《商书》:‘曰圛’。圛者,升云半有半无。”

按:《尚书·夏书·禹贡》豫州:“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原本广韵》“纩”字释义引《禹贡》文与《尚书·夏书·禹贡》篇内容一致。《尚书·周书·洪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驿”,《说文解字注》,贞观以前作“圛”,“唐卫包改为‘曰驿’”[7]。《洪范》篇现属《周书》,原属《商书》,具体详刘起釪《〈洪范〉成书时代考》一文[8]。

除《尚书》存在直接以篇章名称代替书目名称外,还有《周礼》引书164次,其中以篇章名《考工》称引2次;《礼记》引书39次,其中以篇章名《乐记》称引2次、《曲礼》称引4次、《月令》称引3次;《汉书》引书57次,其中以篇章名《匈奴传》称引2次、《淮南王传》称引1次、《地理志》称引2次;《周书》引书14次,其中以篇章名《贺拔胜传》称引1次。

这种书名用字简省,都可以根据篇章名称对应到相关书目,查检不会有障碍,只能说《原本广韵》的引书体例欠严谨。

2.2 书名略称

《原本广韵》称引书目时,有时会将书目名简省。例如,《原本广韵》引《周礼》164次,其中全名称引107次,省称作《礼》55次(另有2次以篇章名称引,见前);引《礼记》39次,全名称引23次,省称作《记》6次、作《礼》1次(另有9次以篇章名称引,见前);引《汉书》57次,全名称引45次,省称作《汉》6次,别称作《前汉》1次(另有5次以篇章名称引,见前);引《后魏书》12次,全名称引7次,省称作《后魏》5次;引《尚书》26次,全名称引2次,省称作《书》22次(另有2次以篇章名称引,见前);引《周书》14次,全名称引11次,省称作《书》2次(另有1次以篇章名称引,见前);引《何氏姓苑》28次,全名称引11次,省称作《姓苑》17次。

《原本广韵》引书简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引书体例不严谨。二是省称不规范,如《汉书》省作《汉》、《后魏书》省作《后魏》、《史记》省作《史》、《战国策》省作《战国》等。三是引书书目混乱,如《礼》或指《周礼》或指《礼记》。

3 书名误引

3.1 原书与原书注称引混淆

《周礼注》误引作《周礼》:觳,《原本广韵》:“《周礼》云:‘受二斗’。”

按:《周礼·冬官考工记·陶人》:“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庾,实二觳,厚半寸,唇寸。”郑司农云:“觳读为斛。觳受三斗,《聘礼记》有斛。”郑玄注:“豆实三而成觳,则觳受斗二升。”可见《原本广韵》引文与《周礼》郑注相对应,引书当据正为《周礼注》,《重修广韵》此例引书正作《周礼注》。

3.2 书名相近讹误

《通俗文》误引作《风俗通》:坞,《原本广韵》引《风俗通》“营居曰坞”。

按:“营居曰坞”见于东汉服虔《通俗文》中,此书亡佚,但后人有辑本,《后汉书》收录此语。《重修广韵》引此作《通俗文》。

茢,《原本广韵》:“《记》:‘桃茢,可以为帚除不祥。’”

按:《原本广韵》中的《记》为《礼记》省称,而引文却并非《礼记》文。《周礼·夏官·戎右》:“赞牛耳,桃茢。”郑司农云:“赞牛耳,《春秋传》所谓执牛耳者。故书‘茢’为‘灭’,杜子春云‘灭当为厉’。”郑玄注:“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为之,及血在敦中,以桃茢沸之,又助之也。耳者盛以珠盘,尸盟者执之,桃鬼所畏也。茢,苕帚,所以埽不祥。”《原本广韵》引文取自《周礼》郑注,《重修广韵》引书名作《礼注》,《原本广韵》当据正。

3.3 书类性质相近讹误

辂,《原本广韵》:“车辂。《尔雅》:‘辂者,言行于道路也。’”

按:《原本广韵》引文出自《释名·释车》:“天子所乘曰玉辂,以玉饰车也,辂亦车也。谓之辂者,言行于道路也。象辂、金辂、木辂,各随所以为饰名之也。”《尔雅》未解“辂”字。《重修广韵》“辂”字正引《释名》,引文详尽,“天子乘玉辂,以玉饰车也,辂亦车也。谓之辂者,言行于道路也”。《原本广韵》当据正。

籴,《原本广韵》:“市穀米,又姓,《国语》晋大夫‘籴茷’。”

按:引文源自《左传》,《国语》无此语。《重修广韵》引书书名作《左传》,《原本广韵》当据正。

嬹,《原本广韵》:“《说文》‘喜也’。”

按:嬹,《说文》:“说也,从女興声。”《广雅》:“嬹、悦、怤、愉、忾、欯、讴、娎、欢、欣、休、禔、纷、怡,喜也。”《原本广韵》引文源自《广雅》,非《说文》。

法,《原本广韵》释义“又姓”,引《史记》“齐襄王法章之后”。

按:《重修广韵》引书作《左传》。《后汉书·法雄传》:“法雄字文彊,扶风郿人也,齐襄王法章之后,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宣帝时徙三辅,世为二千石。”范晔注:“法章,齐湣王子也,法章子建立,为秦所灭,见《史记》。”齐襄王法章为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左传》对其生平介绍较少,《战国策》《史记》《后汉书》记载较多。《原本广韵》引文与《史记》记载不一致,《重修广韵》引文为“齐襄王法章之后,秦灭齐,子孙不敢称,故以法为氏。宣帝时徙三辅,代为二千石”,与《后汉书》完全一致,两书皆当据正。

4 误增引书

疁,《原本广韵》引《说文》释义“田不耕而火种”。

按:疁,《说文》:“烧种也,《汉律》曰:疁田茠艸。从田翏声。”《原本广韵》释义由《说文》而来,但并不是直接引用。此条,《重修广韵》无引书。笔者遍考《原本广韵》之前各类字书,亦皆未见此说,此条属于《原本广韵》误增引书,当删除。

5 结语

《原本广韵》引书存在一些错误,主要体现在书名用字讹误、书名用字简省、书名误引、误增引书等。笔者认为,这些错误既与《原本广韵》的校勘不精有关,也受《原本广韵》略本性质的影响,删繁就简之中难免错漏。

猜你喜欢
广韵周礼重修
张满菊 周礼平作品选
学分制下高校重修工作持续改进路径研究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周礼》大宰九式研究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明孤抄本韵书《辨音纂要》舌音考
关于独立院校重修现象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