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新时代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时效性的必要选择

2023-02-27 18:03李平
天中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公民特色

李平

培养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新时代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时效性的必要选择

李平1, 2

(1.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2.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新时代公民的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是内在统一的关系,爱国主义体现了公民国家认同的基本要求,公民国家认同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条件和鲜明特色。爱国主义教育是增进新时代公民国家认同的有效举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为重点,以公民国家意识为核心。同时,借助重大政治仪式对公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增进公民国家认同和爱国情感的重要举措和必要选择。

公民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我国已经迈向全面建设社会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国内外风险挑战日益增多的复杂局面,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因受到各方面的冲击有逐渐弱化的趋势,这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全球化打破了国与国之间交流的空间秩序,公民的国家认同不断受到超国家认同和次国家认同的冲击,国家认同呈现弱化、虚化的趋势。二是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一些国家试图占据文化的制高点,借助全球化的潮流进行文化殖民,大肆鼓吹西方所谓的宪政民主、普世价值、世界公民等,打着人权的旗号歪曲、否定我国人权,甚至直接借助人权口号干预我国内政,对我国进行文化或价值观的侵袭、渗透,从而使公民的思想观念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削弱了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三是历史虚无主义一再嚣张。历史虚无主义否认中国历史尤其是否定中国近代史,污蔑英雄和领袖人物,用各种不当言论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攻击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引发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的虚化现象。四是一些人由于缺乏平和、包容、积极的理性认知意识,当遇到冲突或矛盾时,容易激发非理性爱国行为的发生,出现情绪化的公民国家认同倾向。

公民国家认同意识的弱化容易消解公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导致爱国主义危机。针对当前公民国家认同遭遇的现时困境和爱国主义面临的诸多挑战,如何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形成共识,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应当重视的时代课题。本文拟从界定概念出发,探讨公民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的关系,探讨新时代如何培养公民国家认同意识,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一、公民国家认同的内涵及条件

公民国家认同是指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基于对自身公民身份与国家关系的理性认知,是对自己所属政治国家的政治权力和主权的合法性体认、赞同、支持,是公民个体基于对国家的浓厚情感而形成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国家认同的关键是国家权力和政治权威的合法性得到认同。在一些学者看来,“国家认同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所属国民对公共形态上的制度和法律权威的效忠。具体来说,就是效忠于政府、政党、宪法、法制、经济生活以及产生这些公共权威的人民”[1]。公民国家认同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国家认同。民族国家认同总是与国家的历史发展、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是基于一个民族原始朴素的自然情感而形成的。在新时代,中华民族国家认同最紧要的就是加强各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政治认同,包括对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权力、政治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及其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认同。政治认同强调的是公民对国家主权和政治权威的认可,可以说是国家认同中最根本、最本质的认同。三是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公民对其所属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的自觉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因,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标志。民族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民族国家认同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基础,政治认同为民族文化认同提供外在保障。

新时代公民形成国家认同需要达到两个条件。一是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必须为公民个体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外部保障。只有当国家能够正确履行社会治理和服务社会的职能,政府的公共政策能够符合公民的心理需求和现实生活动机,能够满足社会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和美好生活期待,能够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权利时,公民才会产生对政治国家的认同。正如彭斌所言:“各国制度安排能否获得其社会成员的认同,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能否实现优良的治理绩效。只有那些能够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实现优良治理的制度安排,才可能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同。”[2]亨庭顿也指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它们政府的形式,而在于它们政府的有效性。”[3]当前,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满足人民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国家获取广泛认同的政治基础。二是公民要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民要时刻关注国家发展中的大事与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生活,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经常与国家保持良性互动的关系,只有当公民把国家当成自己的生存依托和精神家园时,才会主动服从政治权威,遵守政治秩序,关心国家利益,并自愿承担对国家发展的责任,国家的凝聚力、感召力才会越来越强。正如学者王卓君指出:“国家认同行动的核心是公民对国家公共政治的参与,是公民权的实现和公民义务的履行,在特殊时期表现为国家的利益、荣誉的奉献。”[4]

二、公民国家认同与新时代爱国主义互为包涵、互为条件

公民国家认同蕴含了公民对国家原始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个体成员的爱国情怀。在新时代,需要对爱国主义与公民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新的整合与建构,使爱国主义更多地关注公民国家认同的本质要求,使公民国家认同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特色,二者形成相互包涵和双向建构的关系。

(一)新时代爱国主义体现了公民国家认同的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作为个体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国家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5]55。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道德情感,更是一种政治准则和法律规范,它蕴含了公民对国家权力及其政治权威的尊崇,体现了公民对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自觉遵守,是公民对爱国土、爱同胞、爱祖国历史文化的一种政治表达,是爱国主义的最高境界。

任何国家的人民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制之中,受制于一定阶级和国家的政治权威和统治力量,同时作为政治权威和统治力量象征的国家也有义务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为社会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化解社会冲突和各类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特殊时期,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有时会转化为公民个体的政治信仰和自觉行为,促使公民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甚至不惜牺牲公民个体的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为“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5]57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与公民国家认同具有内在统一性。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由社会主义的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践行者。新时代爱国主义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因此,新时代的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在一起,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义,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特点和内在要求。

理性爱国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体现了国家认同的基本要求。理性爱国要求公民既要胸怀对祖国的情感认同,也要关注国家发展的现实情况,直面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用理性的态度看待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期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放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中存在的问题,对待问题不妄自菲薄,更不肆意歪曲,反对国家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上述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点蕴含着对国家权力、政党及其政治权威、政治制度及政治道路等的尊崇和认同,体现了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主权至上、胸怀祖国等国家认同要求。

(二)公民国家认同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核心要义

任何政治国家的存在都是以公民国家认同为基础的,公民在国家认同中建构爱国主义情感与力量。爱国主义的前提就是公民对自己生死相依的伟大祖国的体认,没有对自己国家的认同,爱国主义就无从谈起。

公民国家认同是国家存在的前提与基础。传统意义上的爱国主义强调爱祖国的领土、爱自己的同胞、爱祖国的历史文化,这是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内涵,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以暴力机关为后盾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的组织。阶级性、公共组织性、权威性是国家的本质特征,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组织存在的合法性。一方面,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借助制度、法律和各类社会规范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实现其阶级统治;另一方面,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在国际上拥有独立的政治法律地位,否则,国家的主体性地位就会遭受质疑,其存在的合法性就失去了依据。

基于对国家性质和本质特征的分析,公民国家认同的内涵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对国家作为政治组织的政治权威的认同和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认同;其次,是对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可、接纳和自觉遵守;再次,是承认自己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独立、合法的存在,是拥有独立主权的政治实体。可以说,国家认同就是公民对国家权力合法性的认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境域中,无论全球化对一个国家形成多大的影响和冲击,“国家仍然是世界范围内行使合法政治权力的主体。国家是具有特定形式的权力(主权),而权力又有明确界限的法律和政治实体。国家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国家认同也就意味着政治认同,这些正是构成国家稳定的基本因素。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稳定,有赖于社会成员对国家的高度认同”[6]。同时,公民国家认同也是一个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具体表现,“国家认同便成为国家利益的来源,同时也成为国家存在的合法性力量和黏合力量”[4]。从上述意义来看,公民国家认同凝聚和体现着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是爱国主义的鲜明特色。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公民国家认同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拥护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一认同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

公民国家认同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鲜明特点,公民对政治国家合法性存在的认同,促使国家实施合理的权力运行机制并保持优良的社会政治秩序,有助于实现政府工作的廉洁高效,催生公民对政治国家的心理归属和情感忠诚。公民的这种归属感和高度的忠诚便于转化为持久的爱国力量,成为增进爱国主义的稳定性因素和黏合剂。上述分析表明,公民国家认同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应有之义和鲜明特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并非任何情况下国家认同和爱国主义都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当一个国家的公民国家观念弱化,失去了对国家的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信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时,就会出现认同危机,这种认同危机容易导致个别人背叛祖国、出卖国家利益、窃取国家机密。为避免类似问题的产生,必须在公民国家认同与爱国主义问题的统一性上做出有效应对。

三、增进公民国家认同是提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必要选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增进公民国家认同是新时代的主旋律。理清国家认同的基本条件,是有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教育为重点内容,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的历史沉淀和文明传承,是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170多年的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是中国共产党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得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践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梦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了一种极具感召力的宏大图景,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也为世界文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因此,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置于首要位置。

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从六个方面对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做出总体部署和战略安排,提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鲜明主题;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坚持以立为本,重在建设;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7]《纲要》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基本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应结合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开展,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也和苏联等国家的社会主义有明显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性理论成果,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经过奋力拼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体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发展优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坚持不懈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8]

(二)以公民国家意识教育为核心,增强公民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责任感

国家意识是公民在国内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时自觉视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一种理性认知,在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形成对所属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的自觉认知,是公民对祖国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充分体认以及对所属国家的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感,国家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公民对祖国和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公民的国家意识通常体现为政治共同体意识、利益共同体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意识。学者陈锡敏认为,“国家意识是对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家形象、国家尊严的自觉维护意识。是公民对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认知”[9]。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威是国家主权的体现,是国家作为政治共同体的象征,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认知通常体现在对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威合法性存在的自觉认同和维护。国家作为利益共同体是指国家代表着整个国家的集体利益,国家不仅保障每个公民获取一定的个人物质生活条件,还保证每个公民对安全、稳定、公平、自由等美好生活的需要,正因为如此,公民对国家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国家作为命运共同体是指国家的命运与每个公民的命运息息相关,荣辱与共,国家是每个公民的安身立命所在,正因为如此,当国家的主权、利益和领土受到外来侵犯时,才会激发全民捍卫国家的主权、尊严和利益的决心和行动。

在公民国家意识教育中应重视公民的责任意识教育。公民国家意识教育就是在促进公民权利意识觉醒的基础上,引导公民理性行使自己的权利,把自己权利的享有建立在责任与使命担当的基础上,建立在对权利的理性认知和有效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秩序的责任之上。公民理性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是统一的,没有不享受权利的义务,也没有不履行义务的权利。公民国家意识教育应强调公民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义务,没有公民对社会义务自觉主动地履行,公民权利便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尤其是在我国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紧要关头,面对日趋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强化公民对国家责任意识的培育,提高全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做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因此,公民作为国家的成员和权利个体,应自觉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国家认同意识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的高度体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逻辑,是引领公民个体健康成长、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以重大政治仪式为载体,激发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和爱国情感

仪式通常是礼仪的表现形式,“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能够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0]。政治仪式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一些重要的政治时间节点,围绕某种政治主题和特定的政治需要,借助各类政治符号(物的符号和人的符号等),通过规范化设计和程序化安排,在情景宣泄和主体互动过程中对仪式参与者进行思想教化、价值引领和行为示范的活动。常见的政治仪式有重大庆典(如国庆)、升国旗仪式、公祭仪式、政治典礼等,政治仪式通常把主题的思想性理论与现场观众的体验性和感染性结合起来,具有“唤起集体记忆,增进集体情感,整合社会秩序,加强社会团结的作用”[10]。

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借助仪式来强化公民的爱国情感,增进公民的国家认同和对祖国的归属感。具体来讲,爱国主义教育的政治仪式通常借助场面宏大的叙事背景和庄严、隆重的政治格调以及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丰富多彩的符号行为,吸引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弘扬国力和国威、塑造国家美好形象、在情景式的体验活动中唤起民众集体记忆、增进集体情感、传播国家主流价值观、增进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营造权力场景的作用,达到增强政治公信力、吸引力和政治情感,并最终达到民众政治认同的目的。例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仪式,通过庄严肃穆的阅兵仪式、整齐威严的仪仗方阵、大批新型武器的展示、绚丽夺目的花车花篮、隆重而热烈的各行各业民众互动仪式,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彰显了大国国威和我国的综合国力,进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整个民族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中华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在建党百年的庆祝仪式上,举办者通过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的理论宣讲,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扣人心弦、群情激昂的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教育活动。

所以,政治仪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对广大民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形式。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公民国家认同弱化、国家认同面临复杂局势和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重大政治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无疑是增进公民国家认同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格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公民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增进公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撑,显得比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和更为重要。

[1] 朱锋.爱国:中国人的骄傲与忧思[J].中国与世界观察,2005(1):50–64.

[2] 彭斌.理解国家认同:关于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困境与实现机制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8(7):203–209.

[3]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

[4] 王卓君,何华玲.全球化时代的国家认同:危机与重构[J].中国社会科学,2013(9):16–27.

[5]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 滕志妍,王景,高颖.公民教育:全球化视阈下建构国家认同的现实路径[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8(4):108–113.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8]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

[9] 陈锡敏.增强国家意识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基本要求[N].辽宁日报,2016-03-29(7).

[10] 魏宗凯.用礼仪涵养爱国主义情怀[N].光明日报,2019-10-16(2).

Civic National Identity: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Patriotism in the New Era

LI Ping1, 2

(1.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62, China; 2. Sanmenxia College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 Sanmenxia 472000, China)

Civic national identity and patriotism in the new era are intrinsically linked, with patriotism reflecting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civic national identity and civic national identity constituting the distinct feature of patriotism. Patriotism education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enhance civic national identity. It should focus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re values, the Chinese Dream, and civic national consciousness. Utilizing significant political ceremonies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and necessary choice to enhance civic national identity and patriotic sentiments.

civic national identity; patriotism; patriotism education

D64

A

1006–5261(2023)06–0016–07

2023-10-09

李平(1972―),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叶厚隽〕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公民特色
论公民美育
特色种植促增收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