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多主体视角

2023-03-02 02:32俞国良
关键词:管理者效能心理健康

俞国良 王 浩

[提要]学校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能力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学术界一般划分为教育实施效能和教育管理效能两个部分。使用自编《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考察高校教育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活动和管理活动的认知与评价,共回收有效问卷11149份。调研结果表明,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心理咨询、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着教育效能不足的情况,其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限。未来可以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手段全面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加强教育与管理的协调配合、育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等途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科尔曼发表了名为《教育机会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的调查报告,又称“科尔曼报告”,认为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较小,这明显与常识相违背[1]。为了反对这一“学校无用论”,研究者开始了关于“学校效能”的研究,对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才是有效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而“教育效能”研究则是学校效能研究的拓展与深化,可以认为,学校效能就是学校的教育效能[3]。有研究者认为,学校效能就是“教育主体有效实现教育目标的能力”[4],具体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教育效能就是学校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能力。

教育部党组2018年7月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包括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等内容,并且这种‘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最终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心理健康素质普遍提升”[5]。从学校教育效能的角度看,高校如果能够实现上述《纲要》所规定的教育目标,就意味着拥有较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

研究者认为,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教育实施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因而教育效能就可以相应划分为教育实施效能和教育管理效能[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实施活动主要指教育者(教师)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心理辅导与咨询、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等途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目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管理活动主要指学校为了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而采取的管理手段,包括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制度政策、编制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计划等,涉及学生心理健康的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保障管理等部分[7]。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实施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在目标上具有根本一致性,通过教育管理能够保证教育实施活动顺利、有序展开。

然而,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育实施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也存在着配合不够到位的情况。研究者认为,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和管理两种不同的逻辑,二者相互契合有助于教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但实际上这两种逻辑在资源配置、目标、主体关系、情理关系、评价等方面存在着背离情况[8]。如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也存在着两种逻辑的契合与背离。例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7]。各高校教务部门落实这一要求所产生的教育管理活动,能够助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扩大这一目标的实现,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逻辑与教育逻辑相契合。但是,管理逻辑有时会对教育逻辑产生负面影响,如过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覆盖面,可能就会损害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甚至会使相关活动流于形式,使教育无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可见,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评价,既要包括对教育实施效能的评价、教育管理效能的评价,也要包括对教育实施、教育管理二者契合程度的评价。管理者、教师、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三个重要主体,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者、实施者、接受者,他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与管理方面情况的认知与评价是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文从教育实施活动效能和教育管理活动效能两个方面入手,考察管理者、教师、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与评价,以期对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二、调研方法

使用自编《普通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三个子问卷,对全国7个省市(北京、河南、陕西、湖北、浙江、贵州、广东)高校的教育管理者、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149份,包含253份管理者问卷、491份教师问卷和10405份学生问卷。问卷题目主要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活动和管理活动的认知与评价。其中,教育实施活动包括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心理辅导与咨询三个方面,教育管理活动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两个方面。使用SPSS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研结果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教育实施活动的考量

1.管理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

在心理健康类课程教学方面,82.0%的高校管理者表示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18.0%的管理者表示没有。在实践活动方面,97.2%的管理者表示学校还开展了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2.8%的管理者认为没有。在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97.6%的管理者表示学校设置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2.4%的管理者对此表示否认。总体上看,高校管理者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活动的评价较高。

2.专兼职教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

在课程教学方面,34.6%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表示自己任教的心理健康课为必修课,41.9%的教师表示自己任教的课程为选修课,23.5%的教师表示必修课与选修课均有。另外,61.1%的教师表示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课时数低于36小时。在课程效果上,46.1%的教师认为课程效果很好,48.3%的教师认为课程效果一般,5.6%的教师认为课程效果不好。在课程内容上,63.1%的教师表示心理健康课程考虑了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81.2%的教师表示课程考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实践活动方面,68.4%的教师表示自己还会以讲座或其他活动形式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1.6%的教师对此表示否认。在心理辅导与咨询效果上,57.8%的教师认为咨询效果很好,40.8%的教师认为咨询效果一般,1.4%的教师认为咨询效果不好。

在总体自我评价方面,40.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能够胜任当前的工作,13.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还不能胜任当前的工作,46.6%的教师表示不确定;42.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非常胜任当前的工作,46.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太胜任当前的工作,11.4%的教师表示不确定。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活动的评价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3.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

在课程教学方面,73.3%的学生表示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39.4%的学生表示对这门课程很有兴趣,52.6%的学生表示教学内容很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54.0%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符合自己的发展需要,47.4%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对自己很有帮助,56.0%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水平很高。在实践活动方面,45.4%的学生表示学校会经常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活动,10.6%的学生对此表示否认,另有44.0%的学生对此表示不知道。在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79.4%的学生表示所在的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6.6%的学生认为没有,14.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在接受过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学生中,48.9%的学生认为咨询师很有水平,46.4%的学生认为咨询师水平一般,4.6%的学生认为咨询师水平不高;46.3%的学生认为咨询对自己有帮助,46.5%的学生认为帮助作用一般,7.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显然,高校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活动的评价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综合分析

第一,课程效果有待提升。82.0%的高校教育管理者表示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41.9%的教师表示自己任教的课程为选修课,61.1%的教师表示每个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课时数低于36小时,这表明在保质保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上还有较大欠缺。另外,46.1%的教师认为课程效果很好,47.4%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对自己很有帮助,比例均未达到总人数的一半,表明课程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课程效果的不足也反映在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差异上,例如,81.2%的教师表示课程考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但认为教学内容很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学生比例只有52.6%,认为教学内容很符合大学生发展需要的学生比例只有54.0%。

第二,实践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97.2%的高校教育管理者表示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但从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情况看,只有68.4%的教师表示自己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而到了学生层面,表示学校会经常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人数比例仅为45.4%。三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剪刀差”。

第三,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与实际效果存在不足。在宣传力度上,97.6%的管理者表示学校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师,但只有79.4%的学生知悉学校设置了心理咨询室,14.0%的学生对学校是否有心理咨询室表示不清楚;在辅导与咨询效果上,57.8%的教师认为咨询效果很好,只有1.4%的教师认为咨询效果不好,但在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学生中,46.3%的学生认为咨询对自己很有帮助,7.2%的学生认为咨询对自己没有帮助,表明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仍有不满意之处。

第四,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不足。总体上看,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能胜任当前工作的教师比例分别只有40.0%和42.5%,而从学生的角度看,56.0%的学生认为授课老师水平很高,48.9%的学生认为咨询师很有水平。以上数据均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距离“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能力”,即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仍有不足之处。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教育管理活动的考量

1.管理者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

在制度建设方面,95.2%的管理者认为,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95.6%的管理者认为,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95.6%的管理者认为,学校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可见,在管理者看来,各高校已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与制度。相比之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与落实方面,71.7%的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落实情况很好;76.7%的管理者认为,学校会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并列入绩效评估中;74.4%的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评价各院系思政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可以看出,管理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与落实情况的满意程度还有待提升。

在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与考核上,49.1%的管理者表示,学校有针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考核方案,9.9%的管理者表示没有这样的考核方案,41.0%的管理者对此表示不确定;46.4%的管理者认为,学校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非常规范,7.6%的管理者认为不够规范,46.0%的管理者认为一般。45.3%的管理者表示,学校对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具体的工作量规定,5.7%的管理者表示没有具体的工作量规定,49.1%的管理者对此表示不确定;47.8%的管理者认为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强度很大,49.8%的管理者认为强度一般,2.4%的管理者认为强度很小。

在专兼职教师的职业发展方面,17.7%的管理者认为,相比一般教师岗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容易得到晋升;12.9%的管理者认为相比之下,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不容易得到晋升;69.4%的管理者表示不确定。在进修与培训方面,47.1%的管理者认为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心理学学术会议、专业培训或进修的机会较多,47.6%的管理者认为机会一般,5.3%的管理者认为机会较少。总体上看,57.2%的管理者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很满意,38.9%的管理者认为一般,3.8%的管理者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感到不满意。

2.专兼职教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

在制度建设方面,17.8%的专兼职教师认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政策与规章是完善的,57.6%的教师认为完善程度一般,24.7%的教师认为不完善。在可操作性方面,30.6%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制度具有可操作性,59.8%的教师认为一般,9.6%的教师认为不具有可操作性。在工作获得支持方面,52%的教师认为学校主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认为“不太支持”的教师占比仅为6.7%,但在“您的工作受到学校重视的程度如何”这一问题上,只有31.5%的教师认为学校非常重视自己的工作,有15.5%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在经费支持上,26.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经费支持。以上结果表明,教师对于学校的制度建设还存在诸多不满意之处。

在队伍建设方面,比如关于教师职业发展,54.5%的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容易获得晋升,36.2%的教师认为二者晋升机会“差不多”,只有9.3%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专业课教师更容易获得晋升。在参加进修或培训上,34.8%的教师表示自己经常参加心理健康方面的学术会议或培训,44.1%的教师表示“一般”,21.0%的教师表示很少参加。45.5%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参加心理健康方面的会议或培训,45.1%的教师认为“一般”,只有9.3%的教师表示学校领导不太支持。

3.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认知与评价

高校大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对象,是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主要受益者。学生对于学校是否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可能不太了解,但通过对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可获得性方面的认知与评价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落实情况。

在获取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方面,47.8%的学生认为当自己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时,能够很方便地得到帮助,41.9%的学生认为“一般”,10.4%的学生认为“不能”。上述结果表明,只有不到半数的学生认为能够方便获取学校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方面,36.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课程之外的任课教师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45.7%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及其他行政人员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方面,40.9%的学生表示党团组织经常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活动,49.7%的学生表示班级举办过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或活动,55.4%的学生表示学校有关于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社团,68.7%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在的班级设立了心理委员。

4.综合分析

第一,制度的落实不够到位。超过95%的管理者认为学校已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与制度,但只有约七成的管理者认为制度的落实情况较好。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上。24.7%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不完善,9.6%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不具有可操作性,表明部分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设存在不满。另外,学生在获取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便利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等方面的评价也不高,同样说明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落实不够到位。

第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存在薄弱环节。根据调查结果,认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有制度支撑的管理者只有七成。另外,只有49.1%的管理者表示学校有针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考核方案,46.4%的管理者认为学校对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管理非常规范,45.3%的管理者表示学校对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量有具体规定。考核过程存在薄弱环节可能也是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原因之一。

第三,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专兼职教师是直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对于获得支持力度的评价是对实际情况的较为客观的反映。一方面,52%的教师认为主管领导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只有31.5%的教师认为学校非常重视自己的工作。这个差值可能反映了高校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班子成员对工作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例如,26.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经费支持,而要改善这一点,还须分管财务、资产等领域领导的支持。

第四,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关怀有待增强。54.5%的教师认为,专业课教师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容易获得晋升,相比之下,只有12.9%的管理者明确表示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不容易得到职务或职称晋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管理者对于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具体晋升情况了解不够充分,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存在认知差异。在进修与培训方面,47.1%的管理者认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培训或进修的机会较多,但表示自己经常参加会议或培训的教师只有34.8%,另外还有9.3%的教师表示领导不太支持自己参加相关会议或专业培训。

四、分析与讨论

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作为教育管理者、教育实施者和教育接受者,他们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与评价,经综合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现状。调查结果表明,管理者、教师、学生在具体的评价上存在一定差异,这恰恰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不足的表现。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实施活动和管理活动进行分析,我们归纳了课程效果有待提升、实践活动的覆盖面还不够广泛、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与实际效果存在不足、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的落实不够到位、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存在薄弱环节、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力度有待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关怀还要增强等八条不足之处。对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能够有助于我们找到破解难题的路径。如前所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就是学校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能力,因而可以从“目标”和“能力”两个方面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存在短板的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来看。《纲要》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已予以明确规定,包含了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格局、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心理健康素质与水平等内容。实际上,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其目标都是一致的。调查中发现的管理者和教师之间存在的认知与评价差异,主要源于二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管理者和教师分别是高校管理逻辑和教育逻辑的执行者,而这两个逻辑是存在区别的。对于管理者和管理逻辑而言,其目标更多强调通过资源配置,以促进更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而对于教师和教育逻辑而言,其目标则强调促进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对于专兼职教师而言,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自然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如果支持不足,则很难满足学生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需求;但对于学校的管理者而言,除了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外,学校的发展还有很多其他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程度是综合现实因素通盘考虑的结果,因而就会在支持力度上,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预期的要求与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逻辑与管理逻辑虽然存在区别,但其目标具有根本一致性,教育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保证教育实施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调研可以看出,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贯彻与落实上还存在不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制度没有贯彻到专兼职教师层面,这就导致管理者认为制度已经制定了,但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制度并不完善。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落实还存在短板,例如管理者和专兼职教师在是否开设了心理健康必修课这一问题上的认知差异,就反映了制度对于课程的要求没有落实到位。三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存在不足,容易导致制度停留在“提要求”的层面,而没有对教师的工作量和成效提出具体的考核办法,这也会影响制度的落实效果。例如,如果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就会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开展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其次,从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能力”来看。调查结果表明,只有约四成的专兼职教师自我评价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够胜任当前的工作,与此同时,约两成的教师表示自己很少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学术会议或培训,教师教育效能的不足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性因素。另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能力”不足还体现在全员参与度不高等方面。《纲要》要求,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根据学生反馈,只有36.0%和45.7%的学生认为其他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以及其他行政人员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度不高也是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重要因素。

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除了关注管理者和专兼职教师的作用外,还应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过程中,要注重从教育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教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是教育者根据预设的内容和目标,对教育对象实施影响;而服务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则是以学生自身的需要为出发点,强调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9]。根据调研结果,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心理辅导与咨询三项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均存在显著差异,这或许反映出教育者忽视了将教育对象的实际感受作为评价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依据。

五、对策与建议

有鉴于多主体视角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认知与评价的调研证据,我们认为,提高与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需要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手段全面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加强教育与管理的协调配合、育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等方面,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以求实效。

第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从教育管理的角度来看,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持续提高管理的规范化水平。研究者认为,强有力的学校领导力是影响教育效能的首要因素[1],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在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卓有成效的制度安排。当前,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跨越了“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现阶段更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尤其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与反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制度政策落地开花。另外,高校的管理者应深刻把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风险意识与底线思维,增大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与资源投入,畅通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晋升路径,为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提供制度和政策支持。

第二,综合手段全面促进教师能力提升。从教育实施的角度来看,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效能。一是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育与成才路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过程的内生动力,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二是要推动教师转变教育思路,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供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进一步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量,强化班主任、辅导员、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等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合力,推动形成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四是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走访、工作督导、考核激励等手段,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我提高,提升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与心理咨询质量。

第三,加强教育与管理的协调配合。教育实施与教育管理是学校推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两项基本活动,通过促进教育与管理的协调配合,能够达到1加1大于2的效果。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要遵循教育规律,在制度制定时,充分征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使各项制度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要尊重管理需要,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折不扣落实相关要求。各教育管理部门、各教学单位要加强工作协同,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推进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心理学学科的高校要注重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教育实践,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育人主体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管理者和专兼职教师都应注重提升科学的教育观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一方面,要克服“理想化”教育倾向,即不要过多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受限于人员与经费的不足,因为这无益于工作的展开和推进。由于学校资源不可能无限制地投入到某个教育领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提高站位,科学理解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另一方面,要克服“官僚化”管理倾向,即未对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特点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就不要盲目提出管理要求,因为这同样无益于工作的有效推进。高校管理者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一线教师的所思所想所需,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要求,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良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者和教师须加强工作交流,使管理者切实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及专兼职教师的实际情况并知会学校管理层,从而形成管理与教育的合力,共同为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管理者效能心理健康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