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专群结合的戏剧艺术创作
——话剧《红墙守护者——西城大妈》创作谈

2023-03-03 03:25葛袁亮马力达
大众文艺 2023年3期
关键词:西城艺术创作大妈

葛袁亮 马力达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 100000)

自2018年始,笔者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建立了合作,先后创作了原创话剧《父亲·李大钊》、沉浸式戏剧《播火者》、原创儿童剧《冰雪少年》及多部戏剧作品。在不断创作的同时,创作团队也坚持思想先行、基层导向,积极找寻着未来的创作方向和创作素材,一个依托于西城区域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能够集中反映西城区精神文明特色的题材在长期的孕育和潜心培养中应运而生。2019年底,在广泛调研的过程中关注到了“西城大妈”这一群体:“西城大妈”是西城区人民群众守护平安和谐的重要力量,也是西城区志愿服务的代表性品牌。她们有着讲政治、识大体、顾大局的坚定意志,有着自我加压、狠抓落实的责任担当,有着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坚持创新的工作标准,是西城区“红墙意识”最好的践行者与宣传者。由此,我们当即确定将“西城大妈”作为接下来共同创作的一个主要方向,《红墙守护者——西城大妈》(下文中简称为《西城大妈》)这一剧名也在创作团队的心中骤然形成。

创作团队深入到基层、扎根群众,采访了什刹海街道、西长安街街道和德胜门街道辖区的十余名“西城大妈”,从他们的讲述中获得了大量的人物与故事素材,并据此将最终的剧本结构确定为: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和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这三个关键时期作为全剧的三个段落,讲述“刘丽娟”所带领得这一支西城大妈志愿者队伍在这十余年间的发展历程和动人故事,力求从平凡的百姓人物中勾勒城市基层群众的画像,进而擘画北京城市人民群众生活、自治、发展、共建的大美蓝图。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作为区属基层文化单位,在日常工作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始终聚焦于推动群众文化建设与发展,在艺术创作中秉持“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身边人演绎身边事、身边人学身边事”的理念。因此,在本次《西城大妈》的排演之初,我们便决定采用“专群结合”的模式,组建了由中央戏剧学院师生为班底的主创团队,以及西城区文化馆的专业演员与群众戏剧爱好者构成演员团队共同完成创作。这也使得本次剧目的排演过程,成了一次就“专群结合”这种创排模式的开掘与探索,成了一次就“专群结合”的戏剧艺术创作路径和价值的实践性研究。

一、何谓“专”与“群”

“专群结合”是人们在工作实践中常会采用的一种模式,主要是指专业(专门)的群体与非专业(非专门)的群众合作的工作模式,譬如在社会治理中的“专群结合”就是指行政机关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并在人民群众的配合与协助下完成具体工作。而当我们将“专群结合”这一模式放在戏剧艺术创作中时,它的含义便是指专业戏剧创作者与非专业的戏剧爱好者共同完成戏剧艺术创作的模式。在具体的戏剧创作实践中“专”一般会担任如编剧、导演、舞美设计等,“群”一般会担任演员、宣传和舞台监督等,有时视戏剧作品的难度、体量和角色的特殊性,可能还会有专业的戏剧演员加入。

那么,就有着一定艺术性和观赏性标准的戏剧作品的创作而言,如何才能有效地构建“专”和“群”相结合的创作主体呢?

1.“专”应当不止专于创作,而更要专于合作

戏剧是集体性的艺术,在专群结合的戏剧艺术创作中,我们除了发挥专业创作者的专业优势外,还要更多地强调其能够引导、带领非专业演员共同完成创排任务,坚持专业统筹协调和群众积极参与的有机结合。我们以“专业演员对非专业戏剧爱好者的传帮带机制”为专群模式落实的主要举措,力求在实现排演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同时实现对群众爱好者的专业内容培育。在《西城大妈》的剧组中,“刘丽娟”的扮演者是来自西城区文化馆戏剧曲艺部的专业演员,其在日常工作上一直聚焦于群众文化活动,创作上也经常会和非专业演员合作。在本次的创排过程中,她就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非专业的“对手”身上,在排练时反复与他们磨合,找到了在符合规定情境和内容表达的前提下各自都“舒服”的、“搭得上”的表演方式和分寸感。当非专业演员遇到困难时,她也会辅助导演尝试通过自身角色的行动和言语在交流中影响对方,以让他们在表演中明确规定情境,体验到真实的情绪情感,并产生有机的相互行动。

2.“群”应当也是经过选拔和初步训练的演员

个体的选拔往往要充分兼顾集体系统的协调性、有序性和有机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体的和谐发展,不至于产生关键部分的脱节导致总体崩塌的现象。在涉及“群”的概念时,人们都会更加关注于“非专业”这个定义,但是在专群结合的实际戏剧创作中,我们对于参演的群众必然也是会设有门槛的,他们绝不是“白纸一张”或“路人甲乙”。在本次《西城大妈》的排演中,创作团队选用的非专业演员都来自西城区文化馆轻松戏剧俱乐部成人班,他们都是通过了选拔进入了俱乐部,并参加了一年以上戏剧表演培训课程的学员。在相处过程中不难发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观剧量甚至登台的经验,对于戏剧艺术有着较深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并且有着很强烈的表现欲和创作热情。在经过培训后,他们身上的部分创作素质得以激发,并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舞台基本功。只有这样的“群”才是能够同专业创作者合作完成具体的表演任务,最终呈现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戏剧作品。

二、如何进行专群结合的戏剧艺术创作

主创团队过往的戏剧创作之中,曾多次为非专业演员进行戏剧作品的创排,深知就此类创作主体而言,创排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尤为关键。本次《西城大妈》的创排也是如此,导演团队也在实践中探寻着“专群结合”的模式下戏剧艺术创作的路径,而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以下两点。

1.剧本编创环节:合理地分配并设定角色

是的,“分配并设定”,而非一般戏剧创作流程中的“先设定后分配”。由于《西城大妈》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原创话剧作品,剧中的故事贴近当今北京人的生活,于是在创作之初,我们导演团队同编剧决定在完成剧本的初稿后便先组织了进行了选角的工作。我们先从文化馆戏剧俱乐部的学员中挑选出了契合剧本里人物形象的非专业演员,再从他们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进一步调整和丰富剧本中的人物形象设定。譬如剧本初稿中“侯大哥”的形象是一位胡同里的穿着精致洋气的大爷,而所选中的演员在实际生活中是一名文玩字画商人,于是我们在剧本二稿中将该人物调整为一个爱好文玩的中国风潮大爷的形象。由此,让人物形象得到丰富的同时,也缩短了演员自身和角色的差异,填补了非专业演员在塑造人物形象技巧方面的短板,让演员在呈现角色时更具生活化的真实感。

2.戏剧排演环节:开掘创作者的主体意识

演员是表演艺术创作中的主体[1],他们在导演的指挥下化身为人物形象,通过行动和言语表达主题思想。在排练时,专业的演员往往会基于对人物的理解和自身生活自发,创作出许多宝贵的内容,而这样的情况在非专业演员身上却并不常见。究其原因就在于非专业演员作为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开掘,他们会不自信于自己的判断和呈现,从而选择完全听从导演的安排并执行。在本次创排一开始,我们就有意地让非专业演员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鼓励其进行尝试。一段时间过后,他们作为创作者的主体意识逐步得到了开启,也经常会乍现出闪亮的“火花”。譬如剧中“陈建国”的扮演者,他在生活中就与角色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从自身出发创作出了属于“陈建国”的许多表演细节:身为检察官的他清楚身为老刑警的“陈建国”应有的职业特点和其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他认为老陈工作期间应当是烟茶不离的,于是在表演老陈退休后的段落中他有意给人物加入了咳嗽的习惯;同样患有冠心病的他在表演老陈病发前的段落时,他呈现出了咳嗽、气喘、畏寒等具体症状,将这一人物创作得真实而又细腻。

“生活是创作和表演的源头活水”,其实这些非专业演员的优势就在于他们往往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经历,只有有效地开掘他们作为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才能让他们将这些生活经历转化到角色的身上更好地完成最终的呈现。

三、“专群结合”创造1+1>2的价值

《西城大妈》的演出最终顺利完成,演出日剧场内座无虚席,多个线上直播平台累计在线观看突破105万人次,收获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这样的成果,让我们作为创作者不禁开始思考并愈发肯定,这是“专群结合”模式下所创造的“1+1>2”的价值。

1.“专群结合”能使得戏剧爱好者的创作能力得到巨大提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戏剧艺术的创作上也是如此。现如今,在政府的推动和市场的影响下,群众戏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与发展,针对戏剧爱好者的戏剧教育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反观这些群众戏剧活动的内容,其却往往局限于理论的普及、剧本的鉴赏和基本功的训练等。基于这样的现状,“专群结合”的戏剧艺术创作便能够成为一种最为有效地实现群众戏剧教育的模式:一方面,对于戏剧创作者而言提升创作能力的最佳方式便是走进剧场面对观众,这一点就戏剧爱好者更是如此,他们更需将所学所思所练呈现在观众面前并接受“考验”。在经历了这样的“考验”过后,他们便能了解并体验戏剧创作的全过程,真正收获戏剧创作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同专业戏剧创作者的合作当中,戏剧爱好者能够接受更为专业的训练与指导,学习并掌握更为实用的创作方法和技巧,最终艰难却又成功地完成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演出。

在《西城大妈》的演后谈环节中每一位非专业演员都介绍了自己生活中的职业,他们之中有公务员、会计、学生等,每位演员完成介绍后都获得了观众的掌声与赞许,来自各行各业的他们成了这场演出外的最大亮点。其中,“陈建国”的扮演者王海蛟、“赵艳红”的扮演者霍艺芳、“侯大爷”的扮演者侯文昕等人,在演出后还受邀投身了多部专业戏剧、影视作品的创作。这便是专群结合的戏剧艺术创作模式所给予戏剧爱好者在创作能力上的巨大收获,这也证明了“专群结合”的戏剧创作模式在群众戏剧教育领域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专群结合”让特定戏剧作品的主题得到更深层的表达

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梧桐在给《西城大妈》的剧评中写道:“从2008北京奥运到眼前的新冠疫情,源于生活的暖心故事通过来自基层的主创团队尤其是满台非职演员的共同创作,扑面而来的真诚和质朴令人感动”。

笔者一直在思考,“专群结合”是呈现西城大妈这样的群众生活类题材作品,最适合的戏剧创作模式。群众真诚而质朴的表演所诠释出得“绝对忠诚、责任担当、首善标准”的红墙意识和“正派公道、友善温暖”的大妈精神,以及他们不加技巧的表演所带给观众的亲切与感动,这些是专业剧院团的演员所并不能实现的。正如群众文化创作理念所倡导得,或许只有身边人演绎的身边事,才能更好地教育更多的身边人。[2]

3.专群结合的戏剧艺术创作助力群众文化发展

在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都问询了如何能够参与到这样的戏剧创作团体当中,这样的热情不仅让笔者感受到了群众对于“戏剧”艺术创作的热情,同时也由此产生一些思考:这或许就是群众戏剧的力量——吸纳更多的群众走进剧场、登上舞台,体味身边可贵的人与事,传播积极正向的社会价值观念,助力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3]

为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人民能够真正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积极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已然成为如今我国的重要任务。[4]那么,如何具体而有效发展群众文化呢?笔者认为,在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的发起、整合与支持下,本次《西城大妈》所采用的专群结合的戏剧创作模式便是拖动群众文化发展的又一新模式,这一模式既契合如文化馆这样的基层文化单位的职能,又创新地将群众文化建设拓展出了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果。在此,笔者也希望有更多的专业艺术创作者积极投入到群众文化艺术的创作之中,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更新理念,掌握当代社会文明的内涵,推动群众艺术的发展。[5]

猜你喜欢
西城艺术创作大妈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大妈
大妈一枝花
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大妈?
西城驿遗址浮选植物遗存分析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张掖西城驿遗址2014年出土动物遗存分析
西城红场·大型当代艺术展——蚂蚁 蚂蚁 蚂蚁 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