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融合发展中心走进山西高平
——潞绸焕彩 梆韵乡情

2023-03-03 03:09张若涵
人民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平市戏曲

千年潞绸新品牌

潞绸产于山西,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丝织品。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山西通过丝绸之路向国外出口最多的就是潞绸。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第21子沈王朱模就藩于潞安府,在山西设立织染局,让潞绸在当地形成了较大的织造规模。历史上,潞绸曾与杭缎、蜀锦齐名,并称中国“三大名绸”,享有“南淞江,北潞州,衣天下”的历史佳话。2014年,潞绸手工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潞绸在传承中历经沧桑。据介绍,山西省曾经有17家潞绸企业,如今只剩下了一家——初创于1958年的山西潞安府潞绸集团。集团董事长王淑琴认为:“如果没有使命感和高格局、高境界,在传承丝绸文明、重塑潞绸‘衣被天下’辉煌的道路上是无法坚持的。”

“从古罗马到清朝慈禧生子授赐18床潞绸被,潞绸一直以来都是皇室贡品。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潞绸被面走入寻常百姓家,可以说是风靡全中国。”王淑琴介绍,“时代不同、消费者理念不同,今天潞绸又有了不一样的用途。但无论怎样变化,我们在传承中始终秉承着精工细作精神。”

发展之路上,山西潞安府潞绸集团做了很多尝试。1994年,该集团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创立潞绸品牌“吉利尔”,致力于做好新娘潞绸被。之后,又将“吉利尔”品牌转型升级为“潞安府”。王淑琴介绍,两个品牌的价值理念并不相同,“吉利尔”价值理念趋向于西方的“二元对立”法则,“潞安府”则是将中国古代圣贤哲学作为底层逻辑,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品牌理念。

潞绸手工织造技艺

面对未来,王淑琴表示:“作为潞绸传承者,我们将不忘初心、坚守匠心,用一针一线做好每一床潞绸婚被。要用10年时间让潞绸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潞绸,让世界重新感受中国潞绸。”

四代人守护铁佛寺

铁佛寺

在高平市米山镇米西村一个狭窄的街巷中,有座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铁佛寺。

据史料记载,铁佛寺为金代所建,因铸造有铁佛得名,现存有正殿和铁佛殿各三间。2004年6月10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铁佛寺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如果游客清晨来到铁佛寺,就会看到一位老人正在打扫院子。这位老人名叫王改英,七十多岁的她守护铁佛寺已经五十余年。自从二十岁嫁到米西村,她便跟着婆婆一起做文物保护工作。每天早起先打扫院内卫生是她的铁律。即使不吃早饭,王改英也要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一大早来的游客。

1947年,王改英的婆婆分到了寺里的西厢房,就一直在这里生活。多年来,即便过着清贫的生活,婆婆也坚持做铁佛寺的守护人,而王改英则在务农之后帮忙打扫卫生。婆婆去世后,王改英接过了这个工作,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地做着文物守护人。

在铁佛寺,王改英一家过冬的取暖设备只有一个煤球炉,扫帚是用自己种的扫帚苗和高粱穗编的。阖家团圆的日子,她要做好防火,大年初一凌晨三点就要起床打扫;每当下雨,她要拿着盆和桶在殿里接水;当有人来参观时,她在旁边陪着,生怕有人触摸破坏文物。每天清晨、晚上她都要在铁佛寺外围转一转,及时记录破损情况。正是这么多年的坚守,换来了铁佛寺二十四诸天造像彩塑的完整保存,让这座古朴的庙宇在历经岁月的洗涤后依然流淌着浓郁的艺术气息。

如今,王改英的女儿孟雪珍带着家人从新房子搬到了铁佛寺的西厢房,全家看护庙宇。孟雪珍的女儿孟雨大学毕业后也回到铁佛寺担任导游。孟雪珍说:“母亲就是我的榜样,虽然母亲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她身上朴实、真诚、执着的精神一直感染着我,所以我和我的女儿也要像母亲一样,用心守护好铁佛寺。”

王改英一家四代人守护“非遗”的故事,始终感染着、激励着人民日报出版社和《人民周刊》“新春走基层”一行……采访结束后,他们为王改英一家送上了慰问品和年货,以此表达对文物守护人的敬意。

人民日报出版社主持人高维声对话文物守护人王改英(右)

上党“梅花”争相绽放

上党梆子又称大戏、上党宫调,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上党梆子,现主要流行于山西东南部长治、晋城两市。凭借高亢的唱腔、鲜活的人物、淳朴古老的身段台步等特色,深受观众喜爱。2006年5月20日,上党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上党梆子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且多为方言演唱,唱腔板式变化在梆子腔系中丰富多彩并独具特色。据考证,上党梆子目前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上党地区老百姓最爱的曲种。“高不过太行山与天同党,美不过家乡戏五种声腔”说的就是上党梆子。这一曲种以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形成了五种声腔,声音较为辽阔高亢。后又在声腔中加入了“婉转细腻”,使上党梆子的表演有了更多的可能。

上党梆子在表演中会根据不同主题和剧情调整演员手中的道具和舞台上的配乐,为观众还原故事背景。国家二级作曲、高平人民剧团党支部书记姬春虎介绍:“一支上党梆子乐队由至少16人组成,伴奏乐器主要为剧琴、二把、老胡胡‘三大件’。老胡胡曾一度不在演出中使用,几近失传。经过器乐师傅的改良,老胡胡重新回到舞台,继续在上党梆子伴奏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党梆子乐队

“上党梆子的脸谱用红、白、黑三色勾脸,也用黑白相间的灰色、红白相间的粉红色和红黑相间的紫色。神仙、道家、法师、妖精也用金黄。通常分别叫作红脸、黑脸、白脸、二花脸、三花脸等。”高平市人民剧团团长、山西省杏花奖获得者宋晋梅介绍,脸谱谱式有竖三分脸、横三分脸、全脸、斜脸、蝙蝠脸、阴阳脸、桃形脸、菱形脸、雷公脸、红花纹脸、白花纹脸等。画法线条粗犷,笔法简练,对比鲜明。

山西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作为戏曲主要载体的古戏台是三晋大地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我国现存最早的戏台,就在高平市王报村的二郎庙内。这座金代古戏台建于村北高垣上的二郎庙南端,戏台坐南朝北,建在1米多高的须弥台基上,平面呈方形,歇山式屋顶,顶内无梁枋,全用斗拱支撑屋面。戏台两侧由两根粗大的荆条木作台柱,下施巨型砂岩柱础,台基刻有“金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秋十有三日,石匠赵显、赵志刊”铭记。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杜建萍介绍,虽然金代古戏台目前已经不作为戏台使用,但每年村里庙会请到的专业剧团还是会来到这里,为庙里供奉的二郎神表演一段。

金代古戏台

如今娱乐方式多样化,戏曲艺术面临现代生活的挑战。不过在高平,上党梆子不但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还不断在国内顶级戏曲舞台出彩。

“我们这个地方每个村都有戏台。每年的庙会上,上党梆子表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原团长兼导演宋建国介绍,在高平有着“上党梅花共五朵,高平独占四朵半”的说法。五位获得中国戏曲梅花奖的上党梆子演员有四位出生于高平,还有一位是高平女婿。很多戏迷朋友也会因为热爱组织业余演出,他们虽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但水平较高。

据了解,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七百多个,其中梆子戏近六百个,皮黄戏九十多个,昆曲十多个,罗罗腔戏和卷戏各数个,代表性剧目有《天波楼》《雁门关》《闯幽州》等,其中一些剧目完全为上党梆子所独有。2019年11月,上党梆子项目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人民日报出版社主持人高维声沉浸式体验上党梆子化妆造型全过程

陈素琴:在创新中传承

陈素琴,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上党梆子青年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2011年至2012年,陈素琴创作并领衔主演的以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为原型的现代戏《西沟女儿》大获成功。她先后创排的新编历史剧《程颢书院》及传统戏《哑女告状》《梁红玉》等剧目,也深受群众喜爱。

戏曲如何“破圈”,拥抱年轻人?作为新一代上党梆子领军人物的陈素琴有着自己的见解:“以传统手段演绎当代故事、满足当代精神需求,对于上党梆子来说是可以完成的。此前,我的同事以‘人生若只如初见’为主题,用不同于传统的唱腔,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此外,我们也在培养人才方面发力,帮助上党梆子传承。”

山西省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原团长兼导演宋建国介绍情况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杜建萍(右)介绍情况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素琴(右)介绍情况

上党梆子《沁岭花开》剧照,陈素琴(左)饰李山花。(图片来源:人民网)

2014年,陈素琴调任晋城市上党梆子传习所所长、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有限公司经理,带领上党梆子攀登新的高峰。2015年,她不惜代价接收了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戏曲大专班30名学员,且全班接收,不舍得落下一个,只为让孩子们多年勤学苦练的技艺得以施展,让上党梆子薪火相传。

“我们在培养从业者的同时也在培养观众。”陈素琴说,“比如在庙会期间,我们会和戏迷朋友们交流,开展教学活动。很多戏迷因为兴趣和接受专业培养,自己成立或参加剧团。具备较强审美能力的戏迷,更有机会变成非常专业的演员。”

2017年,陈素琴带领上党梆子首次登上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的新年戏曲晚会,开上党梆子历史之先河。2019年,陈素琴凭借新排剧《太行娘亲》中的突出表现获得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2022年3月,她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心无旁骛创作精品,真情实意为民服务,用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面对荣誉,陈素琴倍感任重道远。未来,她还要传承好老艺术家们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充分发挥好“传帮带”作用,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遇,让“后浪”们尽情绽放。

让上党梆子焕发时代光彩

高平市地处山西省的东南部,距今已经有2200多年历史。厚重的历史在这里孕育出了神农炎帝故里、长平之战发生地、中国古建博物馆和上党梆子之乡四张文化名片。

高平是上党戏剧的主要发源地。说起高平,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上党梆子。在本次新春走基层的最后一站,人民日报出版社和《人民周刊》“新春走基层”一行采访了高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静。

赵静介绍,近年来,高平市政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都会拿出财政资金,为送戏下乡和文化惠民演出做保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同时,还通过上党梆子票友大赛等不同形式的赛事,让喜欢上党梆子、热爱上党梆子的戏迷们有了展示平台。

高平市人民剧团和高平市上党梆子剧团是该市两支优秀的专业演出团队。近年来,为了将上党梆子事业发扬光大,两个剧团在创作精品剧目、着力培养后续力量方面下足了功夫。赵静介绍,两个剧团先后创排了《长平绣娘》《长平纪事》《申纪兰》等优秀剧目,参加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红梅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山西省杏花奖、山西省青年演员大奖赛等各类专业赛事。不仅在表演方面夺得奖杯,在编剧、导演、配乐、舞美设计等方面也屡获殊荣,为上党梆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平市持续加大戏曲表演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戏曲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该市多个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戏曲表演专业,聘请国家级、省级戏曲学校的名师以及上党梆子名家指导授课,强化传帮带作用,担负起上党梆子保护、传承和创新的使命。

山西省高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赵静介绍情况

上党梆子曲目《长平绣娘》

去年9月,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开幕之际,高平市打造的喜镇苏庄景区正式接待八方游客。赵静介绍:“在景区内,高平第一个上党梆子戏班永顺班重现苏庄,不仅有上党梆子戏曲馆,还有永顺堂演艺剧场,以不同的形式将永顺班的文化背景、历史成就、服饰道具、演奏器乐等戏剧元素向游客开放,沉浸式情景剧、戏剧表演更是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到传统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展望未来,赵静表示:“上党梆子是高平市的文化瑰宝。我们将始终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继续创新发展模式,多措并举予以支持和保护。结合戏曲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等活动,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传统戏曲的影响力,让戏曲文化火起来,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时代光彩。”

猜你喜欢
高平市戏曲
高平市:科普日宣传活动丰富多彩
戏曲从哪里来
晋城市首个乡村科技馆在高平市陈区镇建成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高平市:搭建纪检干部学习交流微信平台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