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的实践研究*

2023-03-05 22:36王敬春张忠太王婧涵
中文信息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幸福感职业

李 丹 王敬春 张忠太 洪 瑞 王婧涵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新时代背景下,“职业幸福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人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但不少教师却在感叹没有体会到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这是因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工作待遇还不够高,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不够深入,社会对教师的道德素养要求过高,导致教师群体的身心健康问题增多。从教师的工作情况和精神状态来看,部分教师甚至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教育学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获得幸福体验,增强幸福意识,发展幸福能力[1]。从这个角度看,教师具有较强的职业幸福感,才能教育出幸福的学生,因此职业幸福感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动力。以下结合实践,探讨了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的方法。

一、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1.幸福感

幸福感是人们基于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产生的欣喜、愉悦情绪。马克思提出的幸福观,认为幸福属于所有获得帮助的人,为他人奉献的人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通过统筹兼顾实现集体主义。沃特曼则将幸福感分为两大类:一是满足某种需求后得到的快乐,二是实现个人价值后产生的快乐。还有学者对幸福感的定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感知到个人、集体的发展目标与理想时,获得人格上的满足[2]。换言之,幸福感是人们付出劳动后、追求的事物得到后,身心产生的愉悦感受。

2.职业幸福感

职业幸福感是人们从事某一个职业时,潜能得到发挥、需要得到满足、力量得到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持续性快乐体验[3]。对企业而言,提高员工的职业幸福感,是评价企业管理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员工而言,获得职业幸福感就是对企业满意度、忠诚度的表现,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表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在教育工作中获得的快乐体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高低,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效率、生活质量,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情况,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性。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业上有成就感,在社会上有荣誉感[4]。

二、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

1.生存压力较大导致职业安全感低

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另外,再加上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学生就业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造成教师的职业安全感低,继而影响职业幸福感。

2.自我提升机会少导致工作满意度低

高校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对其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包括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因此教师的职业压力范围更广。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科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中,然而教师的工作地点局限在校园内,与社会、就业大环境的联系不够密切,导致自身的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市场需求。在此影响下,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面临较大的挑战,导致幸福感降低。部分高校在科研氛围、薪酬待遇、培训成长等方面存在短板,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少,导致工作满意度低。

3.能力未完全发挥产生职业倦怠感

对高校教师的调查发现,他们除了想提高社会地位,还想要证明自己,主要途径是教学和科研[5]。在教学方面,非重点高校在招生环节,因排位靠后、学生知识基础差、自信心不足等因素的影响,虽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投入大量精力,但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教师就容易产生挫败感。在科研方面,不少高校的科研基础薄弱,现有的科研平台建设不足,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有较大差异,这就导致科研活动非但没有成功展示自我,反而成为一项负担,进而产生倦怠感。挫败感与倦怠感的长期存在,会对教师带来负面情绪,降低了职业幸福感。

4.学校管理问题降低职业幸福感

以部分高职院校为例,学校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师资力量薄弱、缺少管理经验,导致管理队伍的专业性、针对性不足。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对口管理部门不是教育部门,由其他部门进行管理,结果是管理工作中产生较多问题。第二,部分高职院校在运行管理上照搬本科院校,一方面,增加了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失去了自身的特色,不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第三,在管理机制上,在专业设置、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就业衔接等方面存在局限和不足,尤其是激励机制的运用不到位,削弱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职业幸福感降低。

5.教师个人因素影响职业幸福感

除了以上情况,教师个人因素也是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之一。从绩效考核的角度看,学校采用统一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本是为了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但如此操作忽视了教师的个体特征。一方面,不同教师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三观、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存在差异,同样面对教学活动,对压力的看法、体验和应对方法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不同的年龄、学历、健康水平、教学观念、工作胜任能力等,也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压力,面对工作产生的幸福感就会存在差异[6]。

三、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的实践方法

结合以上研究,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需要从教师自身、学校、社会、政府多个层面入手,实践方法总结如下。

1.教师自身层面的做法

1.1 提升自我素养

教师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保持求知好学的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7]。在工作开展中,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活动,一方面,巩固知识体系、开拓视野;另一方面,针对性提高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提升自我素养,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升职业幸福感。

1.2 实现自身价值

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让教师赚钱养家,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高校教师要想实现自身价值,首先,应对教师职业产生正确认知,提高职业认同感、荣誉感。其次,在教学工作中,除了追求物质财富,还要追求职业幸福,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受愉悦,从而提高职业幸福感。

1.3 关注身心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教师关注身心健康应该做到:第一,具有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三观,以理性态度看待外界事物。第二,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将家庭和工作隔离开来,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第三,培养兴趣爱好,既是进行社交活动的敲门砖,也有助于消除负面情绪,进而在工作中提升幸福感。

2.学校层面的做法

2.1 改善福利待遇

以青年教师为例,面对工龄、职称等因素的限制,才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福利待遇水平一般,是影响职业幸福感的主要原因。基于此,高校应适当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例如创新薪酬管理模式,提供单身公寓解决住房问题,为有子女的教师增设幼儿园、附属中小学等,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2.2 完善管理机制

在管理机制上,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首先,应实施教学激励制度。要想做到这一点,应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在教学、科研、图书出版等领域增加项目经费。同时,整合教学科研资源,为新入职教师提供必要帮助。其次,要改进绩效考评机制,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生活等实际情况,设置考核指标时有所倾向,更好地满足教师的需求。最后,实行动态晋升机制,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成果进行评价,采用公平、动态的工作分配系统,为教师提供通畅的晋升道路,实现利益与情感的双丰收[8]。

2.3 解决个人问题

解决教师的个人问题,教师才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才能提高职业幸福感。以大龄未婚青年教师为例,学校应提高重视程度,组织上给予帮助和关心,在不同高校之间组织联谊活动,一方面,实现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另一方面,结交新朋友,助力教师解决个人情感和婚姻问题[9]。

3.社会层面的做法

3.1 学生家长积极配合

针对社会层面对高校教育工作存在的偏见和误解,获得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能为教师的工作开展提供动力,是提升职业幸福感的有效途径。结合实际情况,教师在工作中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虽然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在管理上的权威性。获得家长的配合,家长能正确理解教师,减小管理工作阻力,有助于教学工作有序实施[10-11]。

3.2 教师家庭给予支持

在教师家庭内部,良好的家庭氛围能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获得更多的理解和关怀,有助于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进而提高职业幸福感。基于此,教师应与家庭成员保持沟通,家庭成员要了解教师的工作内容和情感变化,通过提供情感支持,鼓励教师努力工作、实现自身价值。

4.加大教育投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应加大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在这一点上,应重点解决教育投入不均衡的问题,处理好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将财政预算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实现教育均等化[12-13]。

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做好教师管理工作、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介绍了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分析可知年龄、学历、职称、工龄、岗位、收入等,是造成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文从教师自身、学校、社会等角度出发,总结了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实践做法,希望为类似研究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幸福感职业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