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元素在《传染病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3-03-05 22:36
中文信息 2023年1期
关键词:糖丸艾滋病育人

王 静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0)

引言

课程德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新模式、新理念,是高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作为高校的一名护理专业课老师,在课堂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恰当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书的同时不忘育人[2]。传染病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由于传染病这个专业的特殊性,有学生在心理上可能会对这个工作有芥蒂,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性不够高,所以我们就要在课堂中给学生灌输相关的德育元素。因此,本文以传染病护理学课程为例,对在校的护理学生进行“课程德育”教育实践,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综合素养,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护理专业人才。

一、研究对象

2022年2月~2022年5月,研究对象是选择漯河市某医学院校2020级学生,从中抽取2个教学班共280名学生,包括女生220名和男生60名,年龄在18~20岁。该课程开设于大二第二学期,总计16学时,全部为理论学时。

二、研究方法

1.加强师资建设

首先,建立“课程德育”教师准入机制,选择有较高的政治修养、教学视频过硬的教师承担传染病护理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任务。

其次,加强教学纪律的约束工作,对任课老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进行强化的培训;老师除了参加本学习组织的培训,还应多出去学习;例如参加由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深化“课程德育”的路径与方法”高级研修班,聆听上海大学等专家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三大基本命题”及“课程德育”设计理念与运作方法等讲座。此外,老师应每周至少一次参加集体备课德育研讨活动会议。

最后,建立“课程德育”教师选优机制,学校组织德育教学技能大赛,筛选优秀教师。教师通过制订“课程德育”教学大纲、收集德育案例等多种路径,挖掘传染病护理学教育及德育元素。

2.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来自学校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例如,在流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李桂美的故事,李桂美在工作中连续38个除夕都在病房里陪病人度过;并且曾经不顾个人安危口对口对流脑患者进行人工呼吸;退休后仍然坚持到岗工作,每天巡视病房,她认为她有义务,把自己毕生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护士。当记者采访她时,她说“只要身体可以,活到老,干到老”。以身作则、关心病人、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其中,牢牢抓住德育教育切入点是提高“课程德育”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在教学内容中恰当的融入德育时间和深度[3]。比如切入深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课程德育育人,可观察一名护士的护理职业素养形成的心路历程[4]。在脊髓灰质炎的讲解中,给学生介绍脊髓灰质炎糖丸的发明者顾方舟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顾方舟为了验证糖丸的安全性,首先是自己带领科研团队的成员服用糖丸,验证是是否安全,但糖丸主要是给孩子服用的,所以他又瞒着爱人让自己1岁大的孩子也服下了糖丸。随后,科研团队的成员也让自己的孩子服用糖丸,就这样,完成了糖丸的第一批临床试验。正是有了糖丸,才使得中国数以万计的孩子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免受疾病的折磨。在采访时,他的一句“完成了组织上交代的任务,不辱使命,没有什么所求”让很多人潸然泪下,这是一个国士无双的人,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和怀念的人,是我们真正的人民英雄。让学生知道任何成就获得的背后,都是有人在为之默默地付出和无私的奉献,向英雄致敬!在疟疾的教学中,给学生介绍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如何带领科研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舍小家顾大家的家国情怀,并亲身试用药物,最终成功提取了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对抗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

3.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以传授知识为基础、课堂中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案例辅助学生,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教学对象为大学二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比如采用案例教学法,在讲水痘的治疗时,水痘患者禁止使用激素,否则将会导致严重的感染甚至死亡。引入真实的临床案例,如水痘患者去诊所,由于发热,诊所医生直接打激素针退热,最后使患儿出现严重的皮肤感染。从而引发学生深思,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吸取经验,认识到安全用药的重要性,并养成严谨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作风。大学生思维活跃、愿意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比如在病毒性肝炎的讲解中,让学生先通过学习通线上学习,一个乙肝病毒携带者在街上征人吃饭的视频;然后在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自己是否愿意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共同吃饭;然后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共同吃饭是不会感染乙肝的,从而消除大家对乙肝的偏见和歧视;在讲解病毒性肝炎的心理护理时,给学生播放乙肝宣传大使刘德华的内心独白“我不害怕病毒的折磨,但我害怕你们看待我们的眼光”。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关心爱护肝炎患者,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和职业素质。在最后肝炎的预防中,介绍实习生在临床中发生职业暴露,由于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所以将一个月的阻断药一次服用,导致过量服用阻断药,最后全身多个器官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的案例,告诫学生在临床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保护好自己。在艾滋病的讲解中,课前学生通过学习通平台观看公益短片《永远在一起》,片中介绍了一群受艾滋病感染者的孩子们的故事,通过观看视频引起学生的共鸣。课堂中以艾滋病村的视频导入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并不只是靠性接触传播,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从而消除大家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在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之前,给学生播放一个艾滋病感染者接头寻求拥抱的视频,提问学生,是否愿意给她一个拥抱,让学生站在艾滋病感染者的角度去思考,去看待病人;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传播,介绍这部分内容时,给出网上数据,指出现在大学校园成了艾滋病的重灾区,很多大学生感染艾滋病,呼吁学生洁身自爱。此外,艾滋病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讲解时举临床中产妇大出血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的案例,告诫学生除非危急到生命的情况,否则不要轻易接受输血和血液制品。艾滋病还可以通过共用注射器吸毒而传播,讲解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要远离毒品,珍爱生命;在讲解艾滋病的治疗时,介绍鸡尾酒疗法的创始人何守一的故事;随着我国抗艾滋病药物的不断创新,以及我国对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者实行的优惠政策,只要及早的发现并规范治疗,艾滋病现在已经可以控制成慢性病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外讲解艾滋病的心理护理时,给学生播放《朗读者》中董卿采访蒋雯丽的视频,让学生明白这一群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要经受疾病的折磨,还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就像董卿说的那句话“他们只是病人,不是罪人,任何人都有没有资格去歧视他们”,并且和同学们分享最后嘉宾朗读的茉莉花开的片段。通过这段的学习,让学生更能理解艾滋病患者,从而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能以正确态度去对待艾滋病患者,不歧视患者,不另眼相看患者,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切身为患者着想。通过课堂设计,将人文关怀及科学素养等融入教学,将“课程德育”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巧妙地融入课堂中,增加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厚度。

4.建设教学资源

护理专业教师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德育元素和并经常的进行总结[6]。教师要发挥通过实践和文化进行育人、借助发达的网络资源进行育人的功能[7]。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积极探索临床护理专业技能教学与“立德树人”为目标的德育教学的有效契合点,细化“课程德育”的具体学习目标[8]。在进行传染病护理学的改革时,书写以“德育”元素为主导的教案,提高学生的情感目标要求,重点培养护士的职业道德素质。积极的利用学校的网络信息平台,如学习通学习平台、大学慕课、手机App等。教师通过微信、抖音等搜集视频、图片、文章等资源,比如在某App上李兰娟院士、钟南山院士、陈薇院士的工作经历和所取得的成就的视频,就可以放到传染病护理学总论的学习中;学生在上课前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视频,通过视频引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取向。

三、结果

280 名全日制护理专科生中.有190名(67.9%)学生进行了课程反馈。其中,优点是教师教学教学态度认真,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能够积极向学生传播正能量;并且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多样。但在教学方法上,学生希望能在课堂上多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在考核方式上,应该与原来的考核方式有一定的区别。

四、讨论

1.提倡“微风细雨”的德育形式

通过课堂反馈发现学生较喜欢“立体真实”的“德育”案例,反感过度注入德育元素。我们说德育就像饭菜中的盐,少了菜会淡,多了菜就咸了,所以要把握好德育的度,避免“因德育而德育”。专业教师德育素材融入要做到避免单纯式说教,应将德育案例“无声”“无缝”地融入课程,以独有的人格魅力、积极的人生观念来感化和教育学生[9]。另外可以多让学生参加线下实践活动,带动家人、深入周边社区进行传染病的主题宣传,让学生体验职业价值,提升服务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通过组织线下知识辩论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开展“志愿许慎,传承文化”,“漯河文化伴我过大年”系列活动,传承传统文化。开展祭英烈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教育。

2.完善“课程德育”评价机制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在课堂中融入德育元素中,对学生产生多少的心理触动和影响,我们如何考核这种德育教学效果[10]?建议引入“课程德育”考核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在传染病护理教学中要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融入教学全过程[11]。例如,在期末考试卷中,可以编制融合知识点和“德育元素”的试题,这样既能掌握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及职业素质的养成。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评价,结合学生作业,如拍摄情景剧、临床具体案例分析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五、小结

课程德育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必须高度重视改革推进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断完善。根据这门课程的的特殊性和特点,将“课程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到课程中,深入挖掘和提炼本课程中蕴含的文化、职业道德等德育元素,将“慎独精神”“工匠精神”等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中,进行线上与线下全过程育人。大力发展课程的育人引导作用,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念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糖丸艾滋病育人
推测情节写童话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糖丸爷爷”顾方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 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御糖丸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血糖及GLUT4的影响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