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3-03-05 22:36
中文信息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李 娜

(荣成市文化馆,山东 荣成 264300)

一、概述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优秀的文化,具体包括各类的表演、实践、知识体系、工艺品等,这些文化艺术代表着我国某一个地区、民族特殊的文化内涵,是紧紧围绕人的核心技艺、经验而传播和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其影响力和精神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国外文化开始传入我国,年轻人可以接收到更多的、新鲜的信息和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忽视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这就导致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越来越少,有的甚至找不到传承人,这将最终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在这种背景下,积极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本质就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弘扬我国历史文化,守卫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多是依靠政府的相关部门或者是民间公益组织,参与人数还不多、关注度不高,为了进一步改变当前遇到的困境,可以积极地引用新的方法,新媒体技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新媒体技术的传播范围广、受众更加年轻,展示方式多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遇到的一些问题,然后分析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分析了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应用路径,希望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有效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遇到的问题

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该项工作见效慢,个别地方政府还未完全认识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没有切实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作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也没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定长期、有效的工作方案和规划,这就导致该项工作流于形式,实际的效果还未显现。从工作性质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的工作,是需要政府财政支持的。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方法创新性不够

目前,我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还比较单一,大多是政府财政支持和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学的途径,这种模式之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人群还较为单一,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没有参与到该项工作中去。一方面,单纯地依靠地方财政拨款是远远无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发展和传播的;另一方面,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不到位,社会大众对其了解和关注不够,一旦缺少传承人将直接导致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除此之外,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记录方法也较为单一,科技的力量还未完全展现出来,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论证不够充分

近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有所上升,也逐渐意识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在开发和保护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从实践来看,由于不同地方政府对其的认识不同,各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各地为政,缺乏突破地理界限的统一的规划和研究,对于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证还不够充分,常常会为了政绩或者是经济效益,盲目的进行开发。这就可能导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过度的关注对非遗项目的申报,而忽视了后期的管理,功利性、目的性过强。同时,为了从中获取经济价值,也可能会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开发过度、破坏性使用,最终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味,失去其本来面目,这些行为看似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实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

三、新媒体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1.有效地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式

传统的媒体是指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方式,这种模式之下,要求受众必须要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才能获取到相关的信息,但是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对整个传媒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新媒体技术是融合了移动客户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信息和内容的传输突破了地理和时间的限制,不仅实现了信息的即时互通,而且可以按照用户的个人偏好进行信息的选择性阅读。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深度的融合,也可以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一些口口相传的技艺,一旦传承人短缺,将直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失。借助新媒体的录音、录像等先进设备,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操作步骤、文化内涵等实现全方位的记录和存储,有效地避免了因为传承人的匮乏导致的消失。二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有很多的珍贵的历史资料,借助扫描、技术还原等新技术可以对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修复,将历史资料进行清晰化的处理和展示,方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2.有效的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

新媒体技术地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路径,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日常生活,满足了娱乐需求。一是新媒体技术的信息传播是全方位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全方位的输出,呈现的内容更加的具体和立体。二是各类软件的使用,使得人与人直接的交流更加密切,信息的传输也更加快速高效。三是信息传输基本可以实现零时差[1]。千里之外正在发生的新闻可以通过互联网即刻传输到地球的另一端,其传播的范围广、时间快。因此,通过引入新媒体技术可以极大地丰富和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范围。当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围是非常有限的,社会大众对其的了解更是非常匮乏。通过新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介绍,世界各个角落的人都可以看到有关内容,这进一步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加深了普通群众对其的了解,关注度也随之增加,继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3.集聚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在于年轻人,我国文化传承和保护的主力军也是年轻人。但是当前随着国外各类文化的引入,人们接收到的信息更是多如牛毛,许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不高,了解也不深,更谈不上传承和保护。新媒体技术具备交互性强、传播快的特点。新媒体技术可以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将相关的内容汇集整理制作成视频、搭建3D舞台,呈现给观众,受众不仅可以多维度的了解相关内容,而且可以和互联网上的其他观众进行互动和交流。新媒体技术的用户之中超过百分之六十都是年轻人,这种新型的展现方式也可以更好地迎合年轻人的口味和偏好,年轻人关注的多了,自然会集聚一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感兴趣的年轻人,只有内心真正的热爱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保护工作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才能持续推进下去。

四、新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路径

1.夯基垒台,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管理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五千年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我国文化基因的重要基础。当前,政府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工作方式也较为陈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效果还不够显著。虽然新媒体技术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新媒体技术的融合程度还很低,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利用还不够充分。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幅员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内容丰富,各地政府在进行管理时更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2]。国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者,需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指导和调控。现代社会下,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为了便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可以打造一个国家级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化管理。

例如,国家相关部门要聘请专业的团队建立一个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平台。一是将全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和介绍全部都录入到管理平台之中,并按照内容、区域、特色、项目等进行分类,便于查看和管理。二是该平台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不仅仅是文字,还可以搭配图片、视频、影像资料,传承人情况、分布区域等内容,群众访问平台时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查看和浏览,引导广大群众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三是数字化管理平台是一个动态化的平台,相关管理人员可以进入后台添加、删减、变更相关信息,确保数字化管理平台上的信息是最新的,同时还可以设置联络通道,感兴趣的人员、公益组织和有关企业可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取得联系,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开展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2.创新方式,进一步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途径

当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时间还不长,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其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也很少,兴趣度不高,这都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仅限于一小部分团体,没有深刻地影响到普通群众。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这就需要进一步的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到非遗保护和传承。新媒体技术因为其先进的科技和高效的传播途径,可以有效地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引发人们的关注。新媒体技术时代之下,可以借助其传播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的特点,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介绍、传承和保护等内容制作成形式多样的短视频、娱乐节目、科普纪录片等,借助大数据精准的推送给相关人群,实现信息的高效传送。

拓宽宣传途径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围绕最近流行的短视频软件开展宣传。借助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制作内容吸引人眼球、新颖的非遗介绍,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转发和点赞。短视频的制作简单,拥有一部手机即可完成,成本也较低。而且短视频的形式多样,可以从多维度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除此之外,短视频的用户黏性高、大数据技术成熟,可以实现爆炸式的传播效果。第二,积极运用互联网开展非遗宣传。当前我国的网民超过6亿人,人们使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平台进行交流,将相关的内容发布到这些平台上可以迅速地提升关注度,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3.协同发展,实现现代科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可以很好地将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紧密的融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宝贵的历史财富和现代科技结合,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不仅可以更好地迎合当前社会大众的审美偏好和兴趣,而且也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现代的气息。之前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和了解都是通过实地感受、参观浏览来实现的,但是现代科技之下,可以通过三维立体动画、虚拟技术、VR体验等方式,实现跨越地域和空间的感受[3]。这种模式下,人们不再需要到当地才能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插上了科技的翅膀,走向群众身边。

例如,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依靠传承人纯手工完成的,对于手法、动作的要求很高,借助三维立体科技可以将生产制作完成完整地记录下来,作为教学视频。其次,可以在人群密度高的地方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体验专区,借助VR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地的非物质文化表演,这种立体的感受比观看视频更加逼真,也能增强人们的体验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借助互联网相关平台,实现跨界融合。一方面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业进行结合,形成地方的特色名片;另一方面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产品发布到互联网上,不仅可以推广宣传,而且实现了经济效益。

结语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凝结了数千年来人类文明,是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实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在现代化科技发展的今天,要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庞大力量,不断地丰富保护形式,扩大影响力,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向纵深推进。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化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
文化之间的摇摆